文 / 子玉
人们对于历史总是有一种惯性思维,认为所有以少胜多的战争都是以弱胜强,希望以这种评价体系来衬托某个个体在弱势中扭转乾坤的超能力,放大主角的明星光环。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以弱胜强,所有的胜利本质上都是以强胜弱。
汉二年(前205),汉王刘邦组建了反楚联盟正式东出与项羽争夺支配天下的霸权,联军很顺利就攻下了西楚国国都彭城。面对根据地被占的巨大危机,项羽从齐国战场上紧急回军,率领三万楚军精锐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楚国。结果是,项羽从萧县对联军发动突然攻势,大破汉军,史书记载:“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军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历史对于彭城之战的定位是典型的以弱胜强,因为,项羽是以三万楚军大败五十六万联军。
从兵力对比上来看,项羽确实是以少胜多,但现实却是,军队数量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唯一参数,如果我们对双方的所有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就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事实:
彭城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本质是以强胜弱。
首先,从统帅军事素养来看,刘邦和项羽根本就不是同一层级的选手,项羽是当时最优秀的将军,而军事则是刘邦的短板,而且,项羽此前就曾创造过巨鹿之战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彭城之战只是他将此前的经验复制过来而已。
从刘邦在彭城之战中的表现来看,他并不具备操盘大军团作战的能力,张良后来为什么建议刘邦重用韩信、英布和彭越这三位专业人才,原因就在这里。当时,联军有五十六万之多,这对刘邦来说反而是负担。
其次,联军属于松散的联盟组织,并不会将数量优势转化为实打实的战斗力,而项羽的楚军虽然只有三万,却绝对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向联军输出,且楚军是面对根据地被夺的危局,自然会拼死一战。
最后就是,联军在进入彭城之后完全放松了警惕,根本没有将项羽放在眼里,结果对于项羽动向的关注太过疏忽,导致对方成功对联军实施了突袭。
明白了这些你就会改变对彭城之战的看法,楚军的胜利是绝对的以强胜弱。看待任何一场战争一定要对所有的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所谓的以弱胜强的,因为,那不符合逻辑。
赤壁之战同样如此。一般认为,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典型的以弱胜强,但如果我们对双方的全部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的话就会发现,曹操才是弱势的一方。
对于曹军存在的问题,诸葛亮给东吴君臣讲得就非常清楚:曹操之众,远来疲敝,已经是强弩之末;曹军都是北方人,不适合在南方作战;荆州之人是慑于曹操的威势被迫投降,曹操并未收服荆州的人心;荆州水军还没有与曹军的系统兼容,曹操还不能指挥荆州水军进行作战...
为了坚定东吴内部的抗曹意志,周瑜又作了相关补充:曹操身在南方,关西的马超和韩遂是曹操后方的不稳定因素;曹军存在不习水战、粮草不备、水土不服的弱点...
更重要的是,周瑜还将曹操定位为了“汉贼”,让曹操代表汉朝廷征伐站不住脚,使孙刘联军的反抗行为在政治层面具备正确性和正义性。
而且,孙刘属于主场作战,吴军在水战方面更是绝对的专业。所以,综合分析,孙刘其实是强势的一方。
当时,曹操虽然嘴上在恐吓孙权,但对于自身的弱点其实是非常清楚,所以极力想避免在当年冬天与孙刘决战。当时,曹操用兵不过是为了解决刘备势力,并未准备对东吴用兵。
本质来说,赤壁之战是孙刘的主动作为,是孙刘为了在曹操消化弱势之前以己方优势主动对曹军发起进攻,曹操完全是被动的。
赤壁之战,曹操完全是被动的一方 图源/剧照
最终,孙刘成功解决了生存危机,赤壁之战孙刘的胜利是绝对的以强胜弱。
所以,强弱之势的分析一定要客观,如果按照张昭的观点,曹军势众、已经和东吴共享长江的制水权,又代表朝廷征伐,是绝对的强势一方,结果应该是曹军胜才符合逻辑。
但在诸葛亮和周瑜看来,身在荆州的曹操反而是弱势的一方。
强弱之势的转化时间是最大的变数:208年的冬天,孙刘是强势的一方;过了这个冬天,等曹操消化了荆州,曹操就是强势的一方。
这样一比较,张昭的段位确实不如诸葛亮和周瑜。当然,这也是江东世族为了保住家族利益不愿冒险的表现罢了。
赤壁之战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强弱之势一定要客观地进行全面分析,不能仅仅以几个显性的参数武断地下定义,要全面调查、细致分析;强弱之势是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一定要将时间这个变量考虑进去进行科学决策,把握好时间节点。
淝水之战结果的逻辑也是如此。表面上看,秦国拥有经济、领土优势,且在军队数量上碾压东晋,是绝对的强势一方,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并吞江南的战略目标的。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秦军虽然强大但内部却存在严重的胡汉矛盾和五胡矛盾,这些是隐藏在秦军内部的不稳定因素,随时都会引爆。而且,秦国不管是宗室还是大臣都对苻坚南征表示坚决反对,对并吞东晋一事态度消极。相反,大家却一致排斥慕容垂和姚苌这些外族精英,认为这些人才是秦国最大的威胁。
秦国内部矛盾重重,对于南征一事在思想层面根本不能达成共识。
同时,秦国南征还存在技术难度:秦军不熟悉在江淮水网纵横地带作战、秦军水师不成熟、水战是秦军的短板...
所以,秦军数量上的优势并不足以掩盖其政治和技术层面的弱点。
相反,东晋虽然在疆域、经济层面不如秦国,且军队数量无法与秦军相比,但东晋却有正朔的优势,且掌控着长江流域的制水权,水战更是其优势。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东晋在扬州谢安和荆州桓冲的主持下表现出了异常的团结,是可以将仅有的力量形成合力向秦军输出的。
为什么苻坚在秦军初期取胜就第一时间从项城的指挥部前往寿阳,就是想将晋军歼灭于江北,他对己方的弱点是非常清楚的。
另外,苻坚在战前于寿阳城头遥望八公山感觉草木皆兵已经将己方的弱点暴露无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苻坚的心理写照完全代表了秦军对于战争的迷茫。
苻坚对战争前途也比较悲观 图源/剧照
如此分析,在江淮战场上,东晋实际上是强势的一方。最终,战争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个结论。
苻坚在战前所谓的要投鞭断流只是一句大话而已。
读懂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对淝水之战进行科学定义:东晋是以少胜多,但却绝对是以强胜弱。
如果我们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也完全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那种表面强大的人,认为如果和他们竞争自己根本就不是对方的对手。
但实际上,我们只是被对方营造出来的假象吓住了而已。社会学上有一个景观效应,就是你所看到的往往是对方故意营造出来的想让你看到的假象。真正的事实实际上并非如此。
如果你能扒开景观的虚像深度挖掘又往往会发现,你的综合实力还在对方之上呢。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开着豪车但却养车困难,有的人开着普通车但生活却相当滋润。
强弱之势并不能简单从表面进行判断。
最近两年流行一句话,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大部分人的水平其实都很水,等你真正和对方展开博弈往往会发现,他也不过如此。
我们唯一所缺的就是对所谓的强者祛魅的能力。
另外,我们还会发现,许多人的社会关系看似很广,和谁都能说得上话,但你真正让他办事的话,他手里的资源却往往发挥不了作用。原来,所谓的广泛的人脉不过是其营造出来的假象而已。
这个世界上,凡是你不能调动、不能为你所用的资源都不是你的资源。
相反,有些非常低调的人却拥有绝对有用、可以随时调动的资源,相比那些表面上的社交达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强者。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点,强弱之势并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那样,凡事一定要深度分析才能得出比较科学、接近事实的结论。
另外,如果我们和一个强者竞争,如果不能在其强项上撕开裂口那么完全可以在其它维度培养对对方的优势,争取在综合实力上超越对方,只有这样,才能在博弈中打败对方。
强弱不是一个维度的比较,是全方位的打分,更是可以随时转化的。
所以,我们不仅要有看透假象的能力,还要有亮剑的勇气,更要有培养自己优势的智慧。
请相信,所有的以少胜多本质上都是以强胜弱。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什么以强胜弱!以少胜多就是以弱胜强!冷兵器时代讲的是谋略、战术和人数!!!论战术项羽,韩信,论谋略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