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心中最信任的六位文臣诸葛亮不是第一,第一是谁?

薄荷撞上文 2024-10-19 03:30:2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风云,豪杰辈出,刘备以仁德之名,聚贤纳才,麾下文臣谋士众多。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智计无双,定是刘备心中最为倚重之人。然而,当我们深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却惊觉在刘备的内心深处,最信任的文臣竟另有其人。此人究竟是谁?他又有着怎样的非凡魅力和卓越才能,能在刘备心中超越诸葛亮而占据首位呢?让我们一同穿越历史的迷雾,探寻刘备心中那最信任的文臣之谜。

最信任的六位文臣第六位:马良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和兄弟马谡在内方山中读书求学,储才蓄能,为日后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才奠定了基础。在马氏五兄弟中,马良最为贤能,得到时人称赞,“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谚语也广为流传。

马良与刘备的渊源始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 209 年),刘备攻占荆州,自领荆州牧,礼聘马良为从事。此后,马良便一直追随刘备,为其出谋划策。在刘备的事业发展过程中,马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政方面的贡献:

- 协助治理荆州: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刘备入益州,诸葛亮等人留守荆州一段时间后也入川,而马良则留下来协助关羽镇守荆州。在此期间,荆州在他的协助治理下保持了相对的安定,这为刘备在益州的征战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支持。这足以证明马良具备出色的内政管理能力,能够妥善处理地方事务,保障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 处理左将军府事务:刘备攻占益州,自领益州牧后,任命马良为左将军府幕僚,协助处理蜀中事务。这表明刘备对马良的能力十分认可,将他从荆州调到益州,让他参与到益州的治理和发展中。马良在左将军府的工作中,积极为刘备出谋划策,为蜀汉政权在益州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 外交方面的成就:

- 出色的出使东吴: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 年),孙权因刘备占据益州而索要荆州,双方关系紧张。刘备派马良出使东吴,希望与孙权重新盟好。马良在出发前向诸葛亮请教,并自己草拟文稿,模拟诸葛亮的口气向孙权表达了两家盟好的意愿,同时也对自己进行了一番夸奖。到达东吴后,孙权对他很是尊敬和优待,马良顺利完成了出使任务,缓解了吴蜀之间的紧张关系。

- 招纳五溪蛮夷:章武元年(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后,准备东征孙吴。为了稳定后方局势,并争取更多的盟友,刘备派马良前往武陵一带的五溪蛮部落。马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说服了这些部落的首领,他们纷纷响应刘备的号召,接受了季汉赐予的印信,并派兵加入了东征的队伍,这不仅增强了刘备的军事实力,也为蜀汉政权在南方地区的影响力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章武二年(公元 222 年)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的军队被吴将陆逊击败。马良在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吴将步骘截击而死,年仅三十六岁。刘备得知马良的死讯后悲痛不已,任命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

总的来说,马良以其卓越的内政和外交才能,赢得了刘备的信任和器重。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忠诚和才华也备受后世的赞誉。在成都武侯祠的文臣廊中,马良的塑像位列其中,以示后人对他的纪念和敬仰。

刘备最信任的六位文臣第五位:孙乾

孙乾,字公祐,北海郡(今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人。他是刘备早期极为重要的幕僚之一,为刘备的崛起和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师从名门,初入刘备阵营

孙乾师从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郑玄名满天下,创立了汉代学术的最高成就——郑学,其声望名气极高。在郑玄的举荐下,孙乾进入了刘备的阵营。当时刘备领徐州牧,便征召孙乾为从事,从此孙乾开启了跟随刘备的征程。

外交才能出众,为刘备四处奔走

- 联络袁绍: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刘备借征袁术之名逃离许昌,重据徐州,但立足未稳急需强援。于是,刘备派孙乾出使河北,欲与袁绍联合。孙乾凭借出色的口才和对局势的准确分析,成功说服袁绍发兵黎阳,与曹操大军对峙,为刘备大大减轻了军事上的压力。虽然与袁绍的联盟最终未能保住徐州之地,但至少为刘备在兵败后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容身之处。

- 投奔刘表: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刘备在汝南的作战失败后,孙乾又与糜竺一起作为刘备的使者出访荆州。他们成功赢得了刘表的认可,使得刘备集团能够在荆州找到一个新的落脚点,获得了喘息和恢复元气的机会。而且,刘表对前来投靠的刘备予以“上宾之礼”,出城百里相迎,还给钱给兵借地盘,这其中孙乾等人功不可没。

深受器重,地位颇高

孙乾不仅在外交事务上表现出色,还经常跟在刘备身边,作为随从和副官,随刘备拜访他人,并参与议事。据《三国志》记载,刘表与刘备议事的时候,经常都会带上孙乾一起,可见孙乾深受刘备信任,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较高。

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夏,刘备入主益州,孙乾由从事中郎升为秉忠将军,所受的礼遇仅次于糜竺,与简雍相同。这充分体现了刘备对孙乾的认可和重视,也证明了孙乾在刘备集团中的重要地位。不过,不久后孙乾便去世。

孙乾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在刘备早期势力弱小、四处漂泊的艰难时期,始终不离不弃,凭借自己的外交才能为刘备争取到了宝贵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是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重要功臣。他的忠诚和才智也为后世所赞誉,在成都武侯祠的文臣廊中,孙乾的塑像位列其中,以示后人对他的纪念和敬仰。

刘备最信任的六位文臣第四位:徐庶

徐庶,字元直,是刘备早期极为重要的谋士。他的出现,为刘备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

徐庶与刘备的相遇颇具传奇色彩。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刘备受刘表的邀请驻军新野,抵御曹操。徐庶此时得知刘备乃忠义仁德之人,便毛遂自荐,投入到刘备麾下。刘备见徐庶才能出众,对其委以重任,拜其为军师。

徐庶展现出卓越军事才能的一战,是帮助刘备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当时曹操派曹仁攻打刘备,曹仁布下八门金锁阵,此阵变化多端、环环相扣,让刘备的军队束手无策。正当刘备苦思不得其解时,徐庶挺身而出,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找到了此阵的破绽。他指挥刘备的军队从东南角的生门突入,往正西的景门杀出,成功破解了八门金锁阵,使得曹仁大败而归。这一战不仅让刘备的军队士气大振,也让刘备对徐庶更加信任和倚重。经此一役,刘备在徐庶的辅佐下连战连胜,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然而,好景不长。曹操得知徐庶为刘备所用后,深知徐庶的才能,便想将其收归己用。曹操的谋士程昱献计,伪造了徐庶母亲的笔迹,将徐庶的母亲骗到许昌囚禁起来,以此要挟徐庶归顺曹操。徐庶是个孝子,得知母亲被曹操所囚,心急如焚,无奈之下只好向刘备辞行。

刘备对徐庶的离去深感惋惜,但也理解他的一片孝心,只能忍痛放行。徐庶在离开刘备之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他对刘备说:“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徐庶将诸葛亮比作麒麟、鸾凤,称其有经天纬地之才,自己与他相比犹如马比麒麟、寒鸦比鸾凤。正是因为徐庶的极力推荐,刘备才对诸葛亮充满了期待,从而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

徐庶进入曹营后,虽然身在曹营,但心在汉,发誓毕生不为曹魏献一计一策。他的这一行为,也为后世所传颂,成为了忠义的典范。徐庶在刘备最需要人才的时候来到他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建立了信心,又在离开时为他推荐了诸葛亮这样的大才,对刘备的事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刘备最信任的六位文臣第三位:庞统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是刘备麾下极为重要的谋士。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为刘备夺取益州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初入刘备阵营

- 被鲁肃和诸葛亮推荐:庞统起初在东吴效力,但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后来,鲁肃写信给刘备,称赞庞统的才能,诸葛亮也向刘备提及庞统。诸葛亮和庞统皆人中英杰,既然庞统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想来也不是徒有虚名的人,刘备本就重视人才,便对庞统有所期待。

- 任耒阳县令的波折:刘备让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守耒阳令,庞统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便故意不理政事,导致县里事务堆积如山。刘备得知后,派张飞去查看。张飞到了之后,庞统说区区小县,公务半天就能处理完。随后他升堂处理政务,不到一天就将积攒的公务全部处理完毕,展现出了卓越的理政才能。张飞对其佩服不已,马上带庞统去见刘备,刘备这才知道庞统是大才,于是开始重用他,并提拔他为与诸葛亮相同的军师中郎将。

为取益州出谋划策

- 涪城相会劝擒刘璋:刘璋请刘备入蜀,帮助他抵御张鲁。庞统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夺取益州的好机会,在涪城与刘璋相会时,他力劝刘备在宴会上劫持刘璋,直接夺了益州。然而,刘备以自己是仁义之师为由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这样做不道义,且仓促夺取益州难以治理,需要先摸底,搞清楚哪些人可以利用,哪些人是顽敌。

- 提出取益州三策:随着局势的发展,庞统给刘备提出了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

- 上策:挑选一队精兵,昼夜兼行,奇袭成都。此计若成,可迅速占领益州的核心地区,让刘璋措手不及。但奇袭的风险也较大,需要军队行动迅速且保密。

- 中策:设计干掉白水关督军杨怀、高沛,然后大张旗鼓地进攻成都。杨怀和高沛是刘璋的心腹,对刘备有所警惕,但如果能除掉他们,吞并其军队,刘备的实力将大增,进攻成都也会更有把握。

- 下策:退军荆州,从白帝城出发,稳打稳扎,逐步夺取刘璋的地盘。此策最为稳妥,但耗时较长,且可能会失去战机。

刘备思虑再三,最终选择了中策。他依计斩杀了杨怀、高沛,并吞了他们的军队,随后向成都进军。虽然进展顺利,但由于在葭萌关停留时间过长,导致刘璋有时间将军队调回成都,双方陷入了长期的对峙。

不幸中箭身亡

在进攻雒城时,庞统为了尽快打破僵局,亲自上战场指挥大军。但万万没想到,刘璋的部将张任在落凤坡设下了伏击,庞统被流矢射中,不幸身亡,年仅 36 岁。庞统的死对刘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不仅让刘备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也使得夺取益州的进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庞统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才华、智谋和勇气却为后世所称赞。他为刘备夺取益州提出的诸多计策,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刘备最信任的六位文臣第二位: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刘备及蜀汉政权的建立、稳定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是详细介绍:

1. 隆中对——奠定蜀汉战略基础

- 背景与会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虽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力单薄,四处辗转依附他人。公元 207 年,刘备经司马德操和徐庶推荐,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此时的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对天下局势有着深刻的洞察。

- 战略内容: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提出了“跨有益荆、联吴抗曹”的基本方针。具体而言,荆州地理位置重要,北靠汉水、沔水,南可获取南海物资,东西分别与吴郡、会稽郡以及巴郡、蜀郡相通,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刘表难以守住,刘备应取而代之。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其主人刘璋昏庸懦弱,刘备可趁机夺取。待占据荆、益两州后,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对外与孙权结盟,对内整修政治。时机成熟时,兵分两路,一路从荆州直指中原,另一路从益州出击秦川,实现霸业,兴复汉室。

- 战略意义:“隆中对”为刘备集团指明了发展方向,让刘备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一战略规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行性,成为刘备此后行动的指南,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辅佐刘备,稳定荆州局势

- 立足荆州: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与孙权联合击败曹操,获得了荆州的部分地区。诸葛亮积极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他巩固在荆州的地位。他一方面加强与荆州本土势力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如与荆州大族蒯氏、蔡氏等保持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加强荆州的军事防御,训练军队,抵御来自曹操和孙权的威胁。

- 外交斡旋:在荆州问题上,刘备与孙权之间存在着矛盾和竞争。诸葛亮充分发挥自己的外交才能,积极与孙权方面进行沟通和协商。他深知孙权也忌惮曹操的强大,于是主张联吴抗曹,维护孙刘联盟的稳定。通过诸葛亮的努力,孙刘两家在荆州问题上暂时达成了妥协,为刘备在荆州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3. 镇守荆州后方,提供后勤保障

- 内政管理:刘备入川后,将荆州后方的事务交给诸葛亮管理。诸葛亮精心治理荆州,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鼓励农业生产,促进商业发展,使得荆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同时,他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和考核,选拔了一批有才能、清正廉洁的官员,提高了政府的治理效率。

- 后勤支援:在军事方面,诸葛亮积极为刘备入川的军队提供后勤保障。他组织人力、物力,筹集粮草、兵器等物资,确保前线军队的补给充足。同时,他还时刻关注着前线的战局,及时为刘备提供战略建议和情报支持,为刘备在川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刘备称帝后,总揽朝政

- 担任丞相: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总揽朝政。诸葛亮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对蜀汉政权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整顿。他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势力的割据,使得蜀汉政权更加稳定。同时,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官员的行为,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 发展经济:诸葛亮深知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他积极推动蜀汉的经济发展。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他还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蜀汉经济的繁荣。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的国力逐渐增强,为北伐中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培养人才:诸葛亮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他在蜀汉各地设立学校,培养人才,为蜀汉政权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他还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如蒋琬、费祎、姜维等都是在他的培养和推荐下,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将领和官员。

- 北伐中原: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诸葛亮多次组织北伐中原。他亲自率军出征,与曹魏军队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虽然北伐战争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曹魏的势力,维护了蜀汉的尊严和地位。同时,他的北伐精神也激励了蜀汉军民的斗志,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诸葛亮是刘备最信任的文臣之一,他为刘备及蜀汉政权的建立、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忠诚、智慧和才能,深受刘备的信任和敬重,也为后世所传颂和敬仰。

刘备最信任的六位文臣第一位:法正

法正,字孝直,是刘备最为信任和器重的谋士之一。他的经历和贡献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转投刘备前的经历

- 出身名门却不得志于刘璋:法正出生于陕西世家,曾祖父法真担任过南郡太守,祖父是关西地区的大儒,父亲法衍曾官至廷尉佐监。然而,法正在刘璋麾下时,并未受到重用,还受到小人的诬陷,这使得他心怀不满。

- 与张松谋划另寻明主:法正与益州别驾张松交情颇深,张松对刘璋的懦弱和无能也感到失望,两人便商议寻找一位更有作为的主公。曹操攻打汉中的张鲁时,刘璋大惊,张松趁机劝刘璋与刘备结盟,并举荐法正当使者。法正见到刘备后,被刘备的雄才大略所吸引,认定刘备是能够成就大业的明主,回去便与张松商议投奔刘备。

2. 助刘备夺取益州

- 劝刘备入蜀:法正回到益州后,与张松一起劝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帮助抵御张鲁。刘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派法正出使刘备。法正借此机会向刘备详细分析了益州的局势,认为刘璋软弱无能,益州内部人心惶惶,正是夺取益州的大好时机,劝刘备趁机拥兵入益州。

- 瓦解刘璋心理防线:刘备入蜀后,法正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在刘备与刘璋关系逐渐紧张时,法正再次上书刘璋,晓以利害,分析当前局势对刘璋的不利之处,成功击溃了刘璋的心理防线。

- 促成刘璋投降:随着刘备对益州的逐步进攻,益州内部的局势愈发混乱。法正利用自己在益州的人脉和影响力,劝说一些刘璋的部下投降刘备,进一步削弱了刘璋的势力。最终,刘璋在无奈之下选择投降,刘备顺利夺取了益州。

3. 谋划汉中之战

- 敏锐洞察战机:曹操打下汉中后,留夏侯渊、张郃留守,自己班师回朝。法正敏锐地察觉到曹操内部存在忧患,此时是攻打汉中的绝佳时机。他向刘备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夏侯渊和张郃的能力不足以抵挡刘备的进攻,劝说刘备果断出兵。

- 制定战略战术:在战争过程中,法正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制定了详细的战略战术。他建议刘备退出阳平关,占领具有地利优势的定军山,然后佯攻张郃,引诱夏侯渊出城救援。刘备依计行事,夏侯渊果然中计,在出城救援张郃时,被黄忠率领的一支小队伏击,最终被斩杀。

- 奠定蜀汉根基:夏侯渊是曹操的得力大将,他的死对曹操的势力造成了重大打击。刘备趁机占领了汉中,这不仅扩大了蜀汉的领土,还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自此,刘备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他后来称汉中王奠定了基础。

4. 深受刘备信任与器重

- 官职与权力:刘备夺取益州和汉中后,对法正极为信任和器重,封他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尚书令是处理朝廷政务的重要官职,护军将军则掌握着一定的军权,这充分体现了刘备对法正的信任和对他才能的认可。

- 对法正言听计从:刘备在很多事情上都对法正言听计从,法正的建议往往能够得到刘备的采纳。例如,在攻打汉中的过程中,刘备几乎完全按照法正的战略战术行事,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也使得法正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刘备身边不可或缺的谋士。

5. 法正之死及其影响

- 刘备的悲痛:法正的去世对刘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在那个年代,法正是刘备阵营中唯一一个死后有谥号的谋臣,被追谥为“翼侯”。这足以证明法正在刘备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刘备对他的深厚感情。

- 对蜀汉的影响:法正的去世使蜀汉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对蜀汉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之后的一些决策中,刘备可能会因为缺少法正的建议而做出一些不太明智的选择,比如刘备不顾众人反对,执意发动夷陵之战,最终导致惨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法正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法正以其卓越的谋略和出色的才能,为刘备夺取益州、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刘备最信任和器重的谋士之一。他的早逝是蜀汉的重大损失,也对蜀汉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结尾:

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虽已远去,可刘备与他的六位文臣的传奇却如不朽史诗,深深烙印在岁月长河中。马良以卓越的内政外交之能,在蜀汉的发展中留下坚实足迹;孙乾凭借忠诚与出色的外交斡旋,为刘备争取到宝贵的生存空间;徐庶在关键时刻展现非凡军事才能,又以忠义之举为后人传颂;庞统以其惊世谋略和无畏勇气,为夺取益州立下汗马功劳却英年早逝;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更是撑起了蜀汉的一片天;法正以奇谋助力刘备成就霸业,深受器重。

他们在那个乱世中,以各自独特的才华和品质,为了兴复汉室的共同理想奋力拼搏。虽蜀汉未能实现统一宏愿,但他们的故事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他们的忠诚、智慧、勇气和担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让我们在回顾历史时,心中充满敬畏与感慨。他们的传奇,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