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某国企的“员工退出管理实施流程公告”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虽然乍一看只是个案,但不禁让人背后发凉:其他国央企呢?会不会也在酝酿类似操作,只是咱们还没发现罢了?
问题来了:之前不是说“末等调整”“不胜任退出”主要针对管理层吗?怎么这波“手术刀”好像直接对准了基层员工?这事儿,可真有点意思。来,我们扒拉扒拉,看看这些所谓的“退出方式”到底是怎么玩的。
“内部退出”的戏码竞聘双选:你熟悉的游戏规则突然变了“竞聘”,这个词,应该不陌生吧?按理说,它本来是企业内部招聘的一种方式,岗位空了,通过公开选拔填补空缺。这逻辑没毛病,但现在,玩法大变样。
“双选”,听起来像尊重员工意愿,实际上呢?简单点儿说,公司把大部分岗位都端出来,让全员重新答辩“上岗”。你表现好,重新坐稳位置;表现一般,恭喜你,“待岗中心”见。
更扎心的是,有些单位居然专门设了个什么“人才流动中心”。这名字听着像啥高级培训,实际上呢?不就是个缓冲地带嘛。某央企内部员工透露:去年一次“双选”,有超过20%的员工被送去了“待岗”。这比例,吓人不?还“暂时待岗”,说白了,真有可能永远待着了。
绩效考核:有些数字,只能信一半绩效考核这事儿,人人都懂点吧?什么KPI啦,360度评价啦,末位淘汰啦,哪个不听着头皮发麻?企业通常会把员工分成ABCD四档,说白了也就是“优、良、中、差”的升级版。
但问题来了——这些“数字”,到底有多靠谱?有个小道消息,某国企HR小王(化名)爆料过:“有些员工干得不赖,但就是不得领导喜欢,硬生生被打了个‘差评’。”所以,绩效这玩意儿,真的百分百客观?想想都悬。
结果呢?转岗、降薪,甚至直接丢到“待岗中心”。站在员工角度,这压根儿就是无形中逼你离开嘛!
轻微违规:标准模糊得离谱什么叫“轻微违规”?别想得太严重,就比如迟到吧!有些企业,一个月三次直接算旷工;另一些呢,可能扣个十几块工资意思一下。问题是,这“轻微”两字,企业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
而更绝的是,违规后还要安排“离岗学习”,类似“再教育”。感觉像司机犯规后学交规?但你琢磨琢磨,这不就是变相冷处理吗?说白了,很多人熬不了这种“煎熬”,主动辞职。
“退出企业”的更狠操作“依法”二字,保护伞还是遮羞布?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这听着挺严谨。但实际操作呢?合同到期不续签,说是依法;还没到期,协商解除,也是依法。可问题是,这中间多少事儿说不清,道不明?
某专家张教授提过:“员工只要没有严重违规,一般都可以争取经济补偿。”但又有多少人懂这些法律、敢去维权?
某央企还因非法解雇赔了20万。这事儿,真让人五味杂陈:为啥基层员工的合法权益,只有等闹上法庭才能见天日?
基层员工:谁替我们说话?说到底,国央企推行“末等淘汰”也好,“不胜任退出”也罢,初衷是让表现不好的人“退场”。但现实是——基层员工,往往是最没话语权、也最容易被牺牲的一群人。
某次和老同学聚会,有个基层员工无奈地说:“现在的企业,基层员工就像螺丝钉,随时可以替换。但螺丝钉也是有温度、有尊严的啊!”
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基层员工,只求三样东西:
公平。希望绩效考核透明、客观,而不是领导随意打分的工具。保障。管理者不是裁员机器,而是合理保护员工利益的调解者。尊重。别再用看似光鲜的词语包装冷酷的现实。最后,借用一句话:“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说服一个不想听真话的人。”作为基层员工,我们要提升自己、懂法律、会抗争!站得住,才能活得好。
你怎么看?留言告诉我们你的故事和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