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时期,根据当时国防战备的需要,解放军总后勤部分别在河北、山西、湖北、四川和贵州五省,部署建设了五大军需生产片区(基地),以确保我国西北、华北、中南和西南地区驻军的后勤保障。
其中在贵州省贵定县沿山镇、盘江镇和毗邻的龙里县三元镇周围数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由总后勤部部署建设了“四厂一院一库”,即3326厂、3535厂、3537厂和3610厂四家三线军需工厂,以及总后勤部2307军需仓库(总后勤部第七仓库)和总后勤部2394职工医院(总后第八职工医院)。
始建于1965年,位于贵州省贵定县沿山镇,对外厂名国营白云机器厂,主要从事雷达、指挥仪、火炮等的修理与制造。隶属于总后勤部工厂管理部。1990年代,转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3326厂地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盘江镇,位于210国道(2086公里处)与贵昌大道(贵定县城至昌明镇)之间近2公里的一个狭窄的山沟里,距省城贵阳市44公里、贵定县城20公里、龙里县城20公里。厂区及家属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绿化率达80%以上,原为贵州省环境保护先进企业。
3326厂,始建于1965年,那是一个国家急需加强国防力量的年代。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一群怀揣着报国热情的青年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贵定县盘江镇。他们肩负着建设军工企业的重任,在这片山沟里,用双手和智慧筑起了一个个厂房,搭建起了一条条生产线。
这里,曾经是雷达、指挥仪、火炮等军械的修理与制造重地。每一件从这里走出的军事装备,都凝聚着工人们的汗水和智慧。他们日夜兼程,精益求精,只为确保国家的安全防线更加坚固。
走进3326厂,你会被那庞大的厂区所震撼。占地面积3000余亩的厂区内,绿化率高达80%以上,这不仅是一座军工厂,更是一座绿色的生态园区。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透露着军工人的细致与用心。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其间;厂区外,家属区温馨而宁静,孩子们在操场上欢笑嬉戏,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
然而,这座军工厂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工人们背井离乡,来到这偏远的山沟里,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与舒适,选择了与大山为伴,与军工为伍。在这里,他们不仅是工人,更是战士,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与担当。
回忆起那段岁月,许多老工人都会感慨万千。他们记得那些日夜奋战的日子,记得那些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时光。他们为国家的军工事业付出了青春和汗水,也收获了友情与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3326厂也经历了许多变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工厂在湖北省荆门市建设了新厂区,并逐步将总部迁至新厂。这一变化,不仅意味着工厂的发展壮大,更意味着军工人们要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无论工厂如何变化,军工人们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如一——为国家的安全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的3326厂,已不再是昔日那般繁忙与辉煌。走进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四根孤独的立柱,它们像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曾经的热土。围墙上的宣传栏已经斑驳,字迹模糊,但仍能依稀辨认出当年的口号与誓言,那些充满激情的文字,如今看来更显沧桑。
两旁的值班室已破烂不堪,窗户破碎,门扉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这片厂区,与繁盛时期的庄严威武相比,已是天壤之别。那些带有六七十年代建筑色彩的楼房,虽然依旧耸立,但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楼前楼后的空地上,被当地村民开垦成了农田,一片绿意盎然中,却难掩这片厂区的落寞与衰败。
厂房倒塌、损毁严重,只有那些当年的标语,还顽强地留在橱窗里,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去。时隔多年,当人们再次踏入这片生活区和生产区时,会发现生产车间的布局依然清晰可见,但那雄伟的气势和热闹的场景却已不复存在。
沿着生产区的公路前行,路两侧的杂草和树木茂密生长,掩藏着那些废弃的建筑。地面坑洼泥泞,缝隙中长满了杂草。这些当年曾建功立业的厂房,如今却凄凉衰退,任凭风雨冲刷和人为毁损,呈现出一片凋零荒芜、残垣断壁的景象。
那些高大的楼房已经完全废弃了,屋顶在长年累月的山风山雨侵蚀下已经破碎不堪。抬头望去,只能看见被断裂的吊顶和屋梁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天空。走进这个深藏于大山之中的老厂,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已经让它变得物是人非。到处是一片萧条与狼藉的景象,让人不禁感慨万分,心生慷慨悲壮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