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假仁假义?

天空蓝星 2024-04-09 21:24:48

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君主刘备,一直是以仁义的面目展示于世人,甚至于在演义中被说成是动不动就抹鼻子掉眼泪的,遂使得民间有一笑谈: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如此的性格,却又是一代枭雄,着实让人奇怪。曹操曾对他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见其本性绝非懦弱之辈。

什么是英雄?按照曹操的话来说就是: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万物之志者也。这样看来,刘备就是一个很有智慧、学问和境界的人。这样的人,在我们寻常人等看来,必定是不同于凡夫俗子。俗话说,做大事者不拘于小节。因此,对于刘备的仁义,在很多人看来都有作秀的成分在里面,其根本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对于刘备假仁假义的评价,从来都不缺少。民间有个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就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刘备假仁义的看法。更有甚者,曾经看到过一个说法,说是在白帝城托孤时,是刘备对于诸葛亮的考验。如果诸葛亮未能过关,那么招待他的将是刘备帐后埋伏的刀斧手。这个说法看似合理,但细究下来是何其之谬。

当时的情况是蜀汉正值夷陵大败之后,东征的精兵良将几乎损失殆尽,这也使得在之后几十年里蜀汉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以至于有着蜀汉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说法。此时蜀汉外有强敌环伺,而国内的政局不稳,接近一半的国土反叛。就在诸葛亮前往白帝城时,还发生了反叛的事件。这种情况下,刘备首先的考虑是蜀汉政权的延续,哪里还顾得上一家一姓的传承。因此才有了他对诸葛亮的那番嘱咐:“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白帝城托孤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君臣之间的交心,刘备知道诸葛亮对于自己的忠心,但不能保证其对于自己儿子的忠心,出于对自己建立起来的政权未来的担忧,才有了托国之举。而诸葛亮也正是因“先帝临终寄臣以大事也”,才“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遂有相父六出祁山,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之事。君臣的相互成就,才留下这千古的美谈。

关于刘备的仁义,有很多的事例,如不愿意盘剥百姓而不惜得罪督邮、三让徐州、不乘危夺取荆州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大概要数携民渡江了。在刘备南下躲避曹操兵锋之时,荆州百姓有十几万人自发跟随逃难。曹操虽然写出过诸如“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之类的大作,可在实际中杀人屠城之事没少干过。刘备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就是老百姓愿意追随他的原因。

由于刘备带着老百姓,一日仅行十余里。就有人劝他放弃百姓,迅速进军以占领战略要地江陵。但刘备拒绝了这个建议,终被曹军追上,几乎是全军覆灭。刘备能够不丢弃百姓,并亲自断后,这恐怕难以用假仁假义来看待了。刘备自己的解释是,行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天百姓归依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

在汉末的群雄中,相对于袁氏兄弟的豪门大族名望,曹操、孙权的官宦子弟出身,刘备可算得上是个另类。他虽然号称是皇族,实则一白身,基本上没有任何的资源。之所以刘备能够创立出一番基业,除了他性格上的不屈不挠,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仁义。在夷陵之战时,黄权被迫降于曹魏。消息传来,有人请求惩罚其留在蜀中的家人,刘备则回道,“是我对不住黄权,黄权没有对不住我”,继续善待他的家人。而当曹丕告诉黄权其家人被害时,黄权也断然否定,认为刘备绝不会这样做。君臣之间的这份情谊,世上又能有多少。

三国的几方势力中,刘备集团算得上是独树一帜。相对于另两方的利益纠合,蜀汉更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集合。刘备作为集团的创基者,凭着对于光复汉室和以人为本的信念,集结起蜀汉的群英,为之奋斗不息。末代大将军姜维,从未见过刘备,但依然能够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因之九伐中原,为蜀汉战斗至最后一刻,何其悲壮也。

陈寿所著《三国志》中,认为刘备之所以不愿意臣服于曹操,是觉得终不能为其所容。说白了,就是两人的理念不同。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心怀异志、杀戮过重,而刘备则是以光复汉室为己任,并奉行以人为本。虽然这个以人为本的内涵和我们今天的内涵有所不同,但在汉末那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无疑有着积极进步的意义。

三国如果没有蜀汉,那将会如同五代时期一样,只有杀戮和权力的争夺,而没有了任何的闪光点。蜀汉群英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精神以及最后的悲壮色彩,如同夜空中出现了一道亮彩,激励着那些原本在黑暗中无助的人们勇敢前行。而刘备则是这一群体的核心和灵魂,是他的人格魅力才感染和聚集了这样的一批人。有人说,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就难在做一辈子好事。同样的,如果说刘备是假仁假义,那他能够一辈子假仁假义,这也太难做到了吧。

0 阅读:22
评论列表
  • 2024-04-10 18:11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三国志·庞统法正传》[得瑟][得瑟]

    吃完玉米顺手把棒子扔进垃圾桶 回复:
    仁义的道德标准具有时代局限性,刘备的是否仁义要和同时代的人物、对手作对比。刘备自言“曹以暴、吾以仁,每与操反”,所谓“论迹不论心”,刘备集团虽有劫掠之迹,但无屠城之实,更有“北海救孔融、过襄阳荆州士民附之携众不弃日行十余里险被曹军追上”等事。而且刘备不擅杀,其部下或对手被处死者极少。相对较曹、孙,刘备之仁并非空话。但任何人都有缺点,仅以刘备作乐否其仁,那是对仁的概念过于理想化的认识,和你现在能开车坐飞机却笑古人徒步乘马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