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的死亡》读后:一个蚊帐悖论,道明援助非洲的真相……

大道微言 2025-01-10 07:42:27

在音乐殿堂里,《We Are The World》无疑是一首璀璨的明珠,它以无与伦比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触动了全球无数人的心弦。

面对非洲大地的苦难,那瘦骨嶙峋的画面,这首歌如同桥梁,连接起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鸣。

它的成功毋庸置疑,销量惊人,募捐善款数额巨大,但在这辉煌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更为复杂而深刻的问题:这些援助,真的帮助非洲改善了吗?

让我们从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蚊帐悖论”说起。比如,在非洲的某个角落,有一个勤劳的蚊帐制造商,他每周能生产500顶蚊帐,为当地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而这些工人的背后,是150个需要赡养的家庭。然而,当一位好莱坞明星以百万美元的影响力,号召全球为非洲疟疾灾区捐赠10万顶蚊帐时,一切似乎都发生了改变。

这看似是一场盛大的慈善盛宴,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捐赠的蚊帐如潮水般涌入非洲,免费发放给了民众。然而,人性的复杂在这一刻显露无遗。免费的东西往往不被珍惜,有的蚊帐被当作了渔网,有的则流入了市场,成为了商品。

随着进口蚊帐的泛滥,本土蚊帐制造商的市场被迅速挤压,直至终于消失。那10名工人失业了,150个家庭失去了生活来源,不得不依赖政 府的救济。而更残酷的是,这些蚊帐的寿命有限,五年后,当它们磨损不堪时,非洲却已失去了自主生产蚊帐的能力……

这,就是蚊帐悖论。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援助非洲的复杂现实。

外界的捐款捐物,或许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燃眉之急,但长远来看,却可能破坏了非洲本土的经济生态,抑制了其自我发展的能力。正如丹比萨·莫约在《援助的死亡》(或译为《致命援助》)一书中所揭示的,过去数十年的西方援助,非但没有改善非洲的民生,反而让非洲陷入了依赖外援的陷阱。

其实,在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上,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绕不开的环节——非洲国家的政 府。无论是西方国家的援助,还是慈善组织的援助,最终都要经过政 府之手才能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中。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缺乏市场反馈和激励的情况下,腐败几乎成为了必然。援助资金在发放过程中被层层盘剥,真正到达受灾群众手中的寥寥无几。

更糟糕的是,无条件的援助还产生了道德风险。非洲国家知道自己会得到援助,因此减少了自身的努力,甚至采取了不利于长期发展的政策。这就如同给了一个饥饿的人一条鱼,而没有教他如何捕鱼一样。长期的外部援助让非洲国家严重依赖外援,抑制了当地经济的自我发展,阻碍了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立。

《援助的死亡》一书还揭露了一个更为惊人的真相:援助让非洲国家陷入了恶性循环。无偿的援助支撑起了腐败的政 府,为它们提供了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而腐败的政 府又妨害了法律法规的公正和执行,让本国和外国投资者都望而却步。严重的不透明和越来越少的投资减缓了经济增长,进一步导致了就业机会的减少和贫困的加剧。而贫困的加剧又促使援助者给予更多的援助,形成了一个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

在过去的30年里,大多数依赖援助的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为负0.2%。1970—1998年,在对非洲的援助资金达到高峰时,非洲的贫困率反而从11%增长到了难以置信的66%。

这就是国际援助的全部真相:它并没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反而让世界变得更差了。

《We Are The World》这首歌,虽然是一首打动人心的艺术品,但恐怕也让很多人因为感动而放弃了思考。

歌曲是温暖的,但现实世界的逻辑却是冰冷的。援助非洲,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和爱心,更需要智慧和策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