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崧:一首游历诗,道尽壮志未酬,人生潦倒该如何面对和改变?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4-10-13 22:46:30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清·陈维崧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

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人都会在人生开始之初充满激情和斗志。

然而,随着经历多了,却发现,很多事情不是说自己努力就能实现的。这种认识,往往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深刻。

很多人开始意识到,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的辉煌,而是无数次跌倒与爬起交织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自己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理解到努力虽不可或缺,但智慧的选择、适时的调整方向同样重要。

有的人,在遭遇挫折后选择了放弃,认为那是命运的不公;而有的人,却将每一次失败视为成长的养分,不断汲取经验,调整策略,再次出发。他们明白,人生的风景不仅仅在于山顶的壮丽,更在于沿途的风景以及攀登过程中的自我超越。

学会更加平和地看待得失,不再盲目追求外界的认可,而是专注于内心的富足与成长,这个更重要。珍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因为它们构成了生活的底色,让人们在平凡中找到了不凡的意义。

同时,也学会与他人建立更加深厚的联系。在相互的支持与鼓励中,发现团队的力量,懂得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正是这些人际关系的滋养,让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孤单,即便前路漫漫,也能携手同行,共同面对风雨。

简单一点来说,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实现了多少宏伟的目标,而在于如何活出了真实的自己,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留下了无悔的足迹。这份觉醒,让人的内心更加坚韧,也让生命之树更加枝繁叶茂,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清朝诗人陈维崧在游玩路上,经过易水和豫让桥,触景生情,想起历史中荆轲和要离的故事,也写了一首《南乡子·邢州道上作》来开导自己。

02

陈维崧,和朱彝尊和纳兰容若齐名,他们被称为“清词三大家”。

可是,他的人生跟另外二人相比,就坎坷多了。有人总结得好:国破家亡,寄人篱下,久试不第,落拓难堪,虽顶着个“阳羡派”词领袖的头衔,却难改其沉沦的一生。

他出生于明末,父亲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也算是书香仕宦之家。

在这样的家庭中,他自小就得到文学的熏陶,所以他年少时候就才名远扬。

十七岁,由于作文敏捷,词采瑰玮,被被擢为童子试第一,江左巨擘吴伟业誉之为"江左凤凰"。

可是,生于明清交替的动乱时代,他注定了是个悲情人物。

明朝灭亡时候,他刚二十岁,后来参加了清朝的科举考试,却却总是不第,又兼家道中落,只能在父亲的好友侯方域和冒辟疆处寄食,这样的人生落差和经历,让他心中的郁闷自是可知。

虽然后来凭借文名与当时的文坛名人广有交流,其中不乏文界之魁首,如王士禛、龚鼎孳诸人,尤其是同朱彝尊交厚,可是,这些对于人生来说帮助不大,并未受到朝廷所赏识,这些人对他是否有帮衬也鲜有记载。

一直到公元1679年,都五十四岁了。方才获召试鸿词科,混了个检讨之职去纂修《明史》 。

三年后(公元1682年)便倏忽辞世。

03

说起来,也正是这满腹的辛酸与不屈,铸就了陈维崧词作中独有的苍凉与豪迈。他笔下流淌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歌,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与控诉。

在《贺新郎·纤夫词》中,他以纤夫之辛劳,隐喻国家之艰难,字字泣血,句句深情,将个人之小我融入国家之大我,展现了超越个人悲喜的广阔胸襟。

陈维崧虽历经坎坷,却从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他广交天下文士,以才情相吸,以诗词会友,其词风独树一帜,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又不失北国山河的雄浑壮阔。

在“清词三大家”的辉煌之中,他或许是最为独特的那抹色彩,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照亮了清代词坛的一角。

晚年的陈维崧,虽生活清贫,却更加专注于词学研究与创作,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词,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哲理。

正如他自己所言:“词至我而穷,我亦至词而穷。”这既是自嘲,也是对自己词作成就的高度认可。

总的来说,陈维崧的一生,虽坎坷多舛,但他的词作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闪耀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天空之中,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探索文学的无尽奥秘。

04

这首词意境悲壮,苍凉。正如陈维崧的心境,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激荡。

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残阳如血,映照古道边,秋色更添几分萧瑟。马蹄声声,踏碎了落叶的宁静,也激起了心中那份不灭的豪情。年少轻狂的并马三河客,眼中闪烁着对过往英雄的无限敬仰与向往,他们的笑声,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仿佛能穿透岁月的尘埃,与古人的壮志相和。

步入皂栎林深处,夕阳的余晖透过密集的树冠,洒下斑驳光影,为这古老的狩猎之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金纱。箭矢破空,直击靶心,不仅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自我意志的磨砺。每一次拉弓,都是对过往英雄事迹的致敬,每一声呼啸,都是对心中那份不屈信念的宣泄。

夜幕降临,篝火旁,他们围坐一圈,分享着各自的故事与梦想。残酒入喉,暖意融融,却也带出了几分醉意中的哀愁。荆轲、高渐离,那些燕赵悲歌中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如同这秋夜的风,虽凉却烈,激励着每一个渴望有所作为的灵魂。

昔日易水河畔,车声寒彻骨,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今,虽处和平年代,但那份为国为民、慷慨赴难的精神,却应永远铭记于心。

夜渐深,星辰点点,他们继续踏上征途,向着豫让桥的方向。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定,因为在那里,不仅有着历史的回响,更有他们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与期待。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路上,他们誓将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篇章。

05

陈维崧这首《南乡子·邢州道上作》游历诗,道尽壮志未酬,在人生潦倒中,该如何面对和改变?

在《南乡子·邢州道上作》的苍凉余韵中,陈维崧不仅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哀愁,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光芒。

或许,人生路上的坎坷与挫折,正是铸就坚韧灵魂的熔炉。面对这无尽的苍茫与孤独,或许会在某个深夜,独自仰望星空,心中涌起新的力量——那是一种对命运的不甘,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也是陈维崧对往日的一种反思,不再仅仅沉溺于过往的遗憾与失落,而是将目光投向远方,寻找那一丝微弱却坚定的光亮。真正的改变,不在于外界的给予或环境的变迁,而在于内心的觉醒与行动的力量。在邢州道上的每一步脚印,都成了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开始游历四方,不仅是为了逃避现实的桎梏,更是为了寻找灵感的源泉,体验生活的百态,将这些经历融入创作之中,让诗词更加深邃、更加生动。

在一次次的挫折与磨砺中,他学会了宽容与理解,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希望,更学会了如何以一颗平和而坚韧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

如今,陈维崧的名字,不仅因他的诗词而流传千古,更因他那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于改变自我的精神,激励着后来者,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1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