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多学习,孩子少受罪!
大家好,我是王医生,每天看我文章的家长都知道,最近讲了很多秋冬内热、补津液的方法,因为小儿本是纯阳之体,加上冬天热容易内收,因此日常可以煮一些乌梅水、甘蔗水、萝卜水,帮助养阴生津,也叫做适时养生、未病先防。当然,虚寒体质或者上热下寒体质的鼻炎、腺样体肥大也不少,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这个问题。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界的阴阳平衡息息相关。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寒湿,作为自然界中两种阴邪之气,一旦侵入孩子体内,便会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引发各种疾病,鼻炎便是其中之一。
1. 寒邪入侵:孩子活泼好动,出汗后若不及时更换干爽衣物或避风保暖,寒邪便乘虚而入,直中鼻窍,导致鼻黏膜血管收缩,分泌物增多,形成鼻塞、流涕等症状。
2. 湿邪缠绵:湿气重浊、黏滞,易阻滞气机,使得鼻窍不通,加之儿童脾胃功能较弱,运化水湿能力不足,内湿与外湿相合,进一步加重了鼻炎的症状,如打喷嚏、鼻痒、嗅觉减退等。
3.诱发腺样体肥大:鼻炎发生时,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这些炎症物质向后倒流,反复刺激腺样体,使其发生增生肥大。而腺样体肥大后,又会进一步影响鼻腔的通气引流,使鼻腔的炎症难以缓解,甚至加重。这种相互作用,使得鼻炎和腺样体肥大成为一对“难兄难弟”。
因此对于这类患儿,就需要同时去除体内的湿气和寒气,同时保护他们的脾胃,避免津液、气血过度消耗。
人体的“阳气窝”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泡脚调理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家长,大家也不要小看这个方法,认为脚底是人体的“阳气窝”,包含了非常多的穴位。
在排寒补阳方面,我想向大家推荐一种中药——透骨草,也被称为纯阳草。它能够深入体内,直达寒气积聚的部位。对于那些长期受到寒冷侵袭、病情反复的儿童来说,透骨草有助于驱散深层的寒气,恢复身体正常功能,并且具有祛风除湿和舒筋活血的作用。
制作方法:取艾草10克,透骨草、花椒和桂枝各5克,先用大火加热,然后转小火煮20到30分钟,加适量水泡脚,每次持续10到15分钟,以微微出汗为最佳效果,连续进行7天。
功效分析:除了透骨草能深入寒气积聚之处外,艾叶通过吸收阳光中的“真火”,具备温通经络和调理气血的独特作用;而花椒则有助于驱散体内寒邪,提高阳气水平;再加上桂枝可以促进阳气流动,使其顺畅遍布全身。
这种疗法能够有效缓解孩子手脚冰凉、频繁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以及食欲不振或伴随腹泻等症状。如果孩子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配合五六片紫苏煮水使用,以增强效果。
当然,鼻炎包括腺样体肥大本身还是“本虚标实”之症,家长还要注意避风寒,控制情绪,要早睡觉,保持大便通畅,千万别积食,如果要给孩子治本,还要给孩子健脾养胃、健脾益气、健脾补肺综合来调理。
门诊治本案例:
之前门诊一位6岁的小患者,5岁时他被西医诊断为: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建议口服抗过敏药,以及鼻喷激素、洗鼻治疗。
然后家长反应说:开始的时候用上也有改善,但是感觉长期使用,导致鼻腔黏膜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药物效果逐渐减弱,总是反反复复,张口打呼噜又出现了。
在问诊时,我发现孩子鼻塞有黄稠涕,有鼻窦炎的趋势,伴有咳嗽、咳痰难以排出、大便干燥、平时容易感冒、活动后容易出汗受凉、查体面色无华、咽红、舌红、苔薄黄。
中医辨证:肺脾两虚、肺热痰淤,治疗上以健脾补肺、清热化痰、散瘀通窍为主。
开方:炙黄芪、炒白术、防风、炒苍耳子、白芷、辛夷、太子参、神曲、制巴戟天、川芎、桔梗、蒲公英、生牡蛎、山慈菇、银柴胡、甘草等辨证加减。
方中炙黄芪双补肺脾、固表实卫,白术补气健脾,加上防风即为玉屏风散的搭配,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益肺,加上制巴戟天健脾固肾助阳气以治本,神曲调理脾胃。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生牡蛎软坚散结,山慈菇善治热痰肿结,有助于缩小腺样体肥大;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川芎行气活血,散瘀结;苍耳子、辛夷、白芷散风寒通鼻窍,银柴胡主要起到抗过敏作用。
这样调理了一个月,孩子打呼噜基本消失,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明显减轻,后期我以此方继续巩固治疗,调理不到三个月,腺样体恢复到生理水平,鼻炎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
写在最后:
中医讲究“治未病”与“辨证施治”,在治疗儿童鼻炎、腺样体肥大时,更注重从整体出发,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相比常用的西药物控制或手术治疗,中医治疗更注重通过草药、推拿、艾灸、泡脚、饮食等自然疗法,温和地调理孩子的体质,从根本上改善鼻腔环境和腺样体状态。这种治疗方式不仅减少了药物副作用对孩子身体的潜在伤害,还促进了孩子自身免疫力的提升,有助于长期健康。
另外,中医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中医治疗,不仅能缓解当前症状,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复发的可能。
声明:此文目的在于传承中医育儿,无不良引导,用药需经医嘱。感谢您的阅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