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用“5G”技术,打开了亚洲象的生活镜像

恨寒聊财经 2023-06-11 01:15:01

2020年3月,16头野生亚洲象闯入人类钢筋水泥的城市。

从云南西双版纳州一路北上,仿若将传统栖息地甩在身后,让人类感到既新奇又有趣。

估摸它们都没想到,这一走,上了热搜,成了宠儿。

一路上,不仅有食物投喂,还有无人机跟拍,憨态可掬的模样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有段时间,网上它们的“最新消息”每天更新,俨然成了网红。

视野之外,更多的人称之为“异常”现象。

以往,野象活动足迹最远到哀牢山西南坡的横断山区河谷,然后折返。

而这一次,它们来到同类许多年都不曾踏足的“地界”——翻越哀牢山,到达云贵高原。

或逃离,或出游,或觅食,或迷路......

众说纷纭,但却没人能够确定地给出答案解释这一反常态现象。

亚洲象北迁,生活多难?

500多公里,历时17个月,一场“自由行”让我们看到了大象群体的生活状态。

可是,这些亚洲象为何要离开栖息地,硬是往人多的北方凑呢?

也许,人类活动是主要因素之一。

相比于看大象只能去动物园。如今,中国境内只有云南南部边陲地带生活这300头左右野生亚洲象,而在古代,大象的身影遍布中国的大片疆域,人与象的关系也比今日密切。

《说文解字》有云,“豫,象之大者,从象,予声。”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郭沫若也曾提到,“古豫州之野必有国名豫者,故周末儒者造拟九州,即因豫以为之名。”由此可知,在古代,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曾以产象而声名遐迩。

可以说,亚洲象曾广泛地生活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现在的黄淮流域都曾是其栖息地。

可能它们万万没有想到,在数百上千年与人类的“较量”中,节节败退,慢慢的退出了绝大多数人类生存的区域,最后,安身之所只剩云南普洱、西双版纳一带。

左手经济效益,右手生态保护,在生存面前,前者获得了优先权。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人类生产范围进一步扩张,橡胶、茶等经济作物取代了亚洲象偏好的竹林、灌草丛与草地植被,大象栖息地不断被挤压,占领,也被人为的划分碎片化。

有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里,西双版纳的亚洲象适宜栖息地减少了40%。

当象群生存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现存的活动空间不足以满足需求,生活所需的食物和水源大幅缩减,“出走”成为亚洲象不得不做的选择。

因此,近几年,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头单独行动的亚洲象卷着一小捆甘蔗走过云南勐康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瞧见农民地里的经济作物被大象踩踏吃掉,却又对这群庞然大物束手无策。

人象生活场景一次次产生微妙的变化,人象距离也越来越近,甚至重叠,形成人象混居的现象。

随之产生的,是更多人与野生象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过去3年里,西双版纳亚洲象肇事造成的保险赔偿就达到了3500多万。

缓解“人象冲突”,能做什么?

当人象距离的拉进,冲突不可避免。如何缓解?或许,这才是当务之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是一句空话,在生态保护上亦是如此。

当下政府也越发意识到这一问题。百姓依靠种植橡胶、茶叶等经济作物、开发生态旅游区获得经济的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发展,未来恢复起来依旧费钱费力,得不偿失,显而易见。

正如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在一次直播时所说的,“保护动物的问题,动物没问题,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 人得有体面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来保护动物。保护是要花很多钱的,最好的做法是让老百姓得到这些钱,不要让人跟动物对立起来。”

为了让经济发展与象群保护同频,云南省当地政府也是费了不少功夫。

比如,为大象建“食堂”,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在栖息地保护区边缘地区可以改造的林地,给亚洲象提供粽叶芦、芭蕉等食物;还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纳入公众责任保险范围,减少群众的损失。

但这些治标不治本,栖息地的缩减和碎片化才是根源。

这些年,政府也不断在“退耕还家园”上做事,在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区,不断往外延伸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建设,种植亚洲象偏好的竹林、灌草丛等草地植被,填补早前在生产开发中占据的地段。

在生态旅游开展过程中,合理规范,尽量避开了亚洲象栖息地。

流转吴会间,何地为吾土?当时代发展到现在,象群栖息地的缩减、碎片化不可逆转,恢复不是口号一步到位,人象冲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

因此,目前开展亚洲象的监控预警,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当我们能够随时掌握亚洲象的活动情况,并将这些情况与当地老百姓互联互通,能够避开亚洲象活动区域,避免冲突发生,那么,亚洲象又何必只能偏安一隅呢?让自然保护区不再是人类为其“画地为牢”的生活居所。

科技,成了人象共处之“桥”

在这一点上,或许政府比我们想得要早布局。

只不过,以前亚洲象的监测预警,主要依赖于护林员等工作人员的跟踪和上报,在发现亚洲象后,因为雨林区通信信号微弱,不能及时进行预警广播,在雨季、夜晚等亚洲象出没时间段无法奏效。

这几年开始安装定点监测设备,使用无人机监测,却又面临网络传输的问题。

在寻求技术突破过程中,浪潮的5G野生亚洲象监控保护方案,让保护区看到了希望。

这个方案通过部署浪潮5G轻量化核心网、基站和端计算网关等设备,解决了国家政策不允许随意动土或架设明线的问题,确保更多不同地理位置的前端设备都能正常接入,实现保护区5G信号覆盖。

该项目落地后,保护区根据监测到的亚洲象动态,及时通过智能广播发布预警信息,有针对性地减少亚洲象伤人事件的发生、缓解人象冲突问题、降低辖区民众因亚洲象肇事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

截止到2021年9月,人象冲突事件较往年减少了约30%,减少财产损失至少3000万元,有效地缓解西双版纳所辖12个乡镇的人象遭遇事件发生。

还可以为后续进行亚洲象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2020年8月12日,CCTV-1《晚间新闻》还报道介绍了浪潮承建的亚洲象保护与监测预警系统。该项目还支撑了此次“亚洲象北移监测工作”的开展,为指挥部提供24小时不间断亚洲象预警服务,还获得了2021年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早前发表的一项演化学研究显示,6600万年前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事件后,地球上约76%的物种消失了。

“我们人类不能孤独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就像这句话说的,不止亚洲象,世间万物都和人类一样是这个星球上的主人,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当我们建造出“中国空间站”、破解基因密码,发明移动网络......过程中,却占据了他们的家园,忘却共生共存的那些日出日落。

用科学技术反哺生态保护,而友善的科技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生共存。这或许可以为在平衡经济与生态保护抉择中寻求的唯一慰藉。

8月12日,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平安重返栖息地。

一场历经长达17个月的“自由行”尘埃落定。

未来,或许还会有象群再度北移,而象群涌入人类的生活不可避免。

究竟是谁打扰谁的“领地”?没有答案。但我们能做的是不断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尽可能让科技赋能眼前的保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