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臣被朱元璋被二次杀头,是非曲直真这么重要吗?五台山老僧阐释

心灯一文 2025-01-02 17:10:45

明太祖朱元璋当皇帝那阵儿,有个在吏部当官的叫王朴。这人直肠子,因为给老朱提意见,结果官儿丢了。可没多久,又被喊回来当御史。

这王朴啊,一回来就开始对朝政说三道四。在朝堂上,老是跟老朱对着干,一点都不服软。 有一天,就因为一件事儿,俩人吵得那叫一个凶。

老朱气坏了,当场就下令要砍了他。结果刚把人拉到街上要砍头呢,老朱又让人把他弄回来,问他:“你小子改主意了没?”

王朴挺直了腰杆说:“皇上啊,您之前不嫌我没用,让我当御史,怎么现在又这么摧残侮辱我呢?要是我没犯错,您凭啥杀我?要是我真有罪,您又为啥还留我活口?我现在啥也不求,就盼着能快点死!”老朱一听这话,火“噌”地一下就上来了,立马催着旁边的人赶紧把他给砍了。

这故事很多时候都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就是一个人很倔强,犟脾气很大。我们有时候觉得,那是好事,比如有人觉得,这是朱元璋不仁慈,朱元璋杀他是有点残忍。但是,这个王朴,也确实是白白把自己姓名丢了,他和那些舍身取义流芳千古的人很不一样,他没有落下一个好名声。

为什么?因为他的死毫无必要,他如果稍微变通一点,也许还能做更多的贡献。

这不由得引出一个话题,那就是是非曲直,到底要不要搞到底。

如果按照一般的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表面信条来看,当然这很重要。不管是古代的读书人入仕后,还是生活中。总的教条是这样的。所以谏臣从来是一个高危职业,碰上胸怀宽广的明君还能保住头颅,但也很多人因此把自己谏死了。即使是李世民这样的高素质皇帝,也没有忍住要在魏征死后半年内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并毁掉了魏征儿子与公主的婚约。

伴君如伴虎,可是谏臣的信条,是把是非曲直放在生死之上,怕死就不能去吃这口俸禄了。

是非曲直,在老百姓的心里,却是很严重的一杆秤,不把是非曲直弄得明明白白,很多人一口气就是咽不下。被气死的人也大有人在。

天理王法,有时候也难以让是非曲直不打颠簸。这是为啥,因为是非曲直,是对比来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是非曲直。

这个事对你有利的时候,是你的是非曲直,对一个群体有利是一个群体的是非曲直,可是对对立方,又不是了,而假如对立方掌握了决定权,那这个是非曲直就没边了。

所以是非曲直逐渐变成了变通之道。变通之道是什么,是做人的明哲保身。是保护自己和趋吉避凶。

这个矛盾,时至今日也没有人能争辩个输赢出来,它甚至演变得越来越宏大。

但是我们今天不说这些,我们稍微聊一聊,在修行上,是非曲直到底怎么对待?

修行的朋友其实大多数都是善良的人,对自己的道德和心性有要求的人,于是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矛盾,那就是是非观来了,善恶的相对来了,问题来了,作为修行人怎么办?

你看这个问题很大啊,比如国难当头,道士下山,这个事情很多人都会很感动和赞赏,比如古代高僧为了救人而犯戒。

再往细节上说,比如路见不平,修行人是不是应该要拔刀相助。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我一直也有疑惑,于是有一次我遇到一位五台山的老和尚,向他请教。他说:

首先你如果是修行人,不要把自己当成神,你不是救世主也不是法官判官,你看不到世间的真实的深刻的善恶和是非曲直。你看到的评判出来的非常有局限。

因缘是一张很大很大很久远的网,我们顶多能看到其中的一个小网格。你在这里面去做一些所谓你认为自己对的事,有时候其实等于是适得其反,有许多事,有它自己发展的原因和脉搏。

可是话说回来,你如果因为自己看不到因缘而丧失了良知道德是非观,变得冷漠麻木,那也是个很可怕的事情。

修行上确实会出现几种心态的偏执,一种是觉得万事都是因缘际会一场梦,因此一概嗤之以鼻,觉得别人执着梦中事,很愚痴。然后自己越来越枯槁。这个时候,不用说布施,只是一点慈悲同情心也起不了了。

这个情况总的来说,还达不到空执,顽空的状态,但也还是属于这个范畴,是因为修行的知见不圆满而产生了这些执着。

要知道修行人其实是更有爱更慈悲的,更愿意帮助别人的,只是帮助别人,要先强大自己,渡人先渡己,这些道理不圆融,就会越走越偏。

还有一种是认为修行必须无尽布施,然后刻意的不计代价地奔涌爱心奔涌慈悲心,然后弄到自己变成一个“慈悲人生”,等于一睁开眼就看见世间悲苦,充满怜悯悲观,在是非观上,开始极端善,极端痛恨恶,然后逐渐形成一种执着。这样的执着也会让人变得很奇怪。

我问:那到底要怎么样才行?

老和尚说:自然善、随缘善、自在善,是非在心很明朗,一丝一毫不执着。你当然要是非曲直有个底有个大概,虽然不一定全对但你不执着就是,有耐心,比如世事无绝对,有些事需要等待它,此时可能是恶可能过后是善,此时看起来善也许过后是恶,你得拉高视角拉长时间线去看待。不要一头扎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人云亦云的舆论里去判定。

所以老百姓说,是非善恶自有评说。是一种耐心和智慧。

那慈悲心当然很重要,然而慈悲必须从自性中自然流出,带着菩提心的慈悲才是真靠得住的慈悲,什么是菩提心慈悲,是修行人经过很长时间后,有了观照后的定力了,这些后天慈悲的概念逐渐消亡,真心自性中自然露出的慈悲,这种慈悲,不因对象和现象而波动变化,是一种整体性的慈悲,是包容接纳之后的慈悲,换句话说,你看见善的慈悲看见恶的也慈悲,对自己慈悲对别人也慈悲,而且慈悲是出于同在苦海沉沦的共情,不得解脱烦恼的悲悯。这种慈悲,才是真慈悲。

真的慈悲,是从慈悲自己再推己及人的。你要放下自己的烦恼,才能放下别人给你带来的烦恼,你要放过自己,才能放过别人。

然后你会对世界的是非曲直有全新的看法。

我问:那如果修行人没有这么复杂的理论认知,怎么搞?

他说:很简单,随缘行善,人世间的大是大非,基本明白且自然保持但不执着,佛陀说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要你积累这些福德,修行是福慧双修,虽然根根上讲并无福德可有,但是时间久了,自然福慧增长日益圆融。

有的人先是理无碍,然后事无碍,再到理事无碍,有的人是事上悟,慢慢悟出理,才理事无碍。

(本文为故事)

0 阅读:1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