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之死:遗体头部有洞全身骨折,葬礼上差点被重殓,墓曾被盗

强强谈历史 2024-05-22 20:35:3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931年11月19日,一架从南京飞往北平的免费邮政专机,在浓雾中迷失方向,不幸在济南党家庄撞击山体,而后冲向地面。

飞机在撞击后起火,乘客与机组人员无一生还,这场悲剧震惊了整个文化界。

因为这名乘客是徐志摩。

噩耗传来,徐志摩的亲友和无数读者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回望徐志摩这一生,仿佛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留下了短暂却耀眼的光芒。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不仅以其深情的诗篇触动了无数人的心,更是作为新月派重要代表,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然而,正是这充满诗意的传奇,也造成了他情感纠葛的悲歌,也间接造成了他的落幕悲剧。

悲歌

在1931年11月19日午后,徐志摩,怀揣着对文化盛宴的期待,准备前往北平参加“白月光”——林徽因的演讲。

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情感纠葛,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身在其中的徐志摩根本不理会,他和林徽因、乃至梁启超依旧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而这一次,他急切地想要去现场为好友加油打气。

可由于经济困窘,徐志摩最后选择了一架免费的邮政飞机。

那天的天气并不作美。

据当时的气象记录显示,南京至北平的航线上空笼罩着厚重的云层,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

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也难以保证安全。

徐志摩似乎并未对此过分担忧,或许在他心中,在现场倾听林徽因演讲的兴奋,足以驱散一切阴霾。

14时左右,这架飞机起飞,徐志摩作为唯一的乘客,与两名机组人员一同踏上了这段不归路。

据目击者回忆,飞机在起飞时似乎并未显示出任何异常,它如同一只展翅的雄鹰,冲破云层,向着北方飞去。

但谁也没有料到,这竟是它最后的飞翔。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徐志摩的好友们在北平焦急地等待着他的到来。

但飞机并未如期降落在北平的机场,不安的情绪开始在等待的人们心中蔓延。

很快,噩耗传来——飞机在飞至济南城南三十里处的党家庄时,因能见度极低,不幸撞上了白马山的山顶,机身瞬间起火,随后坠入山谷。

《北平晨报》在次日的头版上报道了这起事故:

“京平北上机肇祸,昨在济南坠落!机身全焚,乘客司机均烧死,天雨雾大误触开山,当即坠落山下,本报记者亲往调查,惨状不忍目睹...”。

报道中的文字简短而沉重,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击打在读者的心上。

据最早发现飞机失事的目击者,是一名津浦路警。

他说,自己当时正在巡逻,忽然听到了一声巨响,随后便看到了远处山头上冒出的浓烟。

他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当地站长,站长随即通知了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办事处。

公司在接到消息后,迅速派出了美籍飞行师前往出事地点进行调查和处理善后。

飞机失事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国航空公司。

公司迅速组织了搜救队伍,由美籍飞行师带队,紧急赶往坠机现场。

搜救队伍由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机械师和医护人员组成,他们携带着必要的搜救设备,搭乘车辆,在夜色中急速前行。

坠机现场位于白马山的山脚下,周围是一片茂密的树林。

搜救队伍到达现场时,天色已晚,但借着手电筒的光线,他们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飞机的残骸散落在四周,机身已经被大火烧得只剩下框架,机翼和尾翼扭曲变形,散落在不远处。

搜救人员立即展开了搜救行动。

他们仔细搜寻每一个角落,希望能找到幸存者。

然而,随着搜索的深入,他们的心越来越沉。

飞机的驾驶舱已经严重变形,两名机组人员被困在里面,身体被烧得无法辨认。

而在不远处,他们发现了徐志摩的遗体.......

被发现时,徐志摩头部有一个大洞,左臂和左腿折断,全身遍布伤痕。

尽管遭受了如此重创,但他的脸上却未见太多痛苦的表情,仿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保持着诗人的从容与优雅。

搜救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徐志摩的遗体抬出飞机残骸,他们的动作轻柔而缓慢,生怕打扰了这位诗人的安息。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这悲惨的一幕深深触动,他们默默地站立,向这位伟大的诗人致以最后的敬意。

随后,徐志摩的遗体被送往附近的小庙中暂时安置。

那里堆满了陶器,而他的棺木就静静地停放在院子的一角......

白云苍狗

徐志摩的死,如同他生前的诗一样,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

消息很快传入徐家,父亲徐申如,顷刻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击中。

这位在商界颇有成就的老人,刚刚经历了丧偶的痛苦,如今再次面临晚年失子的沉重打击。

他的内心充满了难以言说的苦楚,仿佛命运的重锤无情地敲打着他脆弱的心灵。

徐申如的悲痛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更因为他失去了一个骄傲,一个在文化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诗人。

他曾经为儿子的成就感到自豪,如今却只能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和失落。

他立即联系找到了前儿媳张幼仪商讨。

很快,她联系了自己的弟弟张禹九,并请他带着徐志摩与她的儿子徐积锴,火速前往济南。

他们小心翼翼地为徐志摩穿上了质地较好的绸袍,那是浅蓝色的,外面再罩上一件黑纱马褂。

徐志摩头上因事故造成的大洞,被一顶瓜皮帽巧妙地遮盖,而他的脚下,则穿着一双粉底黑色云头如意寿字鞋。

然而,相对于张幼仪的镇定自若,徐志摩现任妻子陆小曼表现地极其激动。

她始终不敢相信丈夫徐志摩已遇难,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甚至拒绝接受传送消息的电报。

等到来到小破庙后,陆小曼提议“重殓”,为徐志摩穿上他生前最爱穿的新式服装。

但这一提及遭到了徐父徐申如和前妻张幼仪的坚决反对。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徐志摩生前身份的尊重,也是对他作为一个诗人、一个中国人的最后致敬。

很快,文艺界好友们也赶到了徐志摩葬礼现场。

其中,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夫妻的反应最令人注目。

得知徐志摩遇难的消息时,林徽因的内心充满了悲痛与震惊。

据当时的报道和目击者描述,林徽因在得知噩耗后,一度泣不成声,她无法相信这位曾经深爱的人就这样突然离世。

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感情,虽然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却始终没有断裂。

徐志摩的去世,对林徽因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心灵打击。

梁思成,作为林徽因的丈夫,同时也是徐志摩的好友,他在得知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立即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与林徽因一起赶往济南。

他们希望能够亲自为徐志摩送行,表达对他的哀悼和怀念。

在济南,梁思成亲眼目睹了徐志摩遇难后的惨状,这让他的心情更加沉重。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志摩的离去,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悲痛。他的才华、他的热情、他对生活的热爱,都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蔡元培先生在对徐志摩的挽联上写道: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这句话完整总结了徐志摩的一生,充满了浪漫和激情,他的言行举止,无不透露出诗人的气质和风采。

然而此时此刻,他走了。

如同他诗中所描绘的那样: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无力救赎

徐志摩葬礼结束后,所有人又回归了原本生活,只是在这之前,悄悄在心里找了一个角,将“徐志摩”这三个字存放进去。

蔡元培、林徽因、梁思成、张幼仪、徐积锴皆如此。

只是徐父徐申如和陆小曼的生活再也回不去,而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申如曾经对徐志摩的西化生活方式和婚姻选择感到不满,但在儿子离世后,他才明白,这些不满和矛盾都变得微不足道。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过于严厉,是否没有给予儿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悔恨,但这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

还好,张幼仪并没有因徐志摩离世而放弃徐父徐申如,依旧如以前一般悉心照料着徐父,这也深深安慰了这位孤单的老人。

不得不说,虽然张幼仪在国家大义面前做的很差劲,但对徐家,真是没说话。

可是另一边,陆小曼就不好过了。

悲痛欲绝的陆小曼,深陷自责和悔恨之中。

她每时每刻都会回想起与徐志摩之间的点点滴滴,那些甜蜜的时光、激烈的争吵,以及自己那被宠坏的奢侈生活方式。

陆小曼深知,自己的这些行为,无疑给徐志摩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她无数次怀疑,如果不是因为她的生活方式,徐志摩或许不会选择乘坐那架免费的邮政飞机,也就不会遭遇这场致命的灾难。

陆小曼的悲痛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爱人,更因为她认为造成徐志摩悲剧的原因正是自己。

这让陆小曼的悲痛变得更加沉重,她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和痛苦。

在徐志摩遇难后的日子里,陆小曼仿佛变了一个人。

她不再追求那些虚无的奢华,不再沉溺于社交的繁华。

她开始深居简出,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对徐志摩的追忆和怀念之中。

她试图通过写作、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来表达对徐志摩的思念和对自己行为的忏悔。

然而,陆小曼的这些努力,似乎都无法弥补她心中的遗憾和自责。

因为她知道无论她做什么,都无法唤回那个曾经深爱她的人。

可是,她又能怎样呢?只能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苟活下去。

正如她为徐志摩写的挽联一般:“多少前尘成噩梦,万千别恨向谁言”。

可是,这世间的遗憾,永远都只能是遗憾。

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评论转发。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