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饭渣”竟成“惩罚饭渣”,家长都踩了哪些坑?(五)

宛爸育儿日记 2024-08-07 22:30:40

今天我们继续来分析网络上一位爸爸进行的“整治饭渣”行动踩了哪些坑。如果之前的内容你还没有看过,可以点开下面的链接查看

很快爸爸“整治饭渣”行动进行到了第六天,这天记录的是午饭

视频中爸爸夹了一块硕大的骨头放到宝宝的餐盘里,让她吃这块排骨。

我们围观了这么多天,这种排骨明显是超出了宝宝的咀嚼能力的。果然,宝宝看了一眼骨头,用手指着面前那碗胡萝卜骨头汤,向妈妈示意要吃胡萝卜或者土豆。

妈妈还没来得及回应,爸爸打断妈妈说“咱们只要一个人说话就行了。”接着爸爸对宝宝说“不行,吃碗里的。”

听到爸爸说不行,宝宝立刻咧开嘴大哭,向妈妈求助,伸出双手让妈妈抱抱。

这时爸爸出现了一个新的行动:他递给妈妈一根筷子,大概是爸爸妈妈已经商量好如何应对了,妈妈默默接过筷子,朝着伸向自己的宝宝胳膊轻轻敲打了一下,然后把宝宝的手推开。

大概是妈妈这个动作让宝宝情绪彻底崩溃了,下一个镜头转到宝宝已经站在角落里,妈妈轻声安抚

镜头转到餐桌上,宝宝如愿以偿的吃到了自己想吃的胡萝卜,也不用啃那块大骨头了。爸爸看起来也倍感欣慰,表示宝宝总算好好吃了一会儿。

视频快结束时爸爸拿出了“新武器”——计时器。

这里爸爸依然是和之前一样和宝宝对话沟通时没有注意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吃完饭结束就餐不是明确告诉宝宝要结束吃饭了,而是说“我们要走了”,所以宝宝听到爸爸说“我们要走了”时面无表情,仿佛在奇怪“不是说要走了吗?怎么还在这里?”

直到爸爸把餐桌整理完,来帮宝宝拿掉围兜,宝宝才受到惊吓似的哇哇大哭。

后面连续两天的视频中基本上也都是重复前面的问题,不同的是爸爸使用计时器,时间到了就结束吃饭。

其实整体看下来爸爸“整治饭渣”采取的行动和大部分家长没有什么两样,主要是下面几种:

1、控制零食、奶等加餐,每天只有三餐主食。

2、宝宝不想吃就撤掉食物

3、吃饭时间到了就结束就餐

4、语言上的说教

5、体罚

这些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特别是爸爸严厉的语气、严肃的表情说出“不吃饭今天就没吃的了”这种威胁的话,甚至妈妈用筷子打孩子手背来拒绝宝宝要求抱抱,这些都说明爸爸妈妈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要好好吃饭,没有别的办法解决孩子挑食的问题,只能利用体力上压倒性的优势,用这些简单粗暴的暴力手段来“镇压”宝宝,逼迫宝宝顺从自己,以此来维护家长的权威。

我们一直反对用打孩子来解决问题,人无完人,没有谁天生就会教育孩子,错了就改,不会就学,边学习边成长。

添加辅食的过程其实就是吃饭习惯养成的过程,想让宝宝养成好习惯,知识、意愿和技巧缺一不可。视频中的爸爸采取的方法都只是在逼迫孩子吃饭这一个方面下功夫,但爸爸并不知道孩子并不是不想吃,而是家长提供的食物需要更强大的咬合力和咀嚼能力,需要掌握更多、更高级的进食技巧才能顺利吃下去。

这个问题又回到了前面我们提到的过早让孩子与全家合餐的弊端。

在“整治饭渣”行动的最后一天视频中,宝宝吃完自己的饭团和虾之后还想吃虾,于是伸手去盘子里抓

宝宝自己抓了几只虾吃,又吃了一点饭团和西蓝花,这时爸爸希望宝宝多吃点儿饭团,于是从餐盘里把最后一只虾拿起来给了妈妈。

妈妈看到宝宝着急赶紧把虾吃掉了,这时爸爸在旁边说“吃你碗里的”。

宝宝看到妈妈把自己最后一只虾吃掉了,情绪瞬间崩溃。

爸爸这时看到宝宝开始闹情绪了,也不管吃饭结束的时间还没到,直接告诉宝宝不吃了就结束了。

同时爸爸把锅甩给了宝宝:“你自己不吃了啊”

说着就开始收拾桌上的残羹剩饭,一盘一盘端走,妈妈把宝宝抓在手里吃了一半的西蓝花夺走,爸爸把宝宝餐盘里剩的饭菜倒掉。

宝宝看看爸爸,再看看妈妈,经过几天的训诫,宝宝已经知道哭没有用,表情麻木地看着爸爸妈妈收拾餐桌。

最后这段视频中宝宝最后的沉默让我们心里一阵寒意。在孩子小时候最需要爸爸妈妈呵护的阶段,因为吃饭问题受到家长的嘲讽、粗暴的对待,极容易影响孩子与妈妈的依恋关系,日后形成回避型依恋关系。孩子长大后与家长的关系淡淡的,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家长怎么努力都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中间总像隔着一堵墙。

视频中爸爸以为宝宝不哭了是因为经过自己几天的“调教”宝宝懂得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哭闹了。

实际上是宝宝终于意识到向爸爸妈妈求助没有用了,需要自己想办法,只能靠自己了。

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吗?

没有。

只是家长看到孩子屈服了,顺从了,以为他以后就能好好吃饭了。

这就好比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去参加高考,要求他必须考100分。看到孩子不想去,写不对,家长就揍孩子一顿一样。孩子当然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能坐在高考的考场里,但是他不会做,看不懂,更无法理解考试题。可是家长看到孩子顺从自己参加了高考,感觉到很欣慰,觉得自己做对了,是为孩子好,自己是很棒的家长。

这种白日梦似的意淫终有一天会被残酷的现实打破,家长和孩子两败俱伤。

那么遇到视频中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01

好好吃饭 / 合餐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不少家长都希望宝宝早点儿能和全家一起吃饭。全家一起吃不仅不用单独给宝宝做饭,而且不需要再单独安排宝宝吃饭,减少了准备、清洁的劳动量。

像视频中这样对合餐没有认识的家庭还是比较多的,宝宝太小,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就餐习惯,或者存在挑食、偏食等吃饭问题就让宝宝与全家合餐,就会出现家长希望孩子吃的宝宝咬不断、嚼不碎咽不下去不愿意吃,宝宝想吃的可能是家长不希望孩子吃的炖菜或重口味的菜。吃饭时因为合餐,家长也无法再限制孩子吃的食物范围,上了餐桌,宝宝自然认为自己和全家人一样能随心所欲地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因此面对家长的限制时表现出反抗的情绪。

这种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如果宝宝还没有做好与全家合餐的准备,那么就继续单独给孩子做饭,单独安排宝宝吃饭就可以了。

等宝宝自己吃饭能吃的很好了,再安排与全家合餐。

像视频中的宝宝,几次都是因为吃饭时想吃大人的菜不想吃自己的食物闹情绪。这种情况就要安排大人和孩子吃饭分开,宝宝依然是自己单独吃。如果不想让孩子吃大人的饭菜,就不要让他看到大人的食物。先把孩子挑食的问题解决了再与全家人一起吃。否则最紧急重要的挑食问题没解决,又增加了新的矛盾,让解决吃饭问题的难度更大了。

02

好好吃饭 / 给宝宝的菜就是他的

我围观了几天的这个视频中的家庭,说实话餐桌礼仪做的并不好。

中国的餐桌礼仪中有一个叫“布菜”。简单说就是主人把菜肴分给客人吃。但是直接把菜送进客人嘴里或者放在客人的碗里显然有失分寸,所以主人多数是把菜肴放在客人面前的食碟里。

家庭中让宝宝与大人合餐,有的家庭会给孩子布菜,有的则没有这个意识。

夹到宝宝食碟里的菜品就是他的。能吃完或者吃不完,怎么吃,吃哪个菜不吃哪个菜,孩子说了算。如果不想让宝宝吃某道菜,告诉宝宝这道菜他为什么不能吃就可以了。

如果家长既没有告诉宝宝哪道菜不能吃,又不给孩子布菜,那么默认的就是餐桌上的所有菜品孩子都可以随意地吃。

像视频中爸爸虽然给宝宝夹了菜,最后看到宝宝不想吃饭团只想吃虾,干脆直接把孩子餐盘里的虾拿走,显然是非常不妥当的行为。这就好比是饭桌上突然伸出一只手把自己碗里的鸡腿拿走一样极不礼貌。

如果不想让孩子吃太多虾,布菜时就不要给那么多就可以了。

第二点没有做好的餐桌礼仪是结束就餐后人先离席,再收拾餐桌。

或许是为了在视觉上给孩子震慑力,计时器还没到时间,爸爸就结束了吃饭。没有把宝宝抱出餐椅,而是直接当着孩子的面把他餐盘里的食物清空,他手里吃了一半的西蓝花拿走,餐桌上的盘子和食物都拿走。

从孩子的表情上来看宝宝还想继续吃,至少手里吃了一半的西蓝花是要吃的。现在却被爸爸和妈妈粗暴地结束了,宝宝最后面无表情地看着空空的餐桌。

还是这几天我不断重复的,爸爸只是语言上表达了他尊重孩子,行动上却丝毫未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

不论是“饥饿疗法”还是限制吃饭的时间,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可是当宝宝开始吃饭了,只是吃得慢了一点,爸爸只是因为宝宝想吃自己的那只虾,就提前结束吃饭。

那么家长的标准到底是孩子要好好吃饭,还是半小时内必须吃完,又或者是家长说吃什么孩子就必须吃什么呢?

多重标准,不断变化的标准必然会让孩子感到困惑。

同时另一个问题,孩子的变化是不是必须随着家长的理解实现?爸爸觉得今天这顿饭20分钟就应该吃完了,孩子就必须20分钟吃完?

孩子的成长不是直线向上的,而是螺旋向上甚至波浪式向上的,时好时坏反反复复是常态,但只要整体的趋势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就是进步。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03

好好吃饭 / 给孩子提供适合他的食物

这么多天的视频中,只要是宝宝好好吃饭的片段,食物要么是糊状,要么是饭团、烩饭。家长希望孩子能吃菜、啃排骨,视频中展示宝宝不好好吃的,家长提供的食物都是成人吃的。

比如下面这一餐,荷兰豆是完完整整一个,虾是咖喱味的,蛤蜊是带壳的。这些都超出了孩子处理食物的能力。

视频的标题是“饭渣又回到了人间”

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没有意识到还是刻意忽略,看到宝宝拿着一整个荷兰豆无从下口,完全没有帮助宝宝把荷兰豆分切成小块再尝试吃的动作。上一次强迫宝宝啃排骨也是一样,给宝宝了一块明显是超出他能力的大骨头,孩子拿起来都费劲,爸爸却没有帮孩子分切的意思。

家长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咬合力是达不到成人水平的。成年人咬断荷兰豆、从排骨上撕扯下一块肉很容易,但孩子口腔肌肉力量小,乳牙也比较小,咬合力有限,吃大块的食物存在困难。咬不断食物,撕扯不下来就无法入口,更谈不上下一步用切牙撕裂食物,用臼齿研磨食物。

所以给宝宝吃的食物如果感觉孩子吃起来费劲或者不吃,可以试试把食物处理成小块让孩子吃,降低孩子进食的难度。

总的来说,这将近10天的视频记录,家长踩了很多坑,爸爸的一些粗暴做法也让宝宝心理上受到了伤害。短短几天的时间,家长的态度就让孩子的心理出现了变化,这是很多家长忽略的细节。

俗话说“恶语伤人六月寒”,希望宝宝好好吃饭,家长一定要学会“温柔的坚持”,坚持原则与和蔼可亲并不冲突。坚持原则并不意味着就要冷言冷语,对待孩子苛刻严厉。和风细雨一样能够坚持原则,让宝宝感受到家长的决心。

打孩子、威胁孩子解决不了孩子挑食、偏食等吃饭问题,只有家长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找出影响孩子吃饭的真正原因,才能让宝宝变得更好。

原则是死的,但是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很多家长解决不了孩子的吃饭问题多数也是因为自己无法跳出思维的惯式,不理解宝宝添加辅食,吃的过程比吃的结果更重要。只盯着孩子吃了多少,就容易陷入孩子爱吃什么做什么,孩子能吃进去什么做什么的恶性循环,再加上烹饪技术、家庭饮食习惯的限制,孩子的食物长期单一化,在一种或几种食物中反复吃,挑食、偏食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改善。

只有家长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家长改变了,孩子才能变好。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