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桥5周年:凯德的长期主义创新实践样本

迈欧先生啊 2024-03-24 12:48:42

时间所带来的经验打磨与沉淀,是铸就一个好品牌成功与否的关键。当我们讨论起那些百年品牌时,真正打动人的,不仅是从老师傅到学徒代代相传的故事,更是那些在时光流淌中,不断积累又不断突破的坚持和创新。

需要长时间周期、高成本投入、并最终服务于人、又由人运营的商业和办公地产,更是如此。

商业和办公趋势变化浪潮下,面对新客群不断分化和演变的喜好与需求,“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运营与革新?”,是开发与运营商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1994年就进入中国的凯德,作为亚洲知名的大型多元化不动产集团,是早期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商业地产发展史的见证者和引领者。它的实践,无疑是对这个问题最有份量的样本。

上海来福士广场

从上海人民广场的第一座来福士到如今全国九座来福士和遍布南北的凯德广场、凯德办公品牌的全新发布、为全场景顾客打造的数字化平台“凯德星”串联起线上线下多个维度生态圈、即将亮相的腾飞产业园区新项目……

从商业地产起步发展至多元化资产类别,凯德在中国坚持长期主义并创新发展壮大的旅程中的一举一动,总是能引发行业的密切关注和深度研究。

重庆来福士

而作为多元化资产组合中的重要部分,凯德集团旗下的灵活空间品牌和商业社群平台奕桥Bridge+,经历了5年的创新与实践后,凭借多元的空间形态、产品类型和服务组合的解决方案,也已经逐渐从崭新名词进入了公众视野,并刷新了市场对灵活办公空间服务维度的全新认知。

什么是创新?什么是长期主义?今天我想从奕桥Bridge+的发展讲起。文章有点长,但这段精彩的内部创业史,非常值得看。

01 凯德奕桥5年,“桥”梁已成

随着规模的发展和扩大,“奕桥Bridge+”在大众心中里已经不算陌生。可如果你简单把奕桥理解为联合办公,不能说不对,但确实不全面。

首先,奕桥的确在上海有3个联合办公空间,超过15,000平米,总工位数超过2,000个。不过,联合办公只是它众多形态的一种,它也远不止于此。

上海腾飞元创大厦奕桥Bridge+ WORK

上海腾飞大厦奕桥Bridge+ WORK

当你走进凯德的商场或办公楼,大堂和咖啡店排排坐的轻型共享会议室、供租户拎包入住的精装全配单元、提供充沛共享设施和社交空间的楼宇会客厅、在商场内提供零售孵化和策展集合的复合空间,甚至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共享实验室……都隶属于奕桥这个创新宇宙。

这个宇宙的故事要从五年前讲起。

初创于新加坡的奕桥,得益于多年来集团与企业客户的合作经验,深谙客户服务的真谛,在于长期合作带来的信任关系。

因此,以寓意神采奕奕、充满活力的社群空间的“奕”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桥”所命名的奕桥,从创立之初,就承载着“连结”的使命:

连结空间与社群,连结需求与解决方案,连结现在与未来。

2019年,凯德架构重组给了奕桥更大的舞台和拓展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个更大的脑洞:商场、办公楼、服务式公寓、住宅,这些不同的业态之间,是否同样可以通过“桥梁”实现串联,从而让客户的需求在系统内部实现闭环?

这其中的想象空间令人兴奋,但跨度之大也充满挑战。

重庆来福士Bridge+WORK

相较于目标的抽象,奕桥团队用更具象的角色站位来理解这个事情——

对外,奕桥是一个创新品牌与产品,要对客户负责;对内,它要作为总部支持部门赋能项目,聚焦空间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客户黏度的提升,要对资产的业主负责。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注定了这5年来奕桥的探索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带着“市场发生了什么?”、“客户需要什么?”、“业主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如何持续性地进行运营升级?”、“如何通过共享激活整个楼宇/项目?”等多重思考,在空间、时间、服务等多个维度的尝试和实践。

闵行商业中心奕桥Bridge+GO

首先,从产品上来看,奕桥是超越传统联合办公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和其它的竞品不同,奕桥体系与凯德的传统办公深度结合,从创业期的几个工位、成长期的某个单元、发展期的整层办公室;又或是应对临时扩租、暂时缩租、异地拓展……这种灵活性的存在,让商务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不同方案,在凯德集团内都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杭州元创公园Bridge+ WORK

这些年,企业策略和用户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灵活、效率、联结和归属的期待愈加凸显。而得益于从一开始就细致地拆解了办公以外的各种商务场景,例如会议、洽谈、差旅、活动发布、商务社交等等……让奕桥能够把需求满足点做得足够细,从而让所服务的对象,可以小到一个工位会员,也可以大至整楼客户,使得自身的竞争力更为全面。

不同的功能模块服务不同的需求

其次,从服务上来看,奕桥不仅串联项目,也串联生态。

作为从业者,我们都知道跨项目协调的难度,尤其是涉及到费用往来。上海写字楼的办公用户,能不能在去重庆出差时,使用重庆写字楼的设施进行办公、见客和会议室呢?

奕桥给出了自豪的回答:凯德的客户可以,并且不需要一层层的邮件往来、人工协调,通过小程序自助预定就可以先到先得的实现。

这正是前文所提到的脑洞带来的启发:奕桥的蓝图,不仅在于在单幢楼宇内打造垂直的商务社群,更需要把一个个独立的项目,通过奕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网络。

客户可通过“凯德奕桥”小程序实现自助预定与使用

而且,这种网络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更是资源和信息层面的。通过各式形态的创新,串联起凯德的楼宇、租户、品牌,更灵活、更深入且可持续地在生态系统中输出着自己的独特价值,让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实现真正的“有机结合”。

比如我曾深度探讨过上海虹口商业中心4月“Bridge+ SPARK”空间的可持续喜爱活动。奕桥Bridge+便是牵头与可持续新兴品牌深度共创的策展人,更是促成这些品牌持续上线凯德星商城,并在全国不同的项目内结合活动进行巡展的重要推手。

凯德虹口商业中心“可持续喜爱”活动

第三,从模式上来看,奕桥既服务外部客户,又赋能集团业务。

作为凯德面向办公商务端的线上解决方案,“凯德奕桥”小程序在整合了参观预约、访客申请和停车缴费等多种常用功能后,又打通了凯德线上商业创新的另一大IP——面向零售消费端的“凯德星商城”,并支持凯德星积分和凯星卡支付。

奕桥“凯星卡”

这样一来,数字化工具不仅串联起用户与办公楼、园区,也把他们拉入了商场的流量圈,真正贯连起整个凯德集团的创新生态。

02 桥梁之下的理性与感性

当然,正如所有的创新都意味着艰难和曲折,奕桥Bridge+的创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回溯创立到今天的近2,000个日日夜夜,穿插着无数的内部挑战与外部实践的考验。

内部挑战:用创新小产品推动成熟大系统的进化

就像我们今天听过的那么多颠覆性突破,都来自于私人车库的灵感,和辍学天才的脑洞。在一家全球化的大公司做创新,远比自立门户要困难的多。其中,最大挑战是建立新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流程。

就像桥梁的引桥建设,意味着对旧有建筑的拆迁,奕桥的“创业过程”也面临着与现有的体系的兼容和匹配问题。

2018年,上海腾飞元创大厦奕桥开业

加上“连接”定位之下的跨项目、跨生态串联导向,所带来的部门交叉协作,又触发了决策者变多,博弈的过程被拉长的挑战。

所以,奕桥的负责人分享给我们说,一个创新产品的诞生,最难的不是有个好想法,也不是0到1的落地,而是1到10的规模化和体系化的过程。尤其在大公司,这是真正考验团队整合资源和运筹帷幄的能力的关键点,也是奕桥在凯德集团中生长5年的宝贵经验。

这其中让奕桥最引以为傲的有两点:

其一是始终坚持独立的品牌和产品运营,并且将整个品牌精神贯彻至不同的产品条线之中,这赋予了它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创新空间。

其二是建立了奕桥的集采操作方式,通过Design+Build大大降低了时间和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赢得了与时间的赛跑。

这些,都是创业者思维的体现。极其理性的战略坚持,成为了产品和流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令人惊讶的是,奕桥的团队异常精简与稳定。这过程中当然离不开凯德集团的强大支持,但只有经历了这五年从思想上的准备、到机构性的挑战、到落地执行,真正一步步经历了每一个协调难点,一步一步跑通之后,才能理解起“用产品迭代,推动系统进化”的辛苦与难度,也才能锤炼出如此高效的特种部队。

2023年,奕桥5周年庆典

外部难点:用低调的品牌形象实施高光的解决方案

正如前文所提到,即使是许多在行业有深耕经验的专家,也容易把奕桥Bridge+和联合办公画上等号。对于一个以创新为基因的品牌来说,比起难以被描述,恐怕更担心的,就是被刻板化的形象所定义。

奕桥在思考自身传播形象的时候发现,其桥墩的两侧,一端是服务终端客户,一端是服务业主,但两者需求、关注点和评价体系大相径庭。

如果不能用一个形象让两边都满意,权衡之下,奕桥削减了“凸显IP”的大众向传播策略,而是“聚焦结果、聚焦需求实现”,用务实建立起面向行业内部和专业受众的话语体系。

例如,在与上海来福士广场的星巴克合作共同推出Bridge+GO轻型共享会议室时,双方都认同携手共赢的目标,但如何整合上海来福士办公楼大堂、星巴克、奕桥三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与品牌,谁主谁次、谁大谁小,却是个难题。

为了让客户获得和谐统一的空间和服务,双方从前期调研、平面布局到设计深化,进行了无数次的探讨。最终实施了由星巴克落笔主导风格设计,同时融入奕桥的功能需求和细节元素,再通过紧密协作的运营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体验的方案。

通过让奕桥的IP“化有形于无形”,反而成就了奕桥正式“出圈”走向大众视野的一次突破。

上海来福士Bridge+GO with Starbucks

再例如,上海虹口商业广场办公楼大堂的改造,由于涉及到更多客户接待、等候、会议、灵活办公等需求,奕桥又全权充当起了空间塑造者和策划者的角色,然后再通过引入咖啡运营Manner,进一步丰满空间活力。

虹口商业中心奕桥Bridge+GO with Manner

从视觉上看,这两个空间长得完全不一样,你很难分别出它们都姓“奕桥”。但是退回到大项目的维度,却又都和办公大堂如此和谐与融入,让你相信它们一定都出自“凯德”。

如果说坚持“独立品牌化运营”是对战略目标清晰的理性,那么舍得“不把品牌IP化运营”,则是促成连接、实现需求这一使命感,所点燃的感性。

北京凯德星贸Bridge+GO with Grid

03 永续“创新力”的生态延续

感性和理性交织的背后,我想更深层次的驱动,是重运营的长期主义。

5周年,之于奕桥,是一次发展与探索的里程碑:逐渐贯穿凯德系统里的不同业态与市场客户,为凯德集团和客户提供创新、灵活的空间解决方案和服务,满足不同的商务场景需求。

而奕桥5年的发展之于凯德,是一次在中国发展多元化产业类别服务的完整图纸勾勒:从商业空间打造、到办公与产业服务、再到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凯德的“精细化运营”和“长期主义”图纸也越来越完整而生动。

尤其是商业、办公的发展起源于为人提供空间、场所、与服务,在市场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是长期主义的关键源动力,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则是发展长期主义的助推剂。

在中国地产大浪淘沙的这20年里,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但往往只有少数可以经得起可持续性发展的考验。规模化和体系化之下,如何保持灵活、坚持创新?是对团队战略的挑战,更是对整合资源和运筹帷幄能力的考验。

这是凯德的强项,也是通往可持续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走过五年,Bridge已成,而右上角的那个“+”,意味着加速前行、永续创新。对于奕桥,它意味着下一个迭代和升级,对于凯德,它或许意味着更全面、更丰富的生态圈,而于我看来,也意味着,创新没有终点和边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