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平:贾平凹长篇散文《定西笔记》札记

悦读苑文化 2024-10-06 02:39:25

照亮心灵的文字

——贾平凹长篇散文《定西笔记》札记

武德平

1

百年的照片能唱歌,千年的文字会说话。很多年来,我最喜欢徜徉在平凹老师的文字里,《定西笔记》便是其一。这部文集,近四万字,读了三遍,一些情节和细节都已熟记于心,像是游历在大山深处的一次心灵洗礼。

翻开《定西笔记》的硬皮封面,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西北黄土高原的“隆中之门”,在喧嚣的城市背面,在奔腾的黄河背面,在浮躁的人心背面,那便是定西,古丝绸之路,甘肃的“咽喉”。

2

定西风沙大,土地贫瘠,人却坚韧。我仿佛与平凹老师并肩行走,听他和向导小吴对话,看脚下的山间小路,蜿蜒而去,每一粒沙尘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顽强。在这黄土高原沟渠壑缝间,我感受到这土地上独有的悲凉与希冀。

我在字里行间寻寻觅觅,感受定西的魅力,试图寻访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以及那些很有“嚼头”的闪光字句。有幸的是,每当我沉浸在平凹老师的作品中,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笔触,常常让我惊羡、深思,或拍案叫绝,或忍俊不禁。整篇文章,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如乡土歌谣,如陈年老酒,如珠落玉盘。

全文虽无小标题分隔,但这些段落,如同定西大地上的山川河流,转承契合,自然流畅,讲述着大山深处那些不同的沧桑故事,让人在反复回忆中体验那种难以言表的韵味。

3

就其思想性而言,贾老师在书中展现了人与自然既和谐共生、又矛盾冲突的复杂关系,揭秘了定西原生态的生存环境,晾晒了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这种情感和思想元素相互交织、交融、互补,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这里干旱缺水,生态流失,人们更是把红薯和土豆当做“神物”,犹如陕北的“小米+步枪”,救了中国革命。定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曾燃烧着革命的熊熊烈火,定西的人民也是靠着土豆和红薯,用自己的双手,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在异常干旱的山峦间建造起温暖的家园。

这种在逆境中顽强寻找生存之道的残酷现实,显然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作品呼唤人们要敬畏大自然,激发人们对贫穷根源的深度关注与思考。

4

“每当看到那些粗笨的农具,那些怪脾气的牲口,那些呛人的炕灶烟味,甚至见到巷道里的瓦砾、柴草和散落的牛粪狗屎,就产生出一种兴奋来……”贾老师以此来认同故乡,并希望农村永远就是这样子,这其实就是他刻在骨子里的浓浓乡愁。

每与人说起定西,听到最多的就是“贫穷”二字。《定西笔记》在思想深度上,主要体现在对贫困问题的深刻剖析,他对贫困现象进行描写的同时,对贫困背后的复杂原因深入挖掘,给读者呈现出定西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与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人定胜天”,贫困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扶“志”,便能“破冰”,也能“突围”。

尽管贾老师认同的这种状态代表了落后和贫穷,但他也在书中呐喊:只能改变它,甚至消亡它,才是中国农村走向富强的出路啊。

5

小吴带着贾老师在崎岖的山路上缓缓前行,他是本地人,那质朴无华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农村的故事,农民的故事。那些憨厚的农民,满是皱褶的脸上,绽放着纯真的笑容,也藏着生活的艰辛与希望,眼神中闪烁着对土地的深情与执着。

看看文中的几段对话:“老汉说:娃娃都刻苦,庙里神也灵。我问:是前边土崖上庙里的神吗?他说:每年高考,去庙里的人多得很,神知道我们这儿苦焦,给娃娃剥农民皮哩。我夸他比喻得好,老汉便哧哧地笑,他少了一颗门牙,笑着就漏气。”

贾老师笔下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哲理,让人不禁反思起当今农村“空壳现象”的悲摧与无奈,以及现代社会的浮躁与喧嚣,更是触动了我们对定西人民生活状况的深层思索。

6

我仿佛能看见,在夕阳的余晖下,老汉老婆们坐在田埂上,抑或是破旧的屋门口,街巷的墙角下,抽着旱烟,做着针线,舒坦、悠闲,自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脸上洋溢着质朴而满足的笑容。

平凹老师用他那细腻而富有诗意的笔触,将定西黄褐色的山梁,河流蜿蜒的倩影,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风的呼啸声,能看到雨水在干涸的土地上溅起的水花,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原始与纯粹。到定西换换脑子,接接地气,便唱出了一曲生命力量的颂歌。

7

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富有时代气息的,一定是从社会的一个“横切面”,深刻揭示人的生存现状、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贾老师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越是贫穷的农村越是拼死拼活地供养着孩子们上大学,终于有了大学生,它耗尽了一个家,也耗尽了一个地方,而大学生百分之九十再回不到当地,一年一年,一批一批,农村的人才、财物就这样被掏空着,再掏空着……”读后受到强烈的启发和震撼。

《定西笔记》,记录扎实、深刻、有味道,反映了定西地区的历史变迁与社会现实。贾老师用“显微镜”查问题,用“放大镜”看危害,用“多棱镜”找根源,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那些山民们在贫困与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以及他们为改变命运所付出的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作品多元化、多角度、深层次地呼吁人们关注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的命运,彰显了贾老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贾老师那颗敏感的、淳朴、忧患的心,时刻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8

品读《定西笔记》后印象很深的还有,定西人酷爱字画,家家户户“不论是新盖的房还是已经破败的房,房里都挂着字画。”贾老师还写道:“定西人爱字画,当然少不了有行贿和倒卖的,却绝大多数是人人都爱,是真爱,买了就挂在自己家里,觉得那就是文化,就是喜庆,就是贵气和体面,能教育家人知情达理,能启发孩子们好好念书。”

这些故事和生存现状,在我心中种下一颗坚韧不拔的种子,引发了我叩问灵魂的深思,更让我对定西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定西地区丰富的传统习俗和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古老的农耕文明留下的痕迹,这其实是一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也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进行重新思考。

9

读完这本书后,我便有了“去大山深处”游历的强烈愿望,想亲自去定西走一走,看一看,用眼睛去见证那里的变化,用耳朵去聆听那里的声音,用心去感受那里的温度。

“说走就走”的旅行虽没有成行,但我相信,当我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时,我会对平凹老师的文字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它将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我对他作品的热爱与敬仰,以及《定西笔记》带给我的触动灵魂的深刻启示。

2024年10月1日

武德平,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沙苑》文学期刊执行主编,聚大荔平台负责人,大荔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刊编辑部主任。曾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流》《延安文学》等中、省、市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人物通讯等300多万字。

来源:鲁茅文学,版权属作者所有。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