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翻阅王安石的文集写下七律,信手拈来,发自肺腑

墨有云水心语 2024-09-09 06:32:33

蒋士铨出生于江西铅山,乾隆年间进士,入仕后曾授武英殿纂修官,还曾主持扬州安定书院。蒋士铨与袁枚、赵翼齐名,他的诗歌豪放洒脱,又不失细腻温婉,其作品主要反映羁旅艰辛,描绘百姓疾苦。

诗人曾在金陵生活过一段时间,有一次他前往钟山定林庵,获悉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曾在此处读书和会友,于是便寻觅到荆公的一些诗文,读后觉得获益匪浅,于是便赋诗抒怀。下面一起读诗:

读荆公集

清 · 蒋士铨

定林酣睡半山游,岂是江南隐逸流。

学术偶偏谁曲谅,功名难遂自怀忧。

得君许用匡时策,言利非同为己谋。

商鞅弘羊何足贵,由来贤者系春秋。

王安石二次罢相后归隐金陵,他非常喜欢秀丽的钟山,经常独自骑驴前往定林庵,后来又在那里修建了一个书斋,以供其休息和读书。

王安石还在定林写过“临溪放杖倚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的名句,表达了一种宁静闲适的心情。王安石早年经常在仕途中奔波,晚年能够过上闲适的隐居生活,心中既感到欣慰,又经常会怀念往昔。

王安石经常在午间“酣睡”过后精神饱满,然后便缓步行进于崎岖不平的山林里。郊野中密布着各种灿烂的山花,枝头的鸟雀听到他熟悉的脚步声,不仅毫不惊慌,而且还热情地欢鸣。

荆公徜徉其间,从来不觉得厌倦,似乎极其享受隐逸的乐趣。“岂是”二字,既是疑问又是肯定,荆公忽然间变成了江南的一位高士了。

接下来的两句抒写作者的读后感,“学术偶偏谁曲谅,功名难遂自怀忧。”王安石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和钻研,还曾跟随父亲四处奔波,为其以后的文学创作和政治革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人无完人,更何况受到封建时代的局限性,荆公的很多学术理论具有一定的瑕疵,他的革新主张也显得急功近利,从而遭到了广泛批评和极大阻碍,以至于他不得不离开朝堂,隐居于钟山。

“谁曲谅”三字,是指蒋士铨认为后世不该吹毛求疵,而应本着功过分明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自怀忧”三字,又是作者设身处地为王安石考虑,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同情。

“得君许用匡时策,言利非同为己谋”,颈联赞美荆公的不凡才华和无私奉献。欧阳修曾经赞许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不仅将其比作李白和韩愈,而且还亲自在皇帝面前对他大加推荐。后来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希望他大张旗鼓地进行革新。

王安石在短时间内推行了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法,有效增加了国库收入,经济得到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王安石在这一期间还积极地提携了大批人才,虽然同时反对变法的呼声此起彼伏,不过荆公自始至终胸襟坦荡,更没有为己谋利。

结尾抒写了作者对荆公的崇敬之意,“商鞅弘羊何足贵,由来贤者系春秋。”商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战国时代人物,他曾辅助秦孝公,让秦国逐渐变得强盛,为后来的六国一统奠定了基础。弘羊即桑弘羊,他帮助汉武帝推行文治武功,并成就了一番壮举。

诗人认为,无论是商鞅还是桑弘羊,为何他们的言行倍受后世称赞、又显得如此高贵呢?原来是由于那些贤者的事迹早已载入史册、流传千古。

蒋士铨翻阅王安石的文集,写下一首七律,信手拈来,却又发自肺腑。全文情感真挚,描绘了荆公不平凡的仕途生涯,也委婉地表达了一份发自内心的赞颂。

1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