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比亚迪,依然是一道风景。销量高歌猛进,数据炫目得像年度庆功宴:10月销量突破50万,全年预计超过420万。这一切看起来如履平地,但台下的供应商却已经满头大汗,因为比亚迪紧接着扔出了一封邮件:“从2025年1月1日起,所有供货品降价10%。”
对比亚迪来说,这是企业内卷的必要一环。但对于供应商而言,这封邮件的语气像极了年终表彰大会上一边表扬功臣,一边宣布成本削减的领导发言。老板的心思藏不住,供应商的压力也难以掩饰。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这10%降幅,到底谁来买单?矛盾解析:数据背后的供应链痛点先看一组数据:根据行业统计,2024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毛利率为16.14%,净利润率仅有4.6%。这意味着,如果比亚迪坚持“降价10%”,不少供应商就得把仅存的利润填进去,甚至倒贴。更残酷的是,这条链条上的赢家只有一个:比亚迪。它的销量数据表面辉煌,但背后却是一个庞大的供应商生态正在承压。或许,有人可以笑着熬过,有人只能哭着退出。“如果你不愿降价,那就可以走了。”这似乎是邮件里没有明说但明显的潜台词。可问题是,有几个供应商敢放弃比亚迪的订单?一条短信决定的降价,压缩的是整个产业链的生存空间,而这,正是新能源行业的现实。
公关回应:添火还是灭火?面对供应商的质疑,比亚迪方面回应:“年度议价是行业惯例,降价10%是目标,可以协商。”看似软化了语气,但读者们看得分明,这回应不但没有平息怒火,反而让矛盾更清晰了。一方面,邮件中语气硬邦邦,显然并非“协商”可言;另一方面,所谓“目标”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变相施压。“年度议价是行业惯例”这句话更是直接触碰到了供应商的底线——谁都知道,这是主导权的问题,而比亚迪有能力主导一切。更关键的是,比亚迪并没有解释这个降幅的依据,供应商心中难免生出疑问:高通、联发科这些国际大厂也会被要求降价10%吗?答案显而易见——对话语权更强的供应商
比亚迪自然不会动刀。这场“成本战”,最终伤到的还是那些话语权弱的小供应商。邮件泄露:隐藏信息与国产替代邮件截图中一个细节引人注意——“from outside sensata”。这暗示邮件可能来源于比亚迪的供应商Sensata Technologies。这家美国工业科技公司,主营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设备,但近两年的日子并不好过:2023年净利润为负,2024年第二季度净利率仅1.36%。面对比亚迪的降价压力,Sensata或许只能选择公开反击。相比之下,国内供应商开特股份的境况则显得从容一些。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率32.48%,净利率17.1%,仍有降价空间。这种对比,恰好揭示出比亚迪推动国产替代的意图。通过订单压价迫使外企退出
再用国产化填补空缺,这种模式显然是比亚迪的主流打法。然而,这种逻辑也意味着,供应链上大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收益中难以分得太多。创新,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活下去。正如有人调侃,“新能源车的核心创新点,不是提高品质,而是降低成本。”产业困局:内卷的尽头比亚迪的邮件,不只是个别事件,而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的缩影。销量增长、产业壮大,但支撑这些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利润牺牲。表面上,这是龙头企业带领产业链走向未来,实质上却是一场淘汰赛。在这场比赛中,只有具备稀缺技术或者极强抗压能力的企业才能存活。而更多企业,恐怕只能在竞争中被压榨到极限。“谁能熬到最后,谁才有话语权。”这是供应链的生存法则,也是无情的现实。
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行业生态是否真的可持续?当下游企业无力承担创新成本,整个产业链是否还能维持高效运转?在新能源车大势如虹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或许暂时被掩盖,但它们终究会浮出水面。比亚迪的成功,是整个行业的骄傲,但也是供应商的“炼狱”。降本增效是每个企业的追求,但如果这意味着把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抽干,又谈何长久发展?“新能源的风口上,谁都不想掉队,但风停之后,裸泳者的名字都会被记住。”这或许是供应商们的最大担忧。毕竟,哪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迈出的步子太大,肩膀上的人也难免要摔下来。
管头不顾腚[呲牙笑]
中国企业做大了,美国满世界的迫害! 美国企业做大了,一堆人天天吹捧!! 这就是我们要支持国货的原因!
攻击比亚迪有流量 大家一起来来赚5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