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的“遗产”,他是怎么把一盘散沙的党项人逼成西夏国的

闲说宇俊星 2023-09-21 23:55:07
宋太宗赵光义——真正的西夏国父

北宋时期的宋、辽、西夏的对立可以算是公元1000年的“三国时代”。辽的前身契丹在隋唐时期已经是东北不可小觑的力量,五代时更是借着中原鏖战和耶律阿保机的改革变成了北方一霸。

但是西北这群党项人能成气候到独立建国,最后成为北宋前几代君王的噩梦,绝对是宋太宗赵光义一手造成的。说句不好听的宋太宗赵光义才是立国200多年的西夏王国的国父。他的一系列操作完成了西夏民族的民族认同,团结了一盘散沙的党项部落。然后又适时的送上军事惨败为西夏完成了立国之战。从思想、政治到军事手把手的教会党项人怎么建国。

宋太宗

太宗真是志大才疏、人菜瘾大的典范。

党项人

放牧的羌人

党项人最早就是陇山关中西部附近放牧的羌人。后来迁居到青海湖到陇山一带,隋唐史就见于史册。隋炀帝征讨吐谷浑时,不少党项部落就臣服了隋王朝,后来到了太宗派李靖攻打吐谷浑时,很多党项部落跳反了唐军,给唐军当向导为唐军提供草料,粮食。

后来几百年时间因为吐蕃人崛起占领吐谷浑故地,开始有党项人逃离吐蕃统治来到唐境。后来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时,唐中央发生危险,很多党项部落响应勤王号令来中原平叛。880年前后,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因为平叛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

党项人

定难军时期,已经不少党项人走下青藏高原在灵州一带生活,加上边地持续不断的战争。党项人组成的部队战斗力很强算是一支劲旅。唐末到五代时期,中原打成一锅粥。不过定难军一直认占据黄河流域的政权为老大,有时候会跟着新老大去作战。宋征伐北汉时,党项人就参战了。

五代时期西北一隅的党项人继续认黄河流域霸主做老大

五代的后梁和后面的政权也没空管他就按照惯例继续封个定难军节度使。尽管曾经与后唐统治者有冲突,但是后唐四面敌人太多举国之兵打服党项人也不值当,草草出兵又草草退兵了。党项人服软继续认中原皇帝做老大。直到赵大赵匡胤建立宋朝,党项人按照惯例又来拜老大了。赵匡胤这会在搞南汉,没时间搭理这茬,大笔一挥让党项人回去继续自娱自乐。

西北一直是多民族聚集地,回鹘汗国覆灭后很多回鹘人南下河西走廊(黄孤忠作品)

这个认老大的习惯持续了百年,当时党项人也下山定居了好多代了。不少人变成了灵州(银川)附近的农夫不再放牧了,而且这些年流入了不少吐蕃回鹘人,躲避战乱的汉人,聚集在此的人数已经不少,有了建立地方政权的基础。不过长久的分居游牧传统还在,党项内部的大小部落互相看不顺眼,各部落之间闹哄哄火拼掐架的依旧很常见。

按照历史的剧本,对这么一个圈地自萌又没啥危害的地区。继续羁縻管理,让他们帮盯着北方的威胁或者内地出事时借兵平叛应该是下面中原皇帝的常规操作。但是下一任皇帝是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

太宗的野心

太宗的上位疑团猜测在朝野和民间持续了多年。太宗在各个方面都想超越大哥。一方面他也想结束晚唐后天下弥乱的乱局为后世搭好基础,另一方面为了私心,他这个皇帝上位后不太服众,他自己心虚总想做出一点啥震慑住下面人。

宋太宗

太宗继续他哥哥统一全国和重新优化唐末碎了一地的中央集权工作。

解决节度,这个其实五代时期中原政权一直在做。就是不断地击败和收编藩镇的士兵收编到中央禁军中,重新形成强干弱枝的政治局面。

中央集权:推行官、职、差遣分离措施,一来可以夺去遗老、故旧们的实权。二来可以把财、政、军大权不受官品、资历限制地授予皇帝所信赖的人,使皇帝能“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地调动指挥包括武将在内的一切官员。

太宗做事情我们现在看,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万物制度化”,借助当时北宋开国的威望很多制度建立成功了。但是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制度是死的,事务是发展的,过了几十年这些制度全部走到了事务发展的反面。

要是他能力强像唐太宗一样也没啥问题,尽管唐太宗有杀兄屠侄的恶行。但是人家皇帝工作干的好啊,四夷来服,政治清明,开疆拓土。但是宋太宗自己能力差点意思,想给晚唐的乱局擦屁股结果自己漏了一屁股,要后面子孙经年累月给他擦屁股。

太宗赵光义,教员说他不知兵。确实没有说错,宋太宗不单单本身军事指挥不太行,对于宋朝军事传统和军队战斗力的破坏也是惊人的。他开创的一系列制度性debuff搞的太祖时期还颇为能打的野战部队在他执政阶段战斗力迅速下滑。

太宗的军事制度创新

限于篇幅,重点讲一下太宗的军事制度创新。

北伐集结中的宋军,开国时的宋军极有战斗力

986年收复燕云十六州为目标的雍熙北伐失败后,赵光义开始反思。

但是他反思问题的方式很独特。虽然北伐失败,大将战死,禁军损兵折将。太宗因为驴车漂移的技术太娴熟,被一众辽国大将目睹,尤其是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估计当时都石化了。

辽营将官们回朝后,把这笑话传了个遍,从此高梁河驴车战神大名威震华夏,传为佳话。

“秋七月癸未,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少却;休哥、斜轸横击,大败之。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

雍熙北伐失败,北宋永远失去首付燕云十六州的历史机遇

但是就战斗过程来说,这会宋军战斗力是相当不孬的。但赵光义觉得这一战自己指挥的太差,以后更没法服众了。这批将领和部队的战斗力必须再削弱,要搞军事改革。

在太宗一系列制度创新下,军队的战斗力迅速达到了太宗既定目标,但是这个战斗力下降的太快了。赵官家需要平事的时候发现部队打不赢了。这一点在最后平定党项人吃了大亏,导致党项人实际独立。

“将从中御”,皇帝在京城遥控将领

“将从中御”原则确立于太宗朝。也是现代网络上最常被网友开玩笑的制度。它要求大将在作战时,需要将战场上的形势及时上报到朝廷,由皇帝和宰臣谋划后再确定作战方案,让大将成为被帝王遥控的提线木偶。理论上放一只猪去前线当将领的效果也一样的。

崇文抑武的大环境下,太宗还特别在军队的权力结构上做文章。大大削弱了边疆行政长官军政一把手,民事军事一肩挑的状况。具体来说就是拉一堆人进群建立班子,大家一起分权,一个大军区没有真正能拍板的,利用军事民主牵制武将。例如在西北鄜延、环庆、泾原、秦凤等各路,遣文臣知州兼经略安抚、招讨等使。这些地区的统帅间是平级的协同合作关系,谁也管不了谁遇到大事必须商量。

当时河西走廊的汉人飞地

当时西北的瓜州肃州等地还在汉人手里面,党项人和宋朝决裂的后果就是这两块地彻底成了飞地。后面逐渐被党项人吞并。虽然自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就没被中央政府好好管过,但是唐末河西本地豪族起义时恢复了一段时间汉家衣冠和制度,这里起码对中原不敌视。没有处理好党项人导致西北边疆的国防危机,加上北部没有燕云十六州山脉作屏障对北宋国防的消极影响是深远的。

宋太宗怎么成西夏“国父”的

980年西北的原定难军节度使死了,向大宋官家报备。这事本来就走个形式,这么多年定难军节度使一直在党项人拓跋思恭家族传承,中央也就是盖个章。但是这个请奏被宋太宗卡着,一直留中不发。这下子党项人傻眼了,没见过皇帝还耍心眼的。五代的皇帝都是武夫,基本不服就干,虽然经常双方打着脑袋开花但沟通没啥障碍。

既然皇帝任命下不来,那就等着吧,可能是皇帝忙其他事情忘记了。宋太宗其实真的在耍心眼子,他要彻底搞定西北这群成天打来打去的党项人。

定难军节度使管辖区域

等了不久圣旨终于下发了,这下把党项人恶心坏了。本来带编制的定难军节度使变成了一个定难军观察留后,成临时工了。就这样大部分贵族还是忍了,谁叫这会大宋的胳膊粗呢。哪知道2年后这个定难军观察留后又病死了。这会又要宋朝册封,太宗继续玩手段,留中不发。党项人李继捧没办法自己任命为定难军观察留后,然后党项内部吵成一锅粥,开始互相掐起来。

赵光义一看,呦吼!乱了是吧,那你们别再西北吃沙子了来汴梁享福吧。

于是982年一纸调令让党项的贵族内迁。李继捧等党项贵族收拾了包裹去汴梁。李继捧还在给赵光义的奏折里面说:“西北那块我们是不想呆了,好多部落根本不听我的,我要去京城给陛下效劳”。于是西夏贵族来东京,朝廷委派的州官县官和部队也进入西北。

定难五州,即夏州、绥州、银州、宥州、静州。从总体地理方位上来看,四州位于长安西北向,都处于陕北高原地区,北接沙漠,东临黄河,南达长安,西控河西走廊。安史之乱后是朔方军驻防在汾州,安西军驻扎在泾原。但随时间推移由吐蕃和党项组成的异族军队在这里比重越来越重,这里逐渐成了胡汉杂居的状态。这里的行政治理也成了郡县+羁縻的状态。一下子要搞成编户齐民,其实难度是很高的。

中央对边境的管理是编户+羁縻并行的

到了清代西南的改土归流才基本完成,这个过程持续了很多年

中国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从明到清代持续了几百年。这个过程是需要有毅力和不怕困难的帝王去支持的。西北这一地区的这样搞,其实也要考虑很多问题,怎么安排内地移民?民族矛盾怎么处理?边军的粮食问题呢?党项山头多,以前他们打来打去,现在宋军来了怎么拉一波打一波?

把野战军送去搞治安战,美军也扛不住

处理不好就像阿富汗的美军,最后得一个个部落去谈判,出个喀布尔就要给塔利班交保护费。那这样改土归流的意义是什么,给自己再找一个爹吗?

不过到982年这个时间节点,赵光义在西北的改土归流在最高一层还进行的不错。如果能顶住压力,不三心二意的改变既定政策。这块土地不能说全吃下,但是夏州、灵州等城市周边还是能搞定的。还能巩固河西的汉人飞地,宋朝国防环境会大大好转。但是啊,就怕说但是。下文继续说。

这会而赵光义的皇帝生涯也做得很开心,自己年富力强,皇帝事务处理的得心应手,国内的割据政权也削的差不多了,真是哪哪都顺心。“看来大哥当年打天下那么难多半是不会运筹帷幄啊。”

虽然上面李继捧吹捧赵光义这话是一半拍马屁,一半给自己台阶下。但是李继捧说的没错,党项人几百年了自己内部吵得一塌糊涂,这会还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西北那块一堆人不买自己的账。

这就是为什么朝廷给的定难军节度使这么重要,这个是来自中原皇帝的背书。底下人再怎么闹,看到定难军节度使后面是中原皇帝也会收敛一些。现在朝廷不给职务,你李继捧算个什么东西,给你两巴掌算轻的。李继捧这几年被内部吵得受不了,正好带着家眷去首都享受生活。

党项人中的刺头李继迁

每个民族都有一些“刺头”,这些人的存在让历史走向陡然一变。也是982年李继捧的族兄李继迁,当时才20出头的小伙子不干了,他要带着党项人独立建国。

李继迁在地斤泽一带起兵

刚开始起义的时候李继迁毕竟年轻,只有一腔热血,但实际能力比较菜鸡。当时西北的主要城市都有驻防的宋军。李继迁的人愣是都打不下来,面对这种流寇。负责西北宋军领导人曹光实也有点麻痹大意,李继迁谎称投降,宋军去接收李继迁部队时被偷袭,曹光实稀里糊涂的被杀了。

李继迁就这么骗、偷袭搞了很多年。从982年到986年,李继迁虽然没占几座城,但是统战搞的不错,不少党项部落聚到他麾下。而且由于辽国和宋的关系紧张,他还从辽国那里讨了一位公主得到了辽的支持。

此时对于宋太宗来说,西北的李继迁已经明显是勾结外敌的反贼了。这种反面典型必须要动用中央野战军消灭之。但不知道太宗是不是运筹帷幄的规划搞的太多了,居然也被李继迁骗了。

这段时间一旦李继迁被打的受不了,就上表称臣要做陛下的好儿子,比如早在983年,李继迁就假意投降,赵光义立马答应马上封官暂停军事行动。然后李继迁养精蓄锐伤养好了继续反叛。

前面有被宋将被骗杀,后面皇帝被打脸。按理说赵光义该醒悟了,这个鬼精鬼精的反贼还留着过年干啥,赶紧雷霆一击抹掉啊。要是怕党项人不好管,京城不是一堆贵族吗,扶植一个,以后慢慢再搞编户齐民嘛。

但是太宗赵光义后来又被骗好几次。看到这里我想要是唐太宗这么被耍,肯定安排李靖、李世绩准备灭国套餐了。要是乾隆的话那是要准备“户口本销户”操作了。

赵光义忍了,因为986这一年他要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了。结果宋军遭遇惨败,赵光义屁股中箭最后乘驴车南逃,现了大眼。回到汴梁养伤的赵光义看到东北、西北这两坨异常的郁闷。本来想硬钢的心思也没有了,这种见到困难就缩头的老大又退回了原来的政策。编户齐民暂时也不搞了,派一个党项贵族回西北稳定局面,只要把讨厌的李继迁赶下来就行。

还记得982年举家去开封享福的李继捧吗。988年朝廷终于封了他之前心心念念的定难军节度使。让他回西北撵李继迁去了。

李继捧来到西北还是继续天天拍太宗马匹,说今天剿灭了多少李继迁的人,明天收复了多少失地。其实这二李一直在西北演双簧,李继迁这会也被契丹封为定难军节度使。也就是西北有两个定难军节度使天天在整猫和老鼠的游戏。李继捧天天拍马屁居然被太宗封为了宰相,再拍下去估计要封王了。

西北局势一天天糜烂下去,就是傻子也知道李继捧搞不定西北已经成势的党项部落了。这10年李继迁借着宋朝的压迫借力打力,已经成了党项当仁不让的首领。宋都汴梁的党项贵族这会谁来了都难以压制西北的局势了。

盐,古代一项重要战略物资

时间到了992年,看到西北剿而不灭的党项人,宋太宗开始玩起了经济制裁。严禁西北各州府采购西北的青白盐。但是制裁了一阵子尴尬的发现,西北地区首先没有盐了,从东南调的盐价格贵数量也不够。还把边境原来归附宋朝的党项人也逼到李继迁那里了。这个经济制裁最后全落到宋朝自己身上。不久宋朝自己把制裁取消。

从980年宋太宗要对西北削藩和准备搞编户齐民已经十几年了。西北的党项人被朝廷十多年来来回回的进剿和经济制裁搞的“团结一心”了。西北各州除了宋军驻防的城市野外已经是党项游击队的天下。一盘散沙的党项人算是完成民族构建了。

这会宋太宗终于祭出了大杀器——宋军,西征!

声势浩大的西征,让宋军的军事威慑彻底破产

这次西征是宋军战力威慑在党项人心中破产的一次远征。憋了这么久,就这。主帅王超是个太宗安排的关系户,宋太宗潜邸之人。史书上说他最后还受遗诏辅真宗,有劳有勤。(这次远征也检测出宋军的军事改革成果确实“立竿见影”),能力有多差呢,也直接上史书吧。

“帅兵六万战铁门关,斩首十三级,俘掠畜产以数万计”

6万野战军西北转了一圈就杀了13个党项人,俘获了几万只羊,说不定杀的都是牧民。史官都觉得这仗打的太恶心,特意把这段报捷写出来埋汰他。也看的出来宋太宗末期的野战军战斗力下降到啥程度,宋太宗的军事改革成果有多“显著”,这大宋开国才过了多久?

夏州,西北最坚固的堡垒,宋太宗脑子一混下令毁了

这么雷人的成绩赵光义也非常郁闷,赵光义情急之下令摧毁夏州城。你们党项人不是一直想打下夏州城来吗,老子把他毁了谁也别想要。就像多年前他下令摧毁太原一样。

夏州城是南北朝时胡夏首领赫连勃勃修筑的统万城,修筑时耗尽了几十万民力。城墙无比的坚固,党项人这十几年进攻了多次都被击退,是宋军在西北最坚固的堡垒。当时大臣和将军都极力反对这一自毁长城的做法,但是皇帝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这座坚城就被自己毁掉了。

统万城遗址

997年赵光义还准备御驾亲征一举消灭李继迁,结果当年一病不起驾崩了。持续15年的党项人之乱算是告一段落,十几年时间李继迁顶住了军事进剿,经济封锁,团结了广大党项人。

此时西北到东北一张巨网已笼罩在宋朝君臣头上。

二代创业的一些特点

赵光义这其实很像不少富二代搞企业,刚起步雄心万丈,动不动要规范这个优化那里,但真的遇到困难就缩头,硬仗打不了,困难扛不住。

看着很精明,心眼多,啥都懂,公司内部纵横捭阖挥斥方遒的。实际上二代在公司能吃得开很大程度是上一代人打好了基础,公司老人因为惯性还听指挥会买他们的账。

但是碰到社会上混子,这些小聪明就吃不开了。社会人不要脸更没底线,就像李继迁骗了赵二多少次,还是敢继续骗。赵二估计也蒙了,居然有人屡次三番的骗朕,但是转眼一想除了派大军出征好像也没啥好办法,但是部队出去要是不受控怎么办,越想越憋屈。

最后还是因为不敢于斗争,也不善于斗争事情搞不定。到头来摆烂撒气,我得不到谁也别想得到。

所以说一个人要清醒认识自己能力天花板,不把平台作用当成自己的能力很重要。

权术到底对不对

历朝历代的太宗皇帝都是文治武功杰出的一代,甚至拔高了一个王朝的高度,但这位宋太宗实在差点意思。

宋太祖虽然杯酒释兵权,但是当时宋军野战部队战斗力还是很强大的

赵光义是典型的好为权术,心胸狭隘,从术的角度来说登峰造极,可以说是乾隆之前最有帝王权谋的皇帝,大宋的骄兵悍将和前朝大臣被他整的服服帖帖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权术和制衡是要配合战略目标的,到了西北党项叛乱后期,太宗可能都忘了他最早是要在西北搞编户齐民的,不是一个劲的和李继迁死磕,而且他对李继迁时好时坏的态度让两人伐党项的主帅都非常抓瞎,不知道是剿是抚。

李继迁其实就是在玩赵二,赵二又对李继迁的处理方式犹犹豫豫,第一任征讨党项的统帅王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没有得到赵老二的指示不敢轻举妄动,那会儿北宋的武将已经被整的不敢有太多动作了。这使得宋军占优势状态下李继迁能数次死里逃生。

第二任征讨党项的统帅上场给党项人毁灭性打击攻占夏州并且抓住了党项人所谓的军师赵保中。然后李继迁故技重施投降请赵二册封,赵二赶紧叫停前线,前线懵了不知道这是玩哪出。然后李继迁把宋廷的使者给杀了偷渡到了灵州。

太宗摧毁夏州城绝对是猪油蒙心的操作

后来赵二为什么要把夏州给夷为平地——因为面子没了,实在是被惹毛了,但这种自己无能拿手下人和自己城市撒气的举动有啥用,真是无能狂怒的典范。

权术这种东西对内,赵光义可以精确算计到每一个个人。但是涉及到对外,涉及到两个国家这种级别的体量就容易跑偏了。因为变量太多,体量太大。所以国家团体之间的斗争中国人历来讲究阳谋,用实力去碾压。间谍,阴谋这些有用但不能当成主要工具,这些办法很容易反噬自己。

宋太祖留给他的却是一个内政制度较为完备、军事实力强大的好底子。

宋太宗也确实做了一些事情,但是看他自己主导的伐辽、平党项和各项制度改革就能看出他对部下的不信任。每到关键时刻自己微操,制度里面设计了各种掣肘部下的政策,把大臣和武将都折腾的够呛。

权术不能为大局服务的时候就是取祸之道。

西夏皇陵遗址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