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被视为阳数,“九九”两个阳数相重,因此称为“重阳”;因为日与月都是九,所以又称为“重九”。
民间传说
登高寻九节菖蒲
相传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起源于秦始皇派遣术士郑安期前往岭南寻找长生不老药。郑安期在白云山找到了九节菖蒲,但不幸坠崖,最终乘仙鹤飞升。这一传说虽增添了节日的神秘色彩,但其真实性尚无历史文献佐证。
登高山带回雷电火种
古时候,人们认为高山之上云雾缭绕,是呼风唤雨、召唤雷电的神龙居住之地。高山上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人们利用火种可以烹饪食物,去除腥臊。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传统习俗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习惯,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据文献记载,“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规定,可以是高山、高楼,也可以是高台。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地区过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在民间传统中,重阳节不仅有登高的习俗,放纸鸢(风筝)也是一个显著的特色。光绪《惠州府志》也有相关记载。放纸鸢不仅是娱乐活动,还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赏菊
重阳节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因此古时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花作为一种天然花卉,因其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赏菊赞菊文化。从三国魏晋时期开始,重阳节聚饮、赏菊、赋诗已经成为时尚。在中国古代习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被誉为“长寿之花”,也是文人们赞美其凌霜不屈精神的象征。
晒秋
重阳节是最佳的赏秋时节,尤其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的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的山区村民,由于地势复杂、平地稀少,不得不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晾晒农作物。这种做法逐渐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农俗现象。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作方法较为随意。在九月九日天明时,人们会将一片重阳糕放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他们百事俱高,这是古人制作重阳糕的初衷。如今,重阳糕的品种仍然没有固定标准,各地在重阳节食用的松软糕点都统称为重阳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