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难怪雍正帝刚即位就推行新政,你听这三个底层人咋说的

杨角风发作 2024-07-06 08:56:58

在《雍正王朝》中,从雍正帝即位之日起,各种麻烦事就没停过。先是解决兄弟们不服的问题,又将西北战事压了下去,随后便开始马不停蹄的推行新政了。

在他的计划中,由李卫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由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政策,再由年羹尧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的政策。

但是,雍正帝推行的这三项新政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对,李卫那里是以官员为主,田文镜那里是以读书人为主,到了西北,反成了年羹尧带头反对了。

然而,我们只看到了反对新政推行的人,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人,在背后支持呢。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系列文章:听懂这三个底层人说的话,才明白雍正帝为啥急着要推行新政?

一、

其实雍正帝刚坐稳皇位,就迫不及待的推行新政,是因为在之前跟康熙帝的对话中早就有所体现!

开篇黄河决堤,康熙帝急的不行,可惜国库空虚,根本就拿不出足够的银子和粮食去赈灾。为此,老四胤禛才跟老十三胤祥决定南下筹款筹粮,赈济灾民。

经过跟任伯安,以及扬州众官员和盐商们斗智斗勇,“敲诈勒索”之后,他俩完美完成了任务,启程回京。随后,便有了老四胤禛独自进宫,跟康熙帝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也正是在这次谈话中,他们俩奠定了日后推行新政的主体思路——充实国库。

当时康熙帝笑着问老四胤禛,说从盐商手里扣了这么一点儿银子,一次可以,两次行吗?

是啊,黄河水,淮河水,今年决了,明年又决,除了水灾以外,还有旱灾、蝗灾。末了,康熙帝对老四胤禛的行为做了总结,那就是:

“治国的根本不在于此!”

随后,康熙帝便当着老四胤禛的面说出了自己的苦恼,都说康熙盛世,天下太平,可是各省报上来的土地却在年年减少,税收也在年年降低。

话音未落,老四胤禛就突然站起来,附和康熙帝:

“儿臣在下面见到的,和皇阿玛说的一样,那些有钱的士绅人家,仗着免税,拼命买地,小户人家因为人多地少,付不起丁税,也就甘愿贱价卖了田土,当他们的佃户。”

这样一来,土地可不就被兼并了,贫富也就日益不均,税收自然收不上来了。

二、

既然康熙帝自己也看到这个弊端了,为什么他不趁着自己在位的时候,全力推行新政呢?

其实康熙帝自己也做过几番努力,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想丈量全国的土地,然后按照土地去收税。这其实就是后来雍正朝推行的摊丁入亩新政,可惜,康熙帝几次尝试,下面交上来的数据都是假的。

虽然剧中没说交上来的数据,究竟假在哪里,但是我(杨角风)推断。下面交上来的数据,极有可能就像去年热映的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中描述的那样。

那部电视剧里,也有丈量土地一说,可惜士绅们会贿赂丈量土地的官员,将大量的土地隐藏。而普通百姓的土地呢,又会故意虚报增加,比如明明两亩地,他给量成两亩半。这样,若是按土地纳税,大户人家反而不交,或少交税,穷苦人家反倒多交税了。

这样一来,一旦朝廷加税,或者是家庭发生变故,生病啊,遭难啊啥的,穷苦人家只能变卖土地,沦为了士绅家的佃户。

于是,即使每年新开垦出很多土地来,但官府报上的土地依然年年减少,普通百姓手里的土地也在年年减少,士绅的土地却日益增加。

这就是康熙晚年所遇到的困境,他要想不按人头收税,改成按土地收税,就得摸清全国土地的底数。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步,就难住他了,根本就得不到有效的数据,自然也没办法按照这个摸上来的底数去收税了。

三、

可是,国库还空虚着呢,长此以往,再哪里闹个灾,哪里又起了叛变,没钱可怎么办?

所以,康熙帝想到的应急法子就是找个不怕得罪人的皇子,先把国库里借出去的银子弄回来,充实一下国库,缓解一下燃眉之急,后面的事再慢慢商量。

要知道,这本就是国库的钱,只不过是被各位官员借走的,终归要还的,真正执行起来,那阻力可大着去了。

有“好样的”、“很精神”、“不掉份”指着田文镜的鼻子骂娘,脱衣服亮伤疤的;有修戏楼、摆地摊、挥鞭子,连老婆的嫁妆都搬出来,故意恶心田文镜的;也有倚老卖老,又喊又叫,求爷爷告奶奶,最后宁愿上吊也掏不出钱还账的;还有故意借钱出来做生意,放高利贷,就是不肯还钱的……

总而言之,追缴户部欠款追到最后,可谓是鸡飞狗跳,一塌糊涂。这边一群老臣跑到康熙帝面前痛哭流涕,那边一堂堂的皇子跑前门街卖家当,鞭打朝廷命官。

再加上自己的老臣魏东亭被逼死,太子胤礽又在一旁煽风点火,康熙帝自己还多次从内库掏钱补窟窿,他终于意识到,这个差事干不下去了。

可以说,这是康熙帝对推行新政的又一次比较浅显的尝试,但却触动了自己的执政根基,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

毕竟,康熙帝被那群老臣夸赞,总比跟他们交恶要爽的多,不信看看下图:

四、

那么,等到了雍正帝即位以后,他为什么却敢下决心,一定要推行新政呢?

这就回到咱们的题目了,剧中为了表明推行新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特地安排出场了三个苦命人,从他们的对话中就能感受到,大家苦旧政久矣。

第一个出场的是江夏镇的张老汉,也是张五哥的父亲,为了招待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把家里唯一的一只鸡都给杀了。

当时老四胤禛就跟他讨论江夏镇的事,说以前的镇子不是这样的,现如今怎么不让进啦?

张老汉就徐徐道来,说以前啊,是刘老爷子当庄主,当地人也非常热情,因为招待过南巡的康熙帝,还被赐匾一块,上书四个大字——礼仪德化。

后来刘老爷子在六十多岁的时候,终于生下一个儿子,也就是剧中的刘八女,他也是现任的庄主,从此以后,江夏镇就变了:

“虽说那个时候也有庄主管着,可镇上一千多户人家,大多都有自己的田土。”

可惜,后来的刘八女联合任伯安,任季安,出钱将众人的田土都买去了,改成了现在的城堡。为此老四胤禛还纳闷呢,这庄主这么有钱,难道不用交税吗?

“庄主的老太爷是士绅,他姐夫又是现任官,当然不用交税纳粮啦!”

当然,张老汉说话还算客气的,说是买,听起来是自愿的,可谁敢不卖呢?

别忘了,连“大皇子胤禔”都得从北京城赶过来,甘愿在刘八女手下当胡教头,连张五哥都敢揍呢。

五、

可以说,张老汉在江夏镇跟老四胤禛讲的这通话,对他的触动最大,影响颇深!

这也是剧中仅有的一次,堂堂的四皇子,竟然被一个江夏镇的士绅威逼,不仅被拒绝进镇休息,离开的时候还被迫下马步行。他还能强压怒火,老十三胤祥可不愿意了,出了江夏镇直接骂娘:

“我老十三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气!”

所以等到阿兰找上门,讲了自己哥哥张五哥的遭遇后,老十三胤祥怒不可赦,马上找老四胤禛商议。老四胤禛一想起当年的江夏镇下马之辱,同样是气不打一处来,表态一定得管:

“这事,要么不闹,要闹,就闹他个惊天动地!”

随后,俩人一大早就怼到养心殿,康熙帝面前了。经过他们添油加醋这么一说,老爷子也炸毛了,直接“御驾亲征”到了菜市口,救了张五哥。

包括后来年羹尧奉了老十三胤祥和老四胤禛的命令,前往江夏镇抓刘八女,并将整个镇子都屠光,跟这件事关系很大。

在老四胤禛看来,如果朝廷再不出台相关的政策予以制止,以刘老爷为代表的士绅一族,必然会日益强大。不仅霸占大量土地,欺压当地百姓,还会修建城堡,招兵买马,关键是还不用纳税。

毕竟江夏镇有多富裕,老四胤禛是见识过的,不然也不会从任伯安手里抠出两百万两银子。

这还仅仅是一个江夏镇,一个刘八女,那天下到底有多少个江夏镇,多少个刘八女,可就说不清了。

六、

虽说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回京后,基本就接触不到底层老百姓了,但剧中还是安排了第二个苦命人跟他们搭上了话。

这段剧情发生在太子胤礽复立之后,他放眼过去,连在自己毓庆宫都是老八胤禩的人。他一气之下就要撤掉几个老八胤禩的铁杆儿,却被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给拦着,到最后连自己的王掞师父都反对他这样做。

万般无奈之下,他采纳了底下人的意见,去联络江夏镇的任伯安,拿到那套《百官行述》,以便完成对百官的控制。

可是,任伯安却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得放了还在大狱中的刘八女,才肯交《百官行述》。于是老十三胤祥就上了太子胤礽的贼船,为了确保老十三胤祥能按照自己的指示办事,太子还让他去除掉郑春华,以便抓住其把柄,予以控制。

于是,老十三胤祥就到了辛者库浣衣局,见到了那里的管事文宝生。按理说,那里应该是由太监管理的,但人家文宝生还有老婆和孩子,并且是老十三胤祥的门人,所以,他应该不是太监。

结果,这个文宝生一见老十三胤祥,就开始诉起苦来:

“奴才的爹,早先呢,也在爷府上当差,托爷的福,原本也攒了点钱,在家乡置了两赏地。没想到一半让黄河给冲了,另一半养命的地寄名在当地陈老爷的名下,原想图他家是个官宦,可以少缴几颗皇粮……”

结果同样是这个陈老爷一去世,陈少爷当家后,就不认账了,把这块田地也给霸占了。

七、

要知道文宝生以及他爹,都是老十三胤祥府上走出来的,也是他的门人,社会地位已经相当不低了。

老十三胤祥后来为了救文宝生,原本跟太子胤礽撕破脸了,还得转回去求人家,甚至答应了太子相当不合理的要求。

太子胤礽都对手下人说了:

“怎么,你们把他给打了?放肆,十三爷的门人,你们也敢打?反了天了,自己掌嘴!”

看了没,强龙不压地头蛇,文宝生老家的陈少爷,都敢闷下原本不属于他的地,足可见当地官宦的势力有多大!

是啊,老十三胤祥去看文宝生的时候,刚好他家的土地被霸占,没法子,他老婆只得拖着几个孩子,扶着老爹进京了。

当然,也不排除文宝生故意在老十三胤祥面前诉苦,就是为了要点好处的嫌疑。但在他的诉苦中,也透露出当前朝廷的弊病,那就是,如果把田地寄放在官宦之家,是可以不纳税,或者少纳税的。

但是,这样干却存在风险,因为一旦官宦之家不认账,作为平头百姓,根本无力抗衡,就算打官司也打不赢,毕竟土地确实在人家老爷名下。

这一点,连一向以侠义著称的老十三胤祥,都没办法帮文宝生要回土地。也只能从自己手里拿出点宅子和银两,以及给他老爷子安排个刑部守门的工作,安慰一下文宝生。

八、

相对来说,文宝生的命运还是比较不错的,虽然因为协助老十三胤祥,暗中将郑春华送出去,而被揍了一顿,但也因此捞了不少好处。

而下面这位被士绅不当差,不纳粮的政策给害惨了,他就是来自山西的秦顺儿!

当时他刚进宫不久,负责打扫养心殿,结果某一天哼着小曲儿干活。却没想今天的雍正帝起了个大早,天还没亮呢就到了,一下子被逮了个正着,当场把秦顺儿吓了个半死。

好在当天的雍正帝心情不错,还询问起了秦顺儿的家庭状况,为什么进宫?

秦顺儿就如实回答了:

“奴才家里穷,原来还有两亩地,后来因为遭了灾,又交不起税,就把地卖给我们村马举人家了,我爹养不活我……”

看了没,这里的秦顺儿再次提到,因为遭灾,又交不起税,所以只能把土地卖给士绅马举人。而马举人买了秦顺儿家的地后,一下子就免了这两亩地的税,相应的,朝廷也就少了两亩地的税收。

当时雍正帝听了后,虽然也叹息秦顺儿的命运悲惨,但因为诺敏刚刚调到山西任巡抚,他还安慰秦顺儿呢:

“现在会好了,你们那儿去了一个好官,你知道吗?”

诺敏当官确实清廉,但并不清醒,是个昏头的官,表面文章做得确实不错,也嘱咐底下的官员不许往百姓头上摊派,但其实并无什么作用。因为后来田文镜到了后,诺敏曾私下跟底下的官员说,从百姓头上摊派的事暂缓,等田文镜走了再说。

九、

事实上跟秦顺儿同样遭遇的,还有一个他的老乡,也是后来雍正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她就是乔引娣!

同样的情况,也是去年遭了灾,官府呢又增派了官银,最后她们家实在交不起,就逃了出来,最终沦落到破庙里等死。

这里的加派官银,大概是以人头税的形式收取,因为乔引娣没有提到她们家还能通过变卖土地的方式抗一抗,而是直接就出来逃难了。但老十四胤禵却有疑问,明明前一年康熙帝下令免去山西的赋税,为什么还有加派一说?

乔引娣就说了:

“俺还听说,是山西藩库亏空了很多库银,当官的急了,就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类似的话,在田文镜路经山西的时候,有个过桥的老头儿也讲了:

“官府拖欠了国库的银子,这新皇上呢,可催得紧着呢……”

所以,为啥前期的乔引娣那么抵触雍正帝,被弄到他身边后,还以绝食的方式不肯就范,原因就在于此。

她自然不清楚政策上面的问题,只知道是新皇帝登基后,官府便开始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摊派官银了。

雍正帝也聪明,知道秦顺儿跟她都是山西逃难来的,特意安排秦顺儿去照顾乔引娣,要是乔引娣饿死了,那秦顺儿也活不成。如此一来,乔引娣就心软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穷苦人何必难为穷苦人呢。

十、

因此,通过以上这几位苦命人的叙述,愈加坚定了雍正帝要推行新政的信念,并在乔引娣的见证下,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推行新政运动。

但就像这几个底层人讲的那样,不管是刘老爷,还是陈老爷,亦或者马举人,这都是士绅。他们或抢,或买,或骗,坚定不移的从老百姓手中买土地,然后变成自己不用交税的“摇钱树”。

而失去田地的这些老百姓,全都沦为了士绅一族的佃户,赶上天气好,收成高,还能混口饭吃。一旦遭遇天灾人祸,他们这些人还是要交人头税的,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四处逃亡,甚至丢掉了生命。

雍正帝推行的新政中,像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当,一体纳粮,就是针对这个弊端来的。

再举个更贴切的例子,你买不起车,买不起房,一个月死工资六千块,还得交三十块钱的税呢。而有些人,隐藏自己的几十套房子,和巨额财富,工资给自己开年薪一块钱,动不动就开个阴阳合同,轻轻松松就能逃掉上亿的税,这公平吗?

这还不是人头税,要是以人头税为标准收税,那咱跟亿万富翁交的税一样多。按照去年2023年公布的数据,全国税收31.7万亿元,14亿人口,人均每年纳税2.26万元。如此一来,一个四口之家,一年就要交近10万块钱的税。

请问,有多少个四口之家的家庭,一年能挣10万块钱啊?是夫妻俩不吃不喝呢,还是两个孩子不用上学,直接去当童工?

所以,张老汉,文宝生,秦顺儿,这几个人的遭遇,都在时刻警示着雍正帝,推行新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马上就推!

当然,要推行新政,必然就触犯到了刘老爷,陈老爷和马举人。他们要想保住自己的权力,有些就直接给官员好处,有些就打着赐“墓志铭”的机会,暗中输送好处。

是啊,李绂的一篇墓志铭怎么就值两千两银子,或者一块上好的鸡血石了?

还不是因为,如此一来就跟李绂攀上关系了,那以后其他官员能把他怎样?

再说了,李绂拿了人家好处,又怎么可能不替这些士绅说好话呢?

这才是李绂一心要弹劾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田文镜的主要原因。同样也是雍正帝要严厉打击的那一批人,甚至连自己的三哥跪在面前,都丝毫不为所动。

4 阅读: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