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财政收入一般的城市不能建地铁,因为地铁就是个赔钱货。
确实有很多中小城市的地铁建成后,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运营。
比如福州地铁,上座率不够高,每天晚上6点之后都免费坐,周末和节假日全天免费坐。虽然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但也让地铁的运营陷入了恶性循环。
然而最近一份2023年全年地铁盈利调查报告显示,很多中大型城市的地铁都实现了盈利,一改地铁亏本的传统观念。
比如深圳地铁营收超过250亿元,净利润5.5亿元。
北京地铁营收218亿元,净利润24亿元。
成都地铁营收158亿元,净利润8.3亿元。
不要小看票价收入,对于大城市来说也是地铁运营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笔收入。
广州地铁票价收入全国第一,达73.6亿元。北京第二,68.3亿元。而佛山、常州、宁波、天津等城市人口虽然也多,但票价收入却不高。说明上座率比较低,很多人选择开车、骑车。
当然各地对于地铁的补贴也是比较多的,北京补贴最多,投入了253亿元。
北京地铁建设的是不是特别猛?这几年主要围绕远郊线路建设,特别是建设了一条到雄安的地铁,估计投入的比较多。
为什么大城市的地铁投入多,赚的也多呢?
因为大城市核心区、市区、郊区新城核心、郊区、远郊的房价有非常明显的分布。而工作地点又聚集在市中心,且对汽车有牌照限制,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地铁通勤,地铁的需求量就会特别大。
以上海为例,大家都知道上海市中心的房价是什么水平,基本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买不起,当然绝大多数30-40岁的老员工也买不起。
而且上海中环内的租金两室一厅基本在5000-8000元左右,大部分人也租不起。
所以上海五大郊区新城就有很多年轻人在这里住着,工作又主要集中在中环内。
而苏州、温州、宁波这类的二线城市,为什么地铁没人坐?
首先大家都买得起车也不限号,也租得起房。没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南京这么强烈的租金差。
其次,人口还是比较分散的,这些发达的工业地级市,大部分人不需要坐地铁,地铁也到不了单位。
而且二线城市的市中心白领总体来说是比较少的,无法和一线、新一线城市比。
所以苏州、宁波、温州等地的地铁呈现出一些城区线路也没太多人坐的情况。
那只有想办法才能弥补票价收入,就是建设TOD。
TOD是什么意思呢?以苏州为例,苏州市区的房价主要在3-8万左右,对于很多人来说压力很大,而郊区房价1-2万左右,所以吴中、相城、吴江吸引了不少人。
他们上班的地方主要还是在园区、新区,如果开车去很堵、停车费也是很大支出。
他们可以开车到地铁站,但地铁站没有那么多的停车位啊,所以就要建设一个停车场。人气聚集之后,把郊区的一些站点打造成一个小小的中心,这里就会成为一个依靠地铁站而发展起来的新城。
温州就这样打造了很多tod,比如浙南科技城。
这里依靠站点建设了印象汇、商业街,小区住宅。
这些就成了地铁公司或者市里的财政收入。
从而有钱来补贴地铁的运营和建设。
这也主要看城市,如果是小城市,根本没有从远郊到城区通勤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