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南宋)
余尝/谓①: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②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③。心/既到矣④,眼口/岂⑤不到乎⑥?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宋代儒学集大成者。
【注释】
①余尝谓:我曾经说过。谓,说。②漫浪:随意,漫不经心。③急:要紧,重要。④矣:相当于"了"。⑤岂:难道。⑥乎:吗,语气词。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看得就不仔细,心思和眼睛就不能专一,就算口中再大声地读书,也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睛和口还有不到的道理吗?
【赏析】
此处谈的是朱熹的治学方法,即"心到、眼到、口到"。这里提出"心、眼、口"在读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心到最急"强调了用心读书才是关键,如果想要得到高效的学习,就需要我们用心读,用心学。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我们才有可能成功。
【拓展】
朱熹与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为现存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为现存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始建于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正堂供奉着朱熹的半身塑像,壁上嵌着朱熹手书的"忠、孝、节、廉"四个大字。1167年,朱熹特意从福建来长沙与张拭论学,他们两人一见如故,谈论《中庸》之义,三昼夜不能止。朱熹在岳麓、城南两书院讲学两个多月,引得四方学者云集,有"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之盛况。他于1194年起任湖南安抚使,又一次来到长沙。他在任期间,书院规制一新,并进行了扩建,建立了补助贫寒学生的制度。当时朱熹已六十五岁,他仍然不辞劳累,亲自到书院讲学。朱熹在岳麓书院的活动,使湖南读书务学之风大为盛行,也大大促进了道学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