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其他电商还在互联网下半场互相挤兑的时候,蘑菇街已经在微信电商的新大陆跑马圈地了。每个姿势都有着示范效应。
自称“专注转型六七年”的陈琪和蘑菇街,几个月来再一次走在了转型的路上。
只不过,这回不再是穷则思变,而是站在了微信小程序的风口上,确切地说,是站在了“微信电商”的风口之上,成为了第一波小程序红利收割者。
7月4日,蘑菇街女装精选小程序上线,仅仅过了4个月,已经获得了7000万安装用户,并转化了2000万新购买用户。
自和美丽说合并之后,蘑菇街一直位于有着超高导流价值的微信钱包菜单第三方服务的“九宫格”里面,而现在蘑菇街则有了一个更大的新流量来源。
还不止如此,这个新流量源的转化率要大大高于原有流量渠道:截至11月11日晚22点,蘑菇街女装精选小程序打开中,有44%的成交用户来自于微信好友分享,小程序内新客成交占比达到蘑菇街APP的4.2倍;小程序内用户购买成功率比APP高16.1个百分点;小程序用户购买手速达到APP的2.28倍。
于是,在其他电商陷入流量增长停滞转而抢夺线下的时候,蘑菇街表示,已经闯入了一个容量接近10亿规模的流量新大陆。
想起来就刺激。
那么,蘑菇街打算用什么姿势去拓荒呢?
壹| 再次转型:从社会化孤岛到社交蓝海带领蘑菇街把战略调整变成常态,陈琪用“专注转型六七年”来调侃自己。
事实确实如此。从2010年创办蘑菇街前身卷豆网开始,“转型”就成为了蘑菇街的家常便饭,这个家常发生的频率不低于两年1次。
在站上小程序风口之前的上一次转型,是2015年初的社会化电商升级。当时有媒体评价蘑菇街是“打开蘑菇街,第一屏像新浪微博,第二屏像淘宝,第三屏像微信,第四屏甚至像instagram。”而陈琪对此的解释是“想把Social Shopping的这些事情全部整合到一个自己的平台上面来。”
事实上,陈琪确实非常擅于电商的社会化运作。
2011年年初,卷豆网刚刚转型为女性服饰导购平台——蘑菇街的时候,陈琪就率先尝试了微博的流量红利:2011年5月,业内知名投资人王功权私奔的新闻受到高度关注,蘑菇街趁势做了一个以私奔为主题的小游戏,借助官方微博等多个途径的传播,迅速吸引眼球,其注册用户也以每天超过1万人的速度连续多天增长。
蘑菇街也成为了那一年中国市场少有的,连续完成A轮与B轮融资的公司。
但这种社会化营销的道路,随着流量越来越贵而显得愈发难走,在阿里入股微博之后,这种趋势就更为明显。
而且,微博导流这种方式,不管是短链接,还是网红代言,本质上都是把流量从一个岛导入另一个岛,购物用户之间的关系链并没有实质性建立起来,远远谈不上“社交”。
2016年1月与美丽说合并,让蘑菇街做好了在“互联网下半场”开幕时的准备动作。但“九宫格”并未让合并之后的“新美丽联合集团”找到流量新蓝海。
实际上,彼时的九宫格,无法将微信强大的社交关系链变成电商的“生产资料”。
电商是交易流程最长的一种互联网商业模式——链接通道、看货浏览、互动体验、支付手段以及收货流程——失控的微商和小程序1.0阶段的孤岛,都无法使微信购物体验优于浏览器购物,也不是微信想要的。
在天然去中心化场景割裂的流量蓝海之上,呼唤整合服务能力的小程序。
这就是为何加入了模糊搜索、朋友圈分享、支付功能调用、个人资料调用等功能的小程序2.0在今年夏天开始崛起的原因。
以蘑菇街为例,我们来看看小程序给购物环节带来了哪些整合:
链接通道:小程序目前在微信中入口有很多,包括微信群、朋友圈、搜一搜、看一看、公众号等等,有50个左右的打开方式;
互动体验:除了直播界面的文字互动之外,小程序提供客服功能,相当于淘宝旺旺。
看货浏览及其他:作为最早引入直播功能的电商平台,坐拥数万名“电商红人”的蘑菇街直播系统,已经完整平移到与“蘑菇街女装精选小程序”共享数据的“超级购物台”小程序之中,微信用户可在朋友圈、微信群与单独对话中分享直播页面,最关键的是,货架与支付功能完全镶嵌在了直播页面,用户无需跳转页面即可实现一站式购买!
(小程序的支付比淘宝支付还省去一个确认信息的环节)
除了以上,还有小程序分享拼团、社交立减金、直播分享等功能都能够很好地利用微信独一无二的社交资源,通过用户去撬动微信体系内的资源,包括群、朋友圈、一对一传播等。
以蘑菇街为代表的交易流程复杂的电商,是检测小程序对社交挖掘深度的最佳实验。而今年的双11正好是小程序公测一周年。
至此,可以说,从场景割裂不断向功能整合方向进化的小程序,已经超越了浏览器购物体验,已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一开始人们对“微信电商”的设想。
至此,这种基础设施的到位,才可以说小程序风口真正出现,以蘑菇街为代表的电商,才开始有机会在“流量新大陆”之上,创造出巨大商业价值。
贰| 生态协作:从聚“增量”到活“存量”实际上,从2016年与美丽说合并开始,蘑菇街就在逐步减少对贴片广告、微博营销、明星代言拉活跃的依赖,走上开源节流的新时代。
在“互联网下半场”里面,流量昂贵且紧缺是行业基本面,蘑菇街固然站上了微信小程序的风口,但面对小程序“即用即走”的定位,如何在获取大量新客的同时,增加用户粘性、挖掘存量生意,是蘑菇街应该要摆在当下战略上思考的问题。
目前来看,蘑菇街从两个维度既做“增量”,又活“存量”。
第一, 直播导购的品牌化、精细化、社交化,一年时间实现“增长2818%”的飞跃。
从2016年3月,蘑菇街直播功能上线。
作为第一家引入直播导购模式的电商,蘑菇街其实也是直播行业风口之上的一个探路者。而在直播行业风口已过,内容过剩和秀场模式不断萎缩的背景之下,蘑菇街其实又是直播行业向垂直化进化的一个红利收割者。
优秀的直播导购,不但可以大大增加用户粘性进而提高复购率,而且个别具备网红性质的导购还可以为蘑菇街带来新的用户增量。
在近两年的经验积累当中,蘑菇街已经摸索出一整套区别于秀场直播的导购直播方法论,这套方法论从带货与不带货主播的区别培训,到主播脸型和气质与货品的匹配指数,再到内部竞赛体制,精细到无以复加。
携带一定粉丝经济效应的直播导购群体,很大程度上弥补小程序使用低频,以及“用完即走”的天然不足。
这套精细方法论,3个多月间与小程序深度结合,在今年刚刚过去的双11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蘑菇街在今年双十一期间发起了“千播大战”,平台上一千多名主播持续72小时为用户直播。同时借助微信小程序的流量入口,开辟了双十一的“第二战场”。
(双11直播间销售额是平日的28.57倍,较去年双11增长2818%)
第二,为商家提供各种“生产资料”,做赋能者。
当下很流行的一个词——赋能者,这种角色在蘑菇街身上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借助小程序“基础设施”的快速迭代,社交红利开始爆发,蘑菇街平台之上各品牌商私域流量增量不足的瓶颈,随着公域流量的涌入得到了解决,蘑菇街下面要解决的,是私域流量如何沉淀的问题,而这也是微信平台爱莫能助的,只能由电商平台自己搭建设施。
如何帮助商家利用微信的社交做用户留存?
蘑菇街在小程序的环境里开发了一系列的营销工具,并向商家开放这些工具。一个例子是蘑菇街针对今年双11开发的社交立减金2.0版。
用户可以将“立减金”分享给自己的好友和微信群,自己同时完成领取,而好友在领取一份“立减金”后,可以通过快速入口完成新的交易。
这次蘑菇街小程序在双十一期间,有 44% 的成交用户都是来自于微信好友的小程序卡片分享。这使得蘑菇街充分发挥了老用户的种子功能,实现了基于微信好友关系的用户沉淀,而这些工具也将帮助商家做用户留存。
用陈琪的话说,蘑菇街在小程序这片新大陆上要实现的效果是
“还客户与主权给商家”——在小程序出现之前,所有的电商都要卡住自身分配流量的能力。但在小程序里,蘑菇街把‘去中心化’当成一个必选动作:蘑菇街将会保持给品牌商赋能的‘生产工具’的高速迭代和开发,最终帮助商家自己经营用户社群,实现把小程序的客户变成自己的微信好友,进而提高复购效率。”
小程序的定位是“即用即走”。这一属性和产品的用户粘性其实是相左的,对于电商来说更是这样。
而在站上风口之后,思考“大量拉新之后如何留住用户”这一命题上,蘑菇街的探索具有示范意义。
上面介绍的小程序工具开发只是蘑菇街“赋能”的一个侧面,这种“赋能”另一个侧面则是基于大数据的C2B2C模式探索。
9月初,蘑菇街在中国服装生产商大本营——广州召开了时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主题的发布会。
这场发布会宣布:目前大数据、图像识别、语义识别等技术已经与时尚潮流结合,深入了蘑菇街的各个环节。
从对具体业务来说,蘑菇街平台上,这套系统可以向上延伸到产业链方面,成为帮助商家解决供应链效率的服务方案。在传统时尚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对流行趋势预判进行设计,并且拿出尽可能高效的生产、选款和库存周转的方案。
实际上,这就是“新零售”概念中所提到的把整个供应链环节进行首尾链接的C2B2C模式——即通过大数据这种“生产资料”,对流行趋势进行预判,并且可以向上延伸到产业链方面,帮助商家解决供应链效率的服务方案。这是蘑菇街升级成为“赋能者”的又一个体现,是帮助品牌商提高复购率,激活存量生意的又一个战略升级。
最新的腾讯财报显示,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 9.8 亿,而淘宝的月活跃用户数为 4 亿。蘑菇街的新大陆,理论上还有着亿级别的用户增量。
带着蘑菇街频繁转型,也善于转型的陈琪,这回则在自己的创业商业中第一次开启了跑马圈地模式。
如何挖掘十亿规模的社交红利,以及如何去赋能商家,正是这块流量新大陆之上拓荒与繁荣的游戏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