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解《道德经》二

桃花流水文化 2024-12-26 09:17:07

【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这是一种恶。人人都知道好之所以好,这不是好事而是坏事。所以有和无总是相伴而生,难和易相辅相成,长与短总是相较而存在,高与下总相依赖,单音与和声相互应和,前与后总是相互紧随。因此圣人总是用不违背规律方法处事,用不宣扬的方式施行教化,万物繁茂生长而不辞让。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有作为也不恃骄,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只有这种不居功,功才无所谓夫去。

【注释】

①斯:这,这个的意思。②恶:丑恶,与美相对。已,语气词。③相:互相。④相形:在相互比较中显现出来。⑤音声:古人将合奏出的乐音称为“音”,单一发出的音响称为“声”。⑥圣人:道家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其人格形态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圣人讲人伦,道家的圣人则任自然,主张“居静”、“不争”,张扬人的内在生命。⑦无为:顺应自然,不横加干涉、管束,顺势而为。⑧作:创造,兴起。⑨弗居:不自我夸耀有功,居功自傲。居,占有,居有。

【解析】

此承接上一章,“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告诉我们从这种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的规律,认识宇宙的法则,这是认识世界的不二法门。此章便在讲各种事物的对立统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人都知道美的事物的美好,这本身就是恶;人人都知道好的东西好,这已经是不好的结果。这二句似乎不易理解,我们举例说明:人人都知道了权力的好处,势必都来争权夺利。人人都知道了钱的好处,势必有人崇拜金钱,走向人性的反面。这儿的美和善,不是美学及文化意义上的美和善,而是指社会学道德意义上的美和善,凡指于人有好处的事物。物极必反,事物会走向反面。

如下几句,几乎不用翻译也畅晓亦懂。“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举例说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总是同时出现,它们隐藏在一个矛盾统一体中。而这又是看不见的。

如此面对世界,我们应该怎办呢?“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看圣人怎么处事:处无为之事,指做事不违背规律,不逆势,而是顺势而为。行不言之教,不用大费口舌而能施行教化人民。万物作焉,指万物依其自身规律发展变化。不辞,不推辞自己的责任或功劳,但也不居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有,指不据为己有。为,指有作为。不恃,不仰仗,不恃功而骄。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有作为也不恃傲,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只有这种不居功,功才无所谓夫去。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