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王”王肃满:汶川地震中为救人叫总理让路,如今退休回归社会

Talk科普 2024-09-23 16:01:41

前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大地撕裂,山河破碎。

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特大地震,将这个原本宁静的山城,瞬间化作人间炼狱,哭喊声、哀嚎声、废墟的轰鸣声,交织成一首悲壮的挽歌。

这场灾难,不仅将无数的生命定格在那个瞬间,更将它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成为挥之不去的伤痛,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地震的发生

刺眼的灯光,消毒水的气味,宋馨懿努力睁开沉重的眼皮,模糊的景象逐渐清晰,白色的墙壁,陌生的面孔,她想说话,却发不出声音。

恍惚间,她好像看到了爸爸妈妈,他们笑着,向她伸出手,可下一秒,画面又变成了坍塌的房屋,漫天的灰尘。

“醒了,孩子醒了!”一个温柔的声音传来,宋馨懿费力地转头,看到一个穿着白大褂的阿姨,她眼角的泪痕还没干,正用一种难以言喻的眼神看着她。

宋馨懿想问问爸爸妈妈在哪里,可喉咙干涩,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她只记得,地震来临的那一刻,爸爸妈妈紧紧把她护在身下,用他们的身体,为她撑起了一片小小的天空。

时间回到5月12日,那是宋馨懿三岁生日后的第二十天,像往常一样,他们一家,正走在去幼儿园的路上,五月的北川羌族自治县,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突然,大地开始剧烈地摇晃,房屋倒塌,尖叫声、哭喊声、求救声混杂在一起,宋馨懿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爸爸妈妈紧紧地抱在怀里。

“别怕,馨懿,爸爸妈妈在。”这是爸爸妈妈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

被困在废墟下,宋馨懿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只知道,自己被爸爸妈妈紧紧地护在身下,他们的身体像两座大山,为她挡住了所有的危险。

她能感觉到爸爸妈妈的身体在颤抖,也能听到他们越来越微弱的呼吸声,但她却无能为力,与此同时,远在几百公里外的王肃满,正带领着他的战友们,火速赶往灾区。

紧急的救援

王肃满负责的地方,正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虽然离汶川还有距离,但北川却是整个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震后的北川,拥有全世界地震遗址保存面积最大、原貌保存最完整、地震破坏最严重、次生灾害最全面、破坏类型最典型的特征。

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军龄的老兵,王肃满经历过无数次演习和抢险救灾,但这一次,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看着电视上不断播报的灾情,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赶到灾区,尽全力救人。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急行军,王肃满和战友们终于抵达了灾区,眼前的景象,比他们想象中还要惨烈,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空气中弥漫着悲伤和绝望的气息。

来不及多想,王肃满和战友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他们用铁锹挖,用手刨,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时间就是生命,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尽最大努力,从死神手里抢回更多生命。

在搜救过程中,王肃满听到了一个微弱的呼救声,经过仔细辨认,他发现废墟下压着一个小女孩,而此时,这个女孩已经奄奄一息。

女孩被困的位置非常危险,周围都是摇摇欲坠的混凝土块,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二次坍塌,王肃满和战友们只能选择以最快且保障安全的方法清理障碍物。

为了不让女孩睡着,战士们温柔的和女孩说话,也知道了小女孩的名字,她正是宋馨懿,经过战士们的努力,宋馨懿终于被救了出来。

当看到女孩父母为了保护她而做出的牺牲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深深地震撼了,父母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搭建了一座生命的桥梁。

王肃满抱着虚弱的宋馨懿,一路狂奔,希望能尽快把她送到医院,在经过一个路口时,前方的路被人群堵住了,为了争取时间,王肃满不顾一切地冲着人群大喊:“让开!让开!”

定格的照片

人群自动分开了一条通道,而此时,一名记者却定格了这样一张照片,从照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位熟悉的面孔,他正是温家宝。

原来,汶川地震后,温总理也来到现场进行考察救灾,而恰好看到这一幕,他主动给救援队伍让路,为生命让路。

宋馨懿被送到医院后,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伤势严重,她的右腿不得不截肢,王肃满看着小女孩,心里五味杂陈,他救了她的命,却没能保住她的腿,令他感到无比自责。

救下的“女儿”

从那以后,王肃满就把宋馨懿当成了自己的女儿一样疼爱,他定期去成都看望宋馨懿,给她带去生活用品和学习书籍,还经常打电话鼓励她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

在王肃满的悉心照顾和精神鼓励下,宋馨懿逐渐走出了地震的阴影,成长为一个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女孩。

她学习成绩优异,还学会了弹钢琴,用音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王叔叔就像我的亲人一样,他教会我坚强,教会我勇敢,教会我用爱去温暖这个世界。”宋馨懿说。

事后,有人问温总理对当时的看法,总理称赞王肃满为“最牛士兵”,王肃满的名字也火爆全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救灾结束后,他回到了部队,继续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光荣的退休

事实上,王肃满早在1991年就进入了部队,刚进入部队的时候,17岁的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炊事员,每天与锅碗瓢盆打交道,但他心中始终怀揣着成为一名优秀军人的梦想。

他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于是他暗下决心,努力学习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军事训练,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王肃满如愿以偿地调到了坦克修理岗位。

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一份热爱,从那时起,王肃满就开始了与坦克“较劲”的日子。

他学习各种修理技术,每天抱着厚厚的书籍啃到深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机械原理和零件构造,为了弄清一个技术难题,他常常通宵达旦地研究,直到找到解决方案才肯罢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肃满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40岁那年,面对新型主战坦克技术的出现,他没有选择安于现状,而是主动申请回到军校进修。

回到军校的王肃满,像年轻人一样充满着学习的热情,他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员请教,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探讨技术难题。

为了练就快速排除故障的本领,他对着坦克模型反复拆装,每一个零件他都了如指掌,凭借着这股钻研精神,王肃满迅速掌握了新式坦克的各项技术性能。

在一次坦克射击比赛中,一辆正在做最后准备的坦克突然出现故障,如果修理不好,那么这辆坦克将宣布取消资格,现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参赛队员急得满头大汗。

关键时刻,王肃满挺身而出,只见他一头钻进坦炮塔,凭借着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仅用三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报告!故障已排除,可以继续比赛!”王肃满的声音从炮塔里传出来,语气坚定而自信,从此,“坦克之王”的称号在军营里传开了。

其实,无论是“坦克之王”还是“最牛士兵”,王肃满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军人的责任与担当,如今,王肃满已经在2021年光荣退休,但他依然心系部队。

他说:“部队培养了我,我要把我的经验和技术传承下去,为国防事业贡献最后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0 阅读: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