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隆安县消失的老牌企业,保弯水泥厂的前生今世

黄北平 2024-12-25 14:41:41

隆安县第一家县办企业是陶瓷厂,后有大龙潭酒厂,这些都是手工作坊升级成规模,毫无科技含量又被称为现代化的工厂。上世纪60年代中期借着三线建设的东风,隆安县总算有氮肥厂和糖厂,不过氮肥厂和糖厂是南宁专区工厂,跟隆安县毫无瓜葛,直到1970年保弯水泥厂的建设,隆安县才步入工业时代,同时也是隆安县工业建设步伐的开始。

保弯水泥厂始建于1970年的10月份,是隆安县的县办企业,初期预计年产万吨水泥。保弯水泥厂预计年产只有万吨,上级领导脑袋还是相当清醒,以当时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年产万吨已经是保弯水泥厂的极限。以当时水泥需求,年产万吨符合当时的市场需求,尽管是计划经济时代,但领导不愿看到产能过剩,堆积如山的库存品。

改革开放后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年产万吨的保弯水泥厂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增产增量,至90年代保弯水泥厂年产量突破30万吨。年产30万吨,以保弯水泥厂的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已经是极限。30万吨的年产量是保弯水泥厂的顶峰期,同时也是走向没落的开始。工厂和人类原来都有共同点,那就是高潮过后就是衰弱,体能非常的疲惫。

保弯水泥厂走向没落的原因有诸多方面,最主要则是市场竞争激烈。保弯水泥厂在城镇快速建设时期吃到甜头,便有后来育英水泥厂和隆安县水泥厂,隆安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拥有3家水泥厂明显是产能过剩,同时也不能看出竞争非常激烈。育英、县、保弯都是县办企业,为了生存由不得不进行残酷的竞争,最后在激烈的竞争中三者皆商。

本世纪初保弯水泥厂进行改制成为四合工贸旗下的子公司,县办企业变成民企。改制的不仅是保弯水泥厂,连同县水泥厂和育英水泥厂同时改制,听说三家县办水泥厂都打包给四合工贸。改制后水泥厂的职工待遇也同时改变,财政工资转为企业工资,企业工资跟企业效益挂钩,也就是说职工工资多少都跟企业效益有关,职工只能拼命干活。

地方国企改制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同时又避免职工失业,水泥厂的改制相比于砖厂改制明显要好得多,至少没有出现下岗工人。姑丈就在保弯水泥厂上班,曾有两年时间闲赋在家,不是下岗而是有生活补助的待业,不过两年后返岗。没过几年保弯水泥厂就停产,具体哪一年停产没打听,也不敢打听,担心戳到人家的痛处。

停产并非破产而是资源整合,具体是哪一年不知道,姑丈就去南圩的县水泥厂上班。县水泥厂跟保弯水泥厂同时打包给四合工贸,就知道保弯水泥厂停产后并到县水泥厂,至于育英水泥厂是不是跟保弯水泥厂一样同年停产整合到县水泥厂就不知道了。保弯水泥厂停产后资产交由地方打理,后来是不是发包给其他企业就不知道了。

自己是那桐人,听说保弯水泥厂,直到保弯水泥厂停产都没去过,就听说在路口就看见厂房。顺着公路一直走就看见类似于老国企的大门,大门紧闭就在门外拍几张照,连厂房都没见着。或许对地方国企的怀念,同时对工厂分散,远离民居的布局的留念而胡乱写的一篇文稿,质量不高但希望能够唤起对备战时期工业布局的记忆。

保弯水泥厂位于保湾村,它的存在亦让保湾村让外人所熟知。本世纪初修房子,让人家帮忙拉水泥,司机师傅问是要育英水泥还是保弯水泥,姑丈是保弯水泥厂的,毫不犹豫的选择保弯水泥。姑丈只不过是工人,更不因为姑丈是工人去拉水泥就便宜些,要的或许就是对老国企的信任。保弯水泥厂建在保湾村,除了开发地方资源,更有就是带动当地的农村经济,厂门口到国道边还形成一条街道,街道上还开设商店、饭馆,保弯水泥厂停产后街道变得冷清,商店、餐馆几乎停业,保弯水泥厂的停产对于保湾村来说是一大重击。

保弯小学的停办或许跟保弯水泥厂没有多大的干系,但也不难看出现在农村人口流失多么的严重。城镇扩张吸引的不仅是农村人,更是农村的财富,农村挣钱到城里消费,也许是当下趋势,往后还能不能支撑下去只能看上天造化了。保湾小学原本有300多学生,可惜往后再也听不到孩子们牙牙学语的读书声,就得就是一所废弃的校园,真是悲哀。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