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他们就恶心”
2017年,《等着我》寻人节目上,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嘉宾。
他们是一对高龄夫妻,丈夫84岁,是位受人尊敬的老教授,他老伴也是一位老教师,年龄79岁。
上寻人节目自然是来找人的,而他们要找的,是已经23年没见面的儿子。
据老人讲述,儿子并未失踪也一直知道二人的存在,可就是不愿意回来见他们。
这让他们深感痛心也无奈至极,于是,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节目组,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和他见一面。
众人听了两位老人的请求后,都极为感动也对二老很是同情,节目组也赶紧拨通了儿子黄小海的电话。
不料,对方听到父母想见他后,冷漠的说自己不会见他们,而且,见到他们就会感到恶心。
这样的话,让黄小海被冠上了不孝的名号。
那么,黄小海为何要“不孝呢”,他又为何对父母怨言那么大呢?
失踪23年的学霸儿子黄林森和刘雅琴,这对曾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老夫妻,2017年携手出现在了央视的寻亲栏目《等着我》上。
他们上节目的唯一心愿,就是找回整整23年未见的儿子黄小海。
然而,面对父母深切的思念与期盼,儿子的回答却是:“他们让我感到恶心”。
这个回答震惊了现场所有人,同时,也以残酷的方式为大家揭开了他们那个家庭的悲剧。
这一切,还得从1994年说起,那年,黄小海刚刚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黄小海一直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学霸”,这意味着他会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然而,黄小海却在毕业后,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他悄悄离开了父母生活的城市,去往了北京。
离开时,黄小海没有告别,也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就连车票也是他提前购买的。
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与父母见最后一面。
黄小海的突然消失,让黄林森夫妇陷入了巨大的震惊与痛苦中。
他们不明白,一直以来用心努力培养的儿子,为什么要狠心逃离他们。
于是,他们一直等着,等儿子能主动回来找他们,可这一等就是23年。
后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二老只能上节目寻求帮助。
节目中,当黄林森夫妇诉说他们多年来的悔意与思念时,声音一直在颤抖,眼中也满是泪水。
那一刻,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授,而是两位失去儿子的老人,这样的他们,也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同情。
尤其是听到儿子的冷漠回答后,众人更加心疼他们了。
然而,这份同情似乎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儿子的讲述还有真相的揭开,有人甚至还同情起了黄小海。
父母的高压教育黄小海的童年,在外人看来似乎无比光鲜。
他的父亲黄林森是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母亲刘雅琴同样在学术界颇有名望。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他本该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无尽的父母关爱,然而,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
这个看似完美的家庭背后,隐藏着一种极为扭曲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最终导致了亲情的完全失控。
黄林森小时候接受的教育相当严格,而严格的教育也确实让他成为了一名瞩目的教授,于是,他将棍棒教育延续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就这样,黄小海的整个童年乃至青年时期,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他记忆中的家,不是温暖温馨的,而是一个充满规矩和惩罚的牢笼。
尽管他犯下的错误很小,但迎接他的总是父亲严厉的训斥,甚至是身体上的惩罚。
对于黄林森来说,这些手段是为了培养黄小海的自律,但对黄小海而言,却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另外,为了让儿子“走上正途”,黄林森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黄小海的生活,并且通过他在学校的人脉关系,掌握着黄小海的一切动向。
包括儿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乃至儿子与同学的交往。
这种无孔不入的监视和控制,让黄小海感到无比窒息,也毫无隐私可言。
在家中,他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父亲总是以“为你好”的名义,强加自己的意愿。在学校,他无法自由地与同学相处,因为每一个举动都会被父亲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为此,黄小海也无数次反抗过,但每次的反抗都被无情镇压。
至于母亲刘雅琴,她也没有站在儿子这一边,相反,她选择了支持丈夫的教育方式。
在她看来,黄林森的严格管教是必要的,是为了儿子将来的成功。
正是这种无视又相同的态度,也彻底杜绝了他们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从南大到北京的挣扎后来,黄小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原本,他以为自己都上大学了,父母的管束多少会松懈一些。
但事实上,他们不仅没有一丝改变,反而变本加厉了。
黄小海的大学生活,从一开始就笼罩在父亲黄林森的控制之下。
黄林森不仅是学校的资深教授,更是黄小海的“无形监视者”。
作为一名深受尊敬的学者,黄林森在大学校园内拥有着更加广泛的人脉,于是,他利用这些关系,继续时时刻刻掌握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在课堂上,黄小海的表现如何、考试成绩怎样、甚至与哪些同学交往,都和从前一样,事无巨细的被父亲知晓着。
在每个周末回家吃饭时,黄林森总会毫无预兆地提起学校中的琐事,仿佛在提醒黄小海,无论他走到哪里,父亲的目光都会紧紧跟随。
这种无处不在的控制让黄小海心生恐惧,他感到自己的人生似乎被牢牢锁住,无法挣脱。
更让黄小海痛苦的是,他无法在学业和生活中找到任何放松的机会。
作为物理系的学生,他的学习压力本就不小,然而回到家中,他还要面对父亲的严格要求。
父亲不仅干涉他的学习,甚至连他的人际关系和生活习惯都要插手。
在黄林森看来,作为父亲,他有责任确保儿子的一切都在“正轨”上,因此,任何他不满意的行为或决定都会被迅速制止或纠正。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黄小海的内心逐渐被压抑和愤怒所填满,他的生活也早已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被父亲的意志所主宰。
于是,他渴望挣脱这种无形的枷锁,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然而,父亲的权威在家中根深蒂固,黄小海的每一次反抗,都如石沉大海,毫无作用。
黄林森根本不听儿子的意见,他始终坚信自己作为父亲的决定是正确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指导,黄小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因此,无论黄小海如何表达自己的不满,父亲都无动于衷,甚至会更加严厉地管控他。
这让黄小海感到深深的无力和绝望,他逐渐意识到,唯一的出路就是彻底摆脱父亲的控制。
大四那年,黄小海面临毕业和工作分配。
按理说,这本该是他人生的新起点,但对于黄小海来说,这却是一场决定他命运的关键时刻。
学校原本计划将黄小海分配到南京的一家研究所,这样他可以继续在父亲的眼皮底下工作和生活。
然而,黄小海不愿再继续过这种被控制的生活,他决心彻底逃离这个家庭。
为了避免被父亲干涉,黄小海在毕业前偷偷向辅导员提交了申请,要求被分配到离家最远的城市。
尽管父亲已经在背后打好招呼,希望儿子能留在南京,但黄小海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尊重,他被分配到北京的一家物理研究机构工作。
然而,黄小海深知父亲绝不会轻易让他离开,因此,为了确保自己的计划顺利进行。
黄小海在毕业典礼结束后,立即提前购买了前往北京的火车票,并在所有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独自踏上了逃离南京的旅程。
他没有向父母告别,也没有告诉任何人他的去向,只留下了一封简短的信,与家庭断绝了关系。
到了北京后,黄小海的生活并不容易,但对他来说,真正的自由比一切都重要,远离了父亲的监控和干涉,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黄小海的离开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震动,黄林森夫妇意识到儿子已经离开南京后,立即开始寻找他的下落。
然而,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黄小海都刻意与他们保持距离,不愿再回到那个曾让他无比痛苦的家。
这样的寻找和分离持续了23年,也直到黄林森夫妇上了节目。
父母的反思随着黄小海无情背后的原因揭开,众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而黄林森夫妇也在这场与儿子的对峙中,被迫正视起,他们多年来对待黄小海的种种方式。
在此之前,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对儿子的严厉管教和高压教育是出于一片苦心,是为了黄小海的未来打好基础。
然而,当面对儿子的冷酷无情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爱”和“关心”,或许正是这段关系走向破裂的真正原因。
节目中,黄林森第一次公开表达了他对过去教育方式的悔意。
回忆起那些年对儿子的严苛,他的声音颤抖不已,眼中也饱含泪水。
黄林森坦言,作为一名教授,他在学术上取得了成功,但在家庭教育上,却犯下了难以挽回的错误。
可对于黄小海来说,父母的反思和悔恨来得太晚了。
黄小海在那些孤独的岁月里,反复的思考过自己的人生,最终他得出一个结论。
与其被父母控制,不如选择独立,即使这种独立意味着永远的孤单。
而且,在他心中,父母所象征的并不是温暖和支持,而是无尽的束缚和痛苦。
因此,黄小海的决绝不仅仅是出于对过去的怨恨,更是对未来的自我保护。
尽管年过四十,他依然孤身一人,未婚未育,也没有稳定的工作或住所,但这种生活对他来说却是一种解脱。
他宁愿过着这样看似困顿的生活,也不愿再回到那个充满控制与压迫的家。
他也认为,父母的“悔悟”,不过是试图再次将他拉回那个让他感到窒息的圈子,而他
不愿意冒这个险。
对此,黄林森夫妇并不甘心,他们不愿意相信儿子真的会如此决绝。
在随后的节目采访中,刘雅琴几次试图拨通儿子的电话,甚至尝试通过短信与他联系,但每次都石沉大海,毫无回应。
为了联系上儿子,刘雅琴不得不在年近八旬的高龄,重新学习如何使用拼音打字发短信。
然而,这些努力换来的依旧是儿子的沉默和冷漠。
最终,黄林森夫妇的悔恨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节目中向儿子表达自己的歉意和悔悟,
尽管他们知道,黄小海可能永远都不会接受。
结语黄小海的拒绝与父母的悔悟,构成了这段家庭悲剧的最后一幕。
这段充满控制与反抗的亲子关系,最终在岁月的冲刷下变得面目全非,曾经的血浓于水也被愤怒与绝望所替代。
而黄林森夫妇晚年的孤独,是对他们过往教育方式的一种残酷反噬。
至于黄小海的孤独,则是他对自由的追求,尽管这种自由是以家庭的破碎为代价。
但无论怎么样,这场痛苦的博弈中没有赢家,他们的这段亲情,也最终还是被时间和伤痛彻底摧毁。
信息来源:央视网 2017年7月19日 关于《[等着我]两位退休的高龄教授 寻找离家23年的儿子》的节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