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生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是人们讨论的话题。是以,围绕生死这个议题衍生出不同的流派,其中以佛家、道家影响最为深远。佛家讲求万事随缘,因果轮回,看淡生死,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而道家不同,道家追求永生,只要潜心修炼,再辅以仙丹妙药,长寿不是问题。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公元前353年(永和九年),有一个50岁的老头儿,于暮春之初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那一天,天气晴朗,春风和煦,天空高远,目之所及:竹木葱茏,百花争艳,水清山幽;耳中所听:水声汩汩,鸟鸣啾啾,风声徐徐。
一大群老的少的才俊们,在此冶游集会,剖竹为引,溪水作媒,上面漂着酒杯。众人围坐一圈,开怀畅饮,喝一杯酒,吟一首诗,表情达意,好不畅快!
他们怎么做到情感一致的?老头儿听着不对呀,怎么这些老的少的,内向的外向的,不同圈子的人面对同一种事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一样的呢?
难道看待事物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难道喜好不同的人面对美景美酒也同样赞叹吗?
老头儿年纪已经五十岁了,却在众人都很高兴的时候感叹起来。他想,你们这些人啊,喜欢的是这一刻,却不知道,人生过一刻就少一刻,等过段时间这些景致衰败的时候,又该集体感叹了吧。
是啊,以前所喜欢的东西瞬息之间就已经是过去式了,等到看腻了,感情又被另一种物事吸引住,不能不令人感慨。
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尚且能引发人的感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还是到生命枯竭。古人说的“死生亦大”即生死都是人生大事,怎么不会令所有人想起来就悲痛呢?
所以啊欣欣向荣的春天令人心生喜悦,就像是孩子出生之时带来的喜悦。秋末草木渐渐凋零,令人在秋天之时顿感悲凉,犹如人之迟暮,感慨万千。
这个时候,心中难受之极,因为人年岁将终,大家想得都是一样的。
回想人这一生,有多少壮志难酬?有多少报负成空?有多少人生不如意?
呵,你看看一看那些古人们留下的诗文里面的感慨,哪个不是感慨迟暮?叹生命将终?无一例外。所以佛家说的,生就是死简直就是胡说,道家说的生命命永恒同样是信口开河。
他说,我把现在人的语录记下来,我把感慨写在这,也许以后的人看我写的东西,也跟我看前人的感受是一样的,肯定也会边看边感叹。
这个从一场集会中感悟出生死真谛,抨击佛道虚妄的人就是著名的王羲之。
生命的真谛此时五十岁的王羲之正是孔子所说“知天命”的年龄,东晋时期,佛、道学说盛行。思想分为两派,一派主佛,一派主道。
主“佛”的认为生死是轮回,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所以不必太过看重,也不必汲汲营营。
主道的就寻丹求药,奢靡享乐,醉生忘死。
而王羲之就从小被这两种思想熏陶,他生于当时“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家,要权有权,要钱有钱,生活奢靡无度,子弟纨绔,享乐。
但王羲之却一直活得清醒通透,不喜欢做官,却喜好书法,也只与谢安等大贤交游。一般这样的人多是看不惯世道,才会如此。
他大概也是满腹牢骚,才会借醉,骂一骂那些只知靠求佛问道来麻痹精神的人们。道出生死的真谛:
人,从生下来注定走向死亡,时间有限的狠。学佛?生即使是死,此生受苦,来生享乐?那你一辈子都只能体味到苦。学道?寿与天齐,求仙问道,然后实现人生报复?那你一辈子就是个草包了!
现实一点儿,生命就那么短暂,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别到后来,悔之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