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淡水鱼到底怎么养生病少?淡水鱼在养殖过程中有哪些致病因素

易运无 2024-09-10 19:36:57

淡水养鱼的技术要点,倒藻、氨氮亚盐、蓝藻、鱼体强应激、鳃肿大、出血等问题频发!秋季淡水鱼到底怎么养?淡水鱼养殖问题怎么解决?淡水鱼在养殖过程中有哪些致病因素?怎么解决?

淡水鱼塘的管理是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性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渔业养殖效益的高低。

近期有养殖户反映,淡水鱼塘养殖出现了倒藻、氨氮亚盐、蓝藻、鱼体强应激、鳃肿大出血等问题,那么,淡水鱼怎么养才能少生病?下面祺茂堂生物小编来揭秘!

一、淡水鱼塘养殖有哪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1、氨氮亚盐过高

在氮的循环中,氨氮、硝酸根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引起鱼虾蟹等水产动物中毒。

发病时病鱼体色发黑,体表、内脏出血,鳃丝肿胀,黏液增多,呼吸困难,麻痹中毒,水产动物表现出游塘、浮头、偷死、冒底,最后窒息死亡。

2、倒藻

秋季多雨,昼夜温差大,养殖户的塘,尤其在天气突变后会出现水色变清、变浊现象,这就是淡水养殖常见的倒藻现象。

倒藻说白了就是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使水色变清、变浊,甚至发红。发生“倒藻”时,溶解氧下降,二氧化碳增加,PH下降,同时分解死亡藻类,加大耗氧,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

倒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天气骤变,进入秋季阴雨天气多,池塘底部溶氧低,不仅影响藻类,对螃蟹、对虾也有很大影响,尤其连续暴雨天气后,总碱度、PH变化大,容易发生倒藻。

二是因为用药不当,使用杀虫剂、消毒类产品过多,不仅杀虫杀菌,同时有益菌也被杀死,影响藻类生长繁殖造成倒藻。三是因为营养变化,水体中缺乏营养,有益藻生长发育缓慢,蓝藻等有害菌占据优势,容易引发倒藻。

四是由于大量换水,池塘大量换水,水体发生应激,如果水质差,很大可能发生倒藻。

水体中溶氧需要藻类的光合作用,如果藻类大量死亡,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同时分解死亡藻类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螃蟹、对虾会严重缺氧,影响生存,此时有害菌,尤其是弧菌,在厌氧环境中,大量繁殖,引起弧菌爆发。

3、蓝藻

最近天气凉爽,鱼塘养殖迎来了适宜的温度,水体中蓝藻在竞争上获得优势,发生蓝藻水华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蓝藻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蓝藻水华发生后持续时间大约为2个月,给养殖带来严重危害。

蓝藻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也不小:白天蓝藻生活在上层,光合作用强,白天水体上层溶氧过饱和;夜晚蓝藻下沉,呼吸作用大量消耗中下层溶氧,导致底部严重缺氧。

白天水体透明度极低,塘中水草见不得阳光,严重影响水草的生长。自身代谢产生大量毒素,抑制其他藻类生长。对养殖动物产生很强的毒害作用,影响虾蟹的正常生长。藻类死亡后产生藻毒素,败坏水质,产生亚盐等毒害物质。

4、鱼体强应激

养殖户都知道,当出鱼时发生各种应激过强。就会经常出现脱胶、结垢、鱼体发红和运输不耐受等问题,导致鱼类销售不佳、鱼价大幅下降,给养殖户造成严重损失。

同时,在解剖鱼体时,还可以发现肝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大多表现出以下问题:肝脏增大或萎缩、花状肝脏、黄色肝脏、胆囊。

鱼塘中的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在高温期间大量繁殖,新陈代谢旺盛,呼吸增强,导致夜间鱼塘大量耗氧,这是清晨池塘水中溶解氧低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溶解氧不足,鱼塘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指标将保持较高,对鱼类造成很大的应激损伤。根本原因是长期高强度摄入高能量高脂肪饲料,使鱼的肝、胆、肠、肾等重要器官承受沉重负荷,长期处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

5、鳃肿大

如果养殖的淡水鱼鳃后突然肿大,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健康问题。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淡水鱼鳃后突然肿大的可能原因。

一是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会导致淡水鱼鳃后突然肿大,如疱疹病毒和瘤病毒等。这些病毒会破坏淡水鱼的免疫系统,使其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同时也会对淡水鱼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

二是细菌感染,淡水鱼鳃后肿大也有可能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导致的。一些细菌会侵入淡水鱼的身体内部,导致淡水鱼鳃部组织感染和肿胀。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淡水鱼的呼吸困难,很容易出现窒息等症状。

三是外部因素,淡水鱼鳃后肿大也有可能是由于外部因素所导致的。比如,淡水鱼长时间处于高温或者拥挤的环境下,会导致淡水鱼排泄不畅,鳃后肿胀。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如水质污染、缺氧等,也可能引起淡水鱼鳃后肿大的问题。

四是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另一个可能导致淡水鱼鳃后肿大的原因。如果淡水鱼的饮食不均衡,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就有可能导致身体各部位出现问题,其中就包括鳃后肿胀的情况。

以上就是淡水鱼鳃后肿大的可能原因。如果发现淡水鱼出现鳃后肿胀的情况,应及时留意,尽早诊断并治疗。

6、出血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密度的提高,水体环境的恶化,常规养殖鱼类出现出血症状的现象较多,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损失。鱼类表现出血症状的病因很多,有些是感染病毒引起的,有些由细菌引起的,也有因饲料和环境应激因素引起的。

症状本病症状复杂其最基本的疜状则为有关器官或组织的充血和出血。病鱼体色一般暗黑色或微红,有时眼球突出。

实际上,上述症状并非全部同时出现。按其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可同时出现,也可交替出现。①红肌肉型:盖严重出血,头顶、口腔、眼眶等处有出血点,多见于10cm以上的大草鱼种;

②肠炎型:主要症状为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内脏点状出血,体表亦可见到出血点,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均可见到主要症状为肌肉明显出血,全身肌肉呈鲜红色,鳃丝因严重出血而苍白,多见于5-10cm的小草鱼种;

③红鳍红鍶盖型:主要症状为鳍基、鳃盖盖严重出血,头顶、口腔、眼眶等处有出血点,多见于10cm以上的大草鱼种。

二、淡水鱼在养殖过程中有哪些致病因素?

1、病原生物:鱼类养殖生产中常见的病原生物有:病毒、细菌、霉菌、寄生虫(原虫、吸虫、涤虫、线虫、刺头虫)等。当病原生物达到一定数量或致病性强时,就可使养殖群体中的一部分,即抗病力弱的群体首先感染和生病。

2、环境因素:鱼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统一的,鱼儿离不开水,也离不开水地(池底)。如果水环境因子例如溶解氧、 pH、温度、盐度等异常。当水质不能满足鱼的基本生理需求时,就可能直接或间接危書鱼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3、自身免疫:不同种类和年龄的营养、摄食、鳞片、皮肤、黏液层、内分泌等的差异,其疾病的发生与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不同种的免疫力(抗病力)和年龄大小并不一致。

养殖群体中可能存在一些易感性个体。所谓易感性个体,即抗病力弱的个体。病原体只有当其入侵到抗病力弱的鱼体后,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延。

养殖鱼池发现病害,特别是传染性疾病,首先应严格隔离管理,以免鱼病传播、蔓延,加强其他健康鱼的抗病力。

三、淡水鱼怎样养殖才能少出问题?

1、产鱼前7-10天,添加五黄粉来保护肝脏,肠道促胃消化,消除毒素,减轻肝胆负荷,促进肝脏排毒。搭配海得宝改善肠内菌群平衡,平衡有害菌生长,提高抵抗力,减少肠炎、腹泻、拉稀等情况发生,提高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力。

2、及时将水转移至底部,保持水的新鲜放鱼前10-15天,及时调整水质,改善养殖环境。

并在室外喷洒海得宝(采用高活性最新菌株噬菌蛭弧菌、粘红酵母、免疫多糖、促生长因子等)以降低池底有机物含量。

当鱼被拉出网时,防止鱼的底部倒转,这可能导致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扩散,从而对鱼造成应激损伤。应加入海得宝进行泼水,活水,以确保放鱼时水体的干净状态,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确保鱼体健康。

3、停止进食,增加氧气,抵抗压力,增加热水鱼产量建议在热水鱼之前停止进食24小时以上。在鱼出网前3-5小时,使用海得宝:每亩每米用10-20毫升,每隔7-10天左右用一次,直接用本塘水稀释后全池泼洒。

效降解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强水体溶氧与稳定性,保持水体活性与良好水色,优化水体环境。

4、鱼排出后及时消毒,调理肝肠,促进进食当鱼被拉拽和抓取时,它们会对鱼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在鱼出池塘的当天下午,会及时用聚维酮碘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以避免池塘中的鱼伤口发炎和感染,从而导致其他疾病。

此时使用五黄粉,每月3次(按5%投饵量计,每100kg饲料用本品500g)。每日1次,其它水产动物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酌情使用。全池泼洒:按每1m3水体1-2g的量。

用于防治和改善淡水鱼白头白嘴、打印、赤皮、烂鳃、肠炎、疖疮、细菌败血症、病毒出血病、竖鳞病、各种病毒疾病。

以上内容由济南祺茂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欢迎您留言评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