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手机的时候,偶尔能看到几个作家做视频。看浏览量,明显比文章的阅读量大多了。像我这样能坚持的,每篇文章好的也就几百,如果阅读量上千,我常常不敢太兴奋,因为,评论区一定有牛鬼蛇神。
曾经也有朋友建议我,不要写文字,而要去做视频,因为,做视频比码字容易出名多了。我知道朋友的好心,但我拒绝了朋友的好意。我的脑子很是单一,只能专攻于自己想做的事。写作就是码字,就像我选择题材,也是自己觉得该写和可写的。
大凡有十余年写作经验的人,一定都知道什么是所谓的热点,写出来一定会有大的阅读量,可那些热点的东西跟我的价值观和写作取向不符,我还是建议我想写且能写的。有些内容写了也许很快就能变成经济利益,于我这是浪费生命,我写我心,我希望我心里想的能传给后人。
最近在码字上有点消极,自己满意的文字,且有知识含量的,读者好像不是很认同,阅读量让人非常不振奋。写些闲言碎语,可能博个眼球,可写完也就过去了,自己都觉得这是对时间的浪费。
最好笑的是,写个热点话题,竟然还有人说我蹭流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来的这个词,我们这些专心码字的人,就因为说了点跟粉丝们不同的观点,就变成蹭流量的了。退一步说,我码文字原本就没想让这些没脑子的人读,哪来流量一说,真的流过来了,我有什么好稀罕的,每天睡觉前,我只知道要完成当天的作业,我码出的字多几个人、少几个人看,能怎么的?
我写热点,那是因为,评论和杂文也是文学体裁的范畴,作为一个社会人,看见社会上不正常的事说说,原本也是作家的责任,作家怎么就不能说了。
情绪波动的时候,我一般都选择阅读,手头正好有《毛姆的写作课》《汪曾祺谈写作》,毛姆的那本书应该是毛姆自己集结出版的,汪曾祺的这本书我感觉是好事者将汪老关于写作的内容集结在一起出版的。虽然是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家们写作的经历,以及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人生故事,还是有很多相似性的。
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大师的书中也记录了很多看似“鸡零狗碎”的东西,现代人假如怀着崇敬的眼光读,那叫真实和朴素,这么定义作品,那是因为已经仰视作者了,假如把这些东西冠以我们的名义投到出版社或杂志社,估计就是石沉大海。这么说,也不是在贬低大师作品的质量,所谓作品不仅仅是那些位于山巅的文字,有山巅就有山谷,只有高低起伏,才能构成一座完美的山。山高不在顶峰那点土,而是全部的土石从低往高累积而成,只有起起伏伏、来来回回才能完全感受到山之美。
通过多年的阅读和写作,我大概感觉到了处于山峰的哪个层次。先前还责怪自己不像当初写作时那么沉稳,现在知道了,宛若刚开始爬山的人,即便前面一片迷障,那时候的心思,也是低着头往前走。做到半途的时候,假如还能回望自己的足迹,看着高高在上的状态,这时心里就急切地想知道,离山巅的距离到底还有多远,假如此时能到达一个平台,看到高峰就在眼前,那时候,脚下的步子不可避免的就会加快。
殊不知,越是到最后,越是艰难,望峰跑死马。体能已经消耗的差不多,假如没有外力可借,往上一步的付出比以前会消耗更多。假如能得到一些能量源,或者是手里多一根拐杖,也许都能加速冲上顶峰,而事实是,自己原本就是单枪匹马,这时候能做的,就是咬牙。
在码字的间隙,我也把以前写过的文字拿出来整理一下,顺手贴到中国作家网上。在没贴之前,我其实就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是否会被编辑通过。即便这些文字都是我现在统一选题和修改的,最终结局非常大的原因是,我知道了编辑的标准,因为,他是在按照所谓的范式选文字。而我码字,历来就坚持我写我心,即按照我认定的方式去写作。
能被选中的标准,无论题目或者内容,差不多都要按照那种所谓标准的离愁别恨、冷暖风情,殊不知,文学是用来记录世界和生活的,文学不能有定时,作家不是用来复制别人,甚至不能复制自己,可现在的圈子里就认这些套路。
码字的目标是,为这世人留下点不一样的记录。只要这个初心保持不变,我也不该为外界的风吹草动所动摇,文学不是要高峰吗?范式是别人营造的高峰,我没必要当成我的终点,山高我为什么不可以另立一座峰头呢?
真的不该蹭所谓主流文学的量,还是坚持写自己,写自己所思、所想,重要的是,写自己能写和会写的,这是我的文学表达,我不要别人的量。别人也量不到我的高低。
我写我心,便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