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馊主意”啥时候都有,与大家生活中的小打小闹相比,历史上的馊主意就足够让人大跌眼镜。
比如这几个著名的“馊主意”,它们遗臭万年,成了后世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些让人拍案惊奇的决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荒唐的深渊?
烽火戏诸侯,自取灭亡在周朝的末年,统治者的荒唐行径让国家一步步走向毁灭。
彼时,周幽王登上王位,年少气盛,却并不以治国为念。
相反,他沉迷于享乐,花天酒地,朝堂之事毫不关心。
然而,周幽王最为着迷的,莫过于他的宠妃褒姒。褒姒天生丽质,然而她总是郁郁寡欢,不曾展露笑颜,这让周幽王心生烦恼。
为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想方设法,日思夜想,却始终未见成效。
宫中官员提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建议:
“何不点燃烽火,召来各路诸侯,看看他们狼狈不堪的模样,或许能让褒姒感到有趣。”
更奇葩的是,周幽王觉得此计甚妙,便立即行动。
他在无战事的情况下点燃了烽火台,象征着急需援助的信号。诸侯们见烽火亮起,以为国家有难,纷纷放下手中的事务,马不停蹄地赶到都城,却发现是一场虚惊。
宠妃笑了,诸侯们对周幽王的信任逐渐瓦解,内心的不满也日渐增加。
他们来时风尘仆仆,却屡屡发现所谓的“急难”只是国王的儿戏,渐渐地,诸侯们再不愿响应烽火的召唤。
可周幽王并未意识到这一切带来的后果。没过多久,真正的危机到来了。
强敌犬戎大军入侵,直指都城。他急忙再次点燃烽火,盼望诸侯们会如前一般前来救援。然而这一次,烽火再亮,也无人前来相助。
最终,在犬戎的攻势下,周幽王的都城被攻陷,他本人也在这场危机中失去了性命。烽火戏诸侯的荒诞闹剧,成了周幽王葬送国运的愚行。
篡改遗诏,李斯自绝秦始皇一生雄才大略,统一六国,创下不世之功。可就在他东巡途中猝然离世,却给秦朝埋下了毁灭的种子。
当时随行的胡亥与宦官赵高,目睹始皇驾崩,心中各有盘算。
胡亥一直心怀皇位,但按先帝安排,储君之位本应由长子扶苏继承。
面对这一情势,赵高与胡亥密谋篡改遗诏,意图将皇位据为己有。可赵高深知,若要篡改先帝旨意,必须得到丞相李斯的支持。
李斯是一位文韬武略、深得始皇信任的大臣。
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离不开他在政务上的谋划与付出。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权力诱惑与威胁,李斯也陷入了两难抉择:若不答应,便有可能遭到赵高的毒手;若答应,就等同于亲手摧毁秦朝的未来。
在赵高的步步紧逼之下,李斯最终选择了屈服。篡改的遗诏迅速传达出去,扶苏被赐死,胡亥顺利登基。
然而,胡亥即位后,政治局势迅速恶化。他无心治理国家,贪图奢华享乐,朝政大权几乎完全掌控在赵高手中。
赵高对胡亥予取予求,极尽专横跋扈之能事。
失去了始皇的领导与李斯的辅佐,朝廷乱象横生,民怨四起。李斯很快发现,他所忠诚效命的朝廷正逐渐被贪婪腐朽侵蚀,昔日一统天下的秦朝变得危如累卵。
更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赵高在篡改遗诏后逐渐显露出其狠毒的本性。
他不仅架空胡亥,还将视线转向了李斯。随着起义军风起云涌,秦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赵高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甚至以谋反之罪构陷李斯,并将其捕获施以酷刑。
李斯在狱中无力回天,终于遭受腰斩之刑,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李斯的命运令人唏嘘,终究还是为自己的愚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火烧阿房,文化遗产尽失秦朝灭亡在即,硝烟弥漫中,楚军将领项羽率兵攻入咸阳。
点燃了秦始皇一手打造的辉煌宫殿——阿房宫。
这场大火,烧毁的不仅是砖石建筑,还将无数珍贵的文化瑰宝一并化为灰烬。
阿房宫的设计宏伟非凡,建筑群宛若连绵的山脉,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景象。
它是秦始皇用来象征权力的象征,也是那个时代顶尖技艺的结晶。
殿内珍藏着大量的古籍、典章文献以及先秦学者的珍贵著作,记录了上古至秦朝的思想精华、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这些书卷不仅涵盖了兵法、医学、文学等各方面知识,更是古代智者毕生智慧的结晶。然而,项羽一把火,却将这些无价之宝烧得片纸不留。
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珍贵卷轴被焚毁殆尽。
那场焰火冲天,照亮了整个长安城的夜空,也燃尽了无数祖先积累的文化财富。
后人无不对这次灾难深感惋惜,叹息项羽鲁莽的行为如何导致了不可估量的文化浩劫。
阿房宫的大火不仅令秦朝的灿烂文化付诸一炬,也让后人无法一窥古代中国的辉煌文脉。
正如那曾在阿房宫中记载的先贤之言:“一炬烈火,千年遗恨。”这场焚毁文明的悲剧,至今仍让人心痛不已。
连环铁索,赤壁大败公元208年,赤壁江边,烟波浩渺的水域上,曹操正准备发起一场决定天下的战役。
他以为仗着百万大军,可以轻而易举地击溃孙刘联军。
然而,这支来自北方的军队却始终未曾熟悉水战之道。面对波涛汹涌的江面,将士们的晕船反应让曹操忧心忡忡。他决定用一个“妙计”来克服这最后的障碍。
曹操听信了谋士的建议,将战船用铁索连成一片,企图用这种办法来减缓船只的晃动。
他想,这样一来,士兵们便可如履平地,再无晕船之苦。
看似万无一失的策略,似乎让江面上铁索缠绕的战船群变得更为坚固,曹操心中大定,满以为自己的智慧将帮助他大获全胜。
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个看似周全的连环铁索,埋下了赤壁之战的致命伏笔。
孙刘联军的统帅周瑜与诸葛亮已密切关注曹操的举动,并迅速制定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眼看曹军战船锁链相连,周瑜灵机一动,决定借助火攻来瓦解敌军的防线。
火船带着熊熊烈焰,顺着风势冲向曹操的船队。顷刻间,炽热的火焰吞噬了连在一起的船只,船队成了连片的火海,四处弥漫着灼人的烟雾和焦灼的呐喊声。
被铁索紧紧束缚的战船在火焰中毫无抵抗之力,连环的结构使得曹军完全无法拆散船只逃生。士兵们惊恐万状,有的被烧伤,有的坠入江中,在烈焰和江水的夹击下溺亡无数。
曹操这次聪明反被聪明误,自认为可以借铁索固守江面,结果却为孙刘联军的火攻送上了最佳的目标。
曹操狼狈地率残兵败将撤退,赤壁之战成了他征战生涯中的一场惨痛败绩。
自开城门,靖康之耻北宋末年,风雨飘摇,宋徽宗赵佶放弃皇位,将朝政交给了儿子赵桓,即宋钦宗。
此时,北方的金国大军已兵临城下,气势汹汹。对北宋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劫难。
然而,朝廷却沉浸在对道教神仙的迷信中,以致皇帝轻信妄言,酿成大祸。
赵佶素来虔诚地信奉道教,一心以为神仙会在关键时刻相助。他沉迷于道士们的天花乱坠的承诺,深信若能恭敬迎接“神人”出城做法,天兵天将必定会前来拯救大宋。
因此,当金兵来袭时,徽宗竟下令大开城门,让道士出城祈求神灵庇护。
此举在他看来,是挽救江山的良策;可在旁人眼中,却无异于自掘坟墓。
城门洞开之际,金军犹如猛虎扑羊般长驱直入,根本未遇抵抗便直抵城中。城内的守军见状,也惊慌失措。
几乎不费吹灰之力,金兵便攻入都城汴梁。宋徽宗与宋钦宗尚未来得及反应,就已被敌军俘虏,成了阶下囚。
这场措手不及的败局,令整个北宋王朝瞬间瓦解,也为百姓带来了无法抹去的屈辱。
被俘的徽钦二圣与宫廷贵族们被押往北方,经历了一段屈辱的“牵羊礼”。
他们身披铁链,蒙羞而行,踏上了被俘虏的漫漫长途,成为金国的俘虏。北宋的皇室在异国他乡受尽屈辱,曾经辉煌的王朝从此走向衰落。
赵佶轻信迷信,以为天兵会相助,结果换来的却是国破家亡、屈辱千载的悲剧。
他的天真与盲目让北宋的辉煌在一夕之间化为乌有,而他的“神仙救国”之梦,最终成了历史上最为讽刺的笑柄。
御驾亲征,土木堡之变明朝正统年间,年仅二十余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决意以帝王之尊亲自统领大军,出征瓦剌部族。
然而,这场御驾亲征却在短短数日内演变为一场国家灾难。出发前,他身边的太监王振竭力鼓动,声称此行必定大获全胜,甚至不需一兵一卒便能凯旋而归。
英宗轻信其言,抱着豪迈的心态踏上了这一趟命运多舛的征途,殊不知,他的命运将被彻底改写。
一路上,英宗随行的军队士气低迷,物资供应短缺,行军也异常艰难。
然而,朱祁镇对此并未重视,反倒是王振一味沉溺于胜利的幻想中,丝毫不顾将士们的疲惫不堪。
王振甚至命令军队不断向瓦剌军营地推进,幻想以出其不意的攻击取胜。殊不知,瓦剌军早已埋伏多时,待大明军队深入险地后,瓦剌铁骑猛然杀出,将大明军重重包围。
面对敌军的围困,明军将士奋力拼搏,然而敌众我寡,兵力悬殊之大,使得大明军队很快陷入一片混乱。
瓦剌骑兵骑术精湛,围攻之势犹如狂风暴雨,英宗被乱军裹挟,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将士一个接一个倒下。
英宗也未能幸免,最终被瓦剌军俘虏,连带着数万明军,沦为敌人的战俘。
此时的明朝京城风声鹤唳,消息传回,满朝文武无不震惊。曾不可一世的明英宗,如今却被敌人掳走,朝廷上下顿时陷入一片慌乱。
大臣们争执不休,有人提议以重金赎回英宗,也有人主张另立新君,稳定朝局。最终,在忠臣于谦的果断决策下,明廷得以迅速恢复秩序,另立新帝坐镇朝堂,以图再振国威。
土木堡一役,不仅令朱祁镇蒙羞,更为大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英宗这场毫无准备的御驾亲征,成了他人生中一场惨痛的教训。
现在的电动车不是馊主意。现在你粮食卖不上价。不让农民种地,让农民去城里买楼,不是馊主意。………………太多了
看了第一个就不想往下了,烽火戏诸侯都不是真事,不是信史,你说个🔨
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历史真相,满嘴跑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