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卒话史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强大的国家为了统一,一般都会选择主动进攻,而弱小的国家为了自保和割据,总是在防御上下足功夫。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三国历史似乎正好反过来了。
强大的魏国很少主动进攻,但弱小的蜀国却总是北伐,莫不是蜀汉集团不知道以卵击石必败的道理吗?
魏国伐蜀有3次,分别是:230年,曹真伐蜀;244年,曹爽伐蜀;263年,钟会、邓艾灭蜀之战。
即便是这3次“南下”,曹魏集团内部还是有很多反对声音。
曹真伐蜀时,陈群、司马懿、孙资等人,皆提出反对;曹爽伐蜀时,司马懿及曹魏老臣,都是反对的;灭蜀之战发起时,满朝文武几乎都持反对意见,甚至连邓艾也反对,唯有钟会支持司马昭伐蜀。
这么看来,曹魏似乎很爱好“和平”,这跟总是热衷北伐的蜀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众所周知,当时蜀汉力量远不及曹魏,那么蜀汉为何非要北伐呢?
一些史料上记载,诸葛亮一共“六出祁山”,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北伐共5次。姜维9伐中原,其实算起来共有11次。
诸葛亮5次北伐的时间是:228年春、228年冬、229年春,231年春、234年春。之所以有“六出祁山”的说法,是因为在230年曹真伐蜀时,诸葛亮派魏延、吴懿两进羌中,这属于一次防守战,很多人就把这一次归为“六出”。
《三国志》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11次北伐。分别是:240年、247年、249年、250年、253年、254年、255年、256年、257年、258年、262年。
期间,还有很多次北伐“未遂”。例如,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后主下诏,调蒋琬到汉中,任命姜维为司马,蒋琬就曾多次“伺机“北伐。
不难看出,自诸葛亮平定南中,稳定蜀汉后方,直至蜀汉灭亡的前一年,蜀国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北伐的路上。
小国“招惹”大国,为求自保未尝不可,但连年征战,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即便是这样,蜀汉还是“不撞南墙不回头”。那么,为何会出现强国不主动进攻,小国反而频繁滋扰大国呢?
事实上,曹操当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终目的无外乎一统中原,曹丕称帝前后,继承父亲遗志,表现积极,趁刘封、孟达内乱之际,果断派曹真、夏侯尚、徐晃,夺取了上庸等东三郡,称帝后,又通过军事压力等手段,重新控制了一度放弃的襄阳和樊城。
222年至225年,曹丕又曾三次大规模进攻吴国。
不过,在司马懿、贾诩等人的提醒下,曹丕很快发现了问题。
《三国志·辛毗传》: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六军不增如故,而复循之,此未易也。
这些军师说得很委婉,当初曹操就没有彻底打败刘备,如今兵力没有增加,而且曹丕的军事指挥才能又比不上先帝,再这么循环往复打下去,恐怕还是不能胜利。
就这件事来说,曹丕看清了一些事实,认为大家说的有理。之后,君臣之间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最后,曹魏统治阶层得出结论:当年曹操能够“奋其军势,拓其外境”,在于“考畜积素足”,搞屯田,发展经济,足兵足粮。因此,“国家之要,惟在谷帛”,“今其所急,唯当息耗百姓,不至甚弊”。
“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吴、蜀“可坐而待也”。
认为“一切以勤耕农为务”,必须发展国内经济,才能让蜀汉不战而亡。
所以,无论是对蜀还是对吴,曹魏主动攻击的情形都很少。
另外,曹魏当时有一定的政治优势。虽然天下尚未统一,但曹魏已经占据了政治中心,如王朗所言:天子之军,应该像华山、泰山,安坐以示天威。天子之军伐“不义”,如果不能战而胜之,“天威”受损,得不偿失。
以强欺弱,以大打小,最终会使得百姓离心,即便是曹魏赢了,也名不正言不顺。
事实上,曹魏每次进攻失败,内部都会出现问题,损兵折将是常有之事。曹休、曹真都是如此。曹爽、曹真的威望大打折扣,这反倒为司马家族提供了舆论支撑。
可以看出,对于伐蜀,曹魏集团权力核心圈层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对于这些情况,蜀汉又是另外一种想法。
在蜀汉看来:时间不等人,久拖必亡。
三国乱世,中原饱受战火之苦,一度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尤其是关陇地区遭受战乱影响最为严重。刘璋所在的益州,刘表所在的荆州,遭受的战乱影响比较小。这种情况下,很多北方人都跑到南方避祸。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长安甚至曾“空城四十余日”,二三年间,关中不复有人烟。
可见,三国鼎立形成之初,蜀汉并没有占据任何优势。尤其是东面的魏军,如果没能有效阻止,那么对蜀汉极为不利。想要打开这一局面,蜀汉必须在时间上占据先机。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知道,蜀汉只占据益州一州之地,虽然诸葛亮、蒋琬等人带兵打仗有一套,但是如果治国搞经济,他们的能力稍弱。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单论经济增长来说,益州发展比不上北方的曹魏。
当时的北方是当时天下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只要安顿人民,稳步发展经济,其发展速度自然要快于蜀汉。
可见,时间拖得越久,曹魏只会越来越强大,蜀汉赢的几率会更渺茫。
这便是蜀国必须尽快北伐,争取夺取关中或陇右,通过扩张改善国力的主要原因。
还有,魏国如果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实权派的地位会遭受打击。与之相反,蜀汉如果不主动出击,地位会被削弱。
夷陵之战时,曹魏认为蜀汉力量若,不敢伐吴,但刘晔却说正因为刘备弱,所以必须“威武自强以示有余”。一针见血。
北伐曹魏,依然如此。所以,主动出击,方显“威武”。
蜀汉是对于益州派而言,荆州派是“外来者”,他们与益州土著有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蜀汉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坚持“汉室正统”的大义名分。如果不主动出击,那么蜀汉就是承认自己是一个地方政权,正统更无从谈起。
所以诸葛亮等人急于北伐,一来彰显威武,二来以弱示强,哪怕是失败,也不会被太多苛责。
综合比较而言,时间越长,对魏国更有利。因此,蜀汉不得不“争分夺秒”。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魏国当时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自然而然的,也承担了对北方民族的征讨任务,内部也不那么安定,所以必须休养生息。如果不是几任皇帝短命,司马家怎么可能敢反,天下也大概率会被魏统一。
蜀本土派系众多,刘备集团是后入者,要多展现对外的胜利才能不被架空排挤[流鼻涕]。
就是为了集权 诸葛亮借北伐搞死李俨 姜维名义上是为了避祸自保 追求的目标同样是集权 集权到无法被清算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要是不打,很快就会失去人心的,现在他们打着这个口号去战争属于复国,如果不打,偏安一隅,很快蜀地官员百姓就会投降,例如蜀汉后期谯周的卖国论,堂而皇之的卖国,刘禅都拿他没办法,除了手上有兵的将领,几乎是全线都是身在蜀营心在了
看图一,魏国为什么不把它上面凹的那一块拿下来
曹魏的战略目标就是困死蜀国。
诸葛亮的无奈,只能以攻为守…却遇上一个司马懿…正如司马懿的叔叔司马徽说的那样“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可惜,可惜…”
6,魏又不止防蜀,还防吴还防外族光是自己人内乱的兵力都有几十万
不看过程看结果,打到后面,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成了“权臣”!细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