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了,大家陆陆续续开始收到亲朋好友送的新春礼品。
本是喜事一桩,但“收礼”也能激发极其强烈的不开心和不舒服——
全拜还没倒闭的公司和想一出是一出的领导所赐。
为了彰显友好的职场氛围、促进大家间的互动交流,不少领导最近下达指示,在部门内进行互换礼物活动。
@密西西比语
每个人自掏腰包给同事准备礼物,然后再随机抽回来一个其他同事准备的礼物。
公司一分钱不掏,员工们就能实现人人有礼物。
降本增效把年会砍掉了,年前又不能啥活动都不办,羊毛得从打工人自己身上出了。
吐槽年会的段子今年没咋看到,是因为年会直接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气人的抠门同事。
看了一大批网友的憋屈吃亏经历后,大家纷纷祈祷自己领导还没想到这“馊主意”。
抽中谁的礼物全靠运气,觉得自己触到霉运的打工人恨不得写八百字差评吐槽一番。
公司文化手册、积了一层灰的二手摆件、谁家娃画的蜡笔画、还有一周就过期的不知名巧克力......
这到底都是啥跟啥,离谱程度堪比内娱明星在典礼上当众送出去的粘毛器。
气得大家在网上集体开麦,“搞次换礼活动,有些人的家里估计整洁多了,把没用的破烂全送同事了”。
本来就十分微妙的职场关系,变得更加绵里藏针。
越想越替自己觉得不值,不仅下班后琢磨了好几天送什么东西合适,还掏了两三百下单,跟“自费加班”有什么区别。
交换礼物表面上看是场其乐融融的互惠互利,实际上是对情绪管理和表情管理的双重考验。
想成长为一名体面的职场老人,揭晓收到什么礼物时的演技一定要过关。
为了避免出现太掉价礼物这种情况,大部分参与这项游戏(或者说额外工作)的部门都规定了金额,一般是50或者100打底。
拿到属于自己的礼物那一刻,不少人的大脑一片空白,冲击过于剧烈、信息严重超载。
因为很难预料到有人如此不顾及自己的脸面,会送出诸如发黄手机壳、飞机上的免费耳塞这种东西。
愤怒中夹杂着震惊,比无语更多的是佩服,自己也能这么不在意别人死活就好了。
很多人的应对技巧是先“哇”一声,持续时间三秒打底,从而给自己往下编台词争取时间。
有博主专门拍了职场交换礼物系列的搞笑段子,打工人一边被逗笑一边联想到自己的卑微。
在视频里,博主收到一瓶价值5元的无糖茶饮,酝酿一下之后开夸同事贴心,知道自己最近在戒糖;
收到公司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网文,就感谢同事提供摸鱼乐子,一定会认真阅读的。
评论区涌进来一批代入其中的打工人,上班不仅要服务甲方,还得给同事提供情绪价值。
表情管理难度比会议上听到领导说屁话还高,后槽牙快要咬掉了也得展现出微笑的嘴角弧度。
经此一役,打工人对“双标”的理解得到了刷新:
有人平时领导指哪打哪,最喜欢拿着鸡毛单子当令牌;到了换礼物环节,则对领导的吩咐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背弃,用最小的成本敷衍过去。
一些似乎很实用的办公礼物,却也能让人瞬间破防。
午睡毯,到手那一刻很暖心,下一秒想到公司压根没有午睡时间,笑容凝固,切换成职业假笑。
各种带着打工人slogan的鼠标垫、桌垫、摆件,确实都用得上,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自己的处境。
“领导同事在天堂”“加油!努力!把公司干倒闭!”这种是万万不敢亮出来的,只能领着窝囊费用一些攻击力很微弱的:
我是自愿上班的、我要让公司知道便宜没好货、这种累死累活赚不到钱的感觉太让人着迷了。
有时候吉凶变化得十分迅速,需要调动起自己随时处理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网友@红茶威士忌 抽到了护手霜,闻起来味道还挺清新,对同事的品味表示欣赏。
结果转到背面看到“非卖品”三个大字,职场上的真情全都错付了,敢情这是不花钱的赠品啊。
还有网友收到了看起来还不错的台历和盒装糕点,正庆幸自己蛮走运。
三秒之后天塌了,发现台历是2024年的,糕点是马上过期的。
网友实在没绷住,流露出了一些不解的神情,台历原主人来了句“但是你看它封面还是烫金的,很有收藏价值”。
有些礼物没那么上不了台面,但过于无聊,让人在发表收礼感言时陷入废话文学。
当面对一个注定要被自己闲置的玻璃杯,体面打工人会发出由衷感慨,“啊,我可以用它来接热水,喝凉水也可以哈”。
拿出给三岁小孩介绍生活物品使用场景的耐心,和背产品说明书的严谨,生怕没有传达到位这礼物的含金量。
收到笔记本,尤其是封皮上印了某品牌logo的,对于一个深度践行无纸化的人来说,所有期待瞬间落空。
夹杂着阴阳的感恩话术就出现了,“哇———,我自己不太会花钱买,你送给我就很贴心”。
既想让对方知道这礼物不太行,又不希望对方清晰察觉到自己的不满。
同事关系就是这样充满着极限拉扯,比暧昧男女可咂摸的空间大多了。
那些“交换礼物”能够产生良好效果的部门,一般本就关系融洽、氛围松弛,大家“真心换真心”,愿意在这上面花心思。
而大多数情况下,只是领导想加深友好互动的一厢情愿。
结束了人人戴着面具的交换仪式,是一看礼物就来气的漫长情绪平复期。
尤其是自己用心准备了礼物,结果抽到那种放到二手交易平台上三年都卖不出去的货色。
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是一个打工人所遭受的最严重折磨。
典型表现为低廉的薪资,在年前这阶段则集中体现为:我费了三天做送礼攻略、花出去300块,换回来一件添堵的东西。
有网友说自己托国外朋友带了有地域特色的香薰蜡烛,年会上抽到了一本盗版书。
更崩溃的是,书名叫《职场交往的艺术》,让人想直接用香薰把书点了。
还有人用星巴克的热门款杯子换来了喜茶的优惠券,无比心痛自己花出去的钱。
这样发展下去,公司楼下“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的那张宣传单,都能当正经礼物送了。
以至于大家提议增加一个礼物审核岗,统一做价格评估,不符合标准的打回去重新选。
既能保证基本的礼物质量、维护职场环境和谐,又能增加就业岗位,一石二鸟。
上班之后,真实世界就突然伸展出了邪恶的触角,总能让你见识到物种的参差。
究极i人@壹豆 遇到了把“现场唱跳一首”当做礼物的同事,经受了精神和经济层面的双重损失。
不仅要扛住想逃走的冲动把这5分钟熬下来,还要面对两手空空回家的现实。
相当于花出去200块买同事的表演,算下来时薪高达1000,牛马不破防都难。
为了防止同事从自己这里“占到大便宜”,有网友买了两张号码一模一样的的彩票。
“不怕同事过得苦,就怕同事开路虎”,送出去一张自己留一张,要是真中了自己也不酸。
给同事买了水晶手链的@Cecilia,收到了娃娃机抓到的那种劣质玩偶。
同事写了封信说这是陪了她好几年的娃娃,提前洗干净了,希望能带给她好运。
说她不用心吧,她又是写信又是清洁;说她用心吧,她把二手玩具塞给别人。
比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更扑朔迷离的,是同事们选礼物的眼光和出发点。
平时交接工作同事没做好的话,还能就事论事,指出对方哪里没说清楚、缺了什么材料。
但摊上糟心礼物这种事,很难指责对方。
毕竟“心意”这俩字不可量化,是用来粉饰太平的绝佳托辞。嫌弃别人礼物廉价,反倒会显得自己贪财、计较、心思重。
相比起来,一些不那么“耗费心神”、打直接牌的同事反而更得人心。
他们奉行“花里胡哨的不如简单实用的”,不想多费心思,掏钱解决问题。
可能是交换当天在公司旁边的名创优品买个充电宝,也可能掏出一张外观轻薄却内里厚重的购物卡。
收到两大盒红颜草莓的打工人,心满意足地捧着回到工位。
管它是不是为了应付这活动临时在外卖软件下单的,吃到嘴里甜丝丝的就完事了,同事之间最忌讳深究对方到底怎么想的。
能实打实换回点有用、能吃的东西,就是互换礼物的上上签了。
自打这股换礼物的风气在职场兴起,打工人一边受折磨一边涨经验。
有人所在的部门不规定花销下限,经常有混子用一些合作方送的文创、扫码有礼地推送的小东西来糊弄。
而职场新兵蛋子们诚惶诚恐,收藏了几十个“有质感且实用礼物清单”,精心选出最具普适性的一个,尽可能适配抽到的同事。
然后就迎来了职场第n课:不要浪费太多精力在人际关系上,不值得。
于是大家纷纷从屠龙者成了恶龙,练就一颗互换礼物界老兵的强心脏,被坑之后也开始主动降低礼物的预算。
“跟掏真金白银好好买礼物结果被坑比起来,被人背后蛐蛐抠门、应付算什么。”
“买这些已经尽力了,要不然给同事买什么,三室一厅吗?”
整个活动一年比一年流于形式,送礼、收礼都是负担。
不再内耗的打工人,学会了向外输出。
有网友精心准备了礼物,却抽到了不超过20块的镜子,直接在大群直接表示这活动让不值钱的东西蒙混了进来。
并放话明年要把这镜子送出去,启动外耗模式。既然自己不好过,那大家也都来尝尝这滋味。
不得不说,老板们真是聪明,把矛盾转移到员工内部了。
比起敷衍送礼的同事,只提要求的活动制定者可能才是最大的问题源。
不提供礼物补贴金就算了,还有各种规定。
零食大礼包、摆件、饰品、灯具全都不能送,要求之严格堪比“想要五彩斑斓的黑”的甲方。
让人疑惑是不是进了一家专门生产送礼创意的公司,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用在礼物调研上。
想靠着交换礼物来活跃气氛,大前提是不需要打工人自掏腰包。
不拨补贴金的领导想营造点日常工作外的调剂,实际上是额外加码的工作任务。
打工人不仅付出宝贵的金钱和时间,还要付出情绪劳动,让领导欣赏手下人其乐融融的场面。
跟变味了的职场破冰一样,没有人享受其中,都是被迫参与、完成这一环节的KPI。
多多交流、好好相处的大饼没实现,反倒关系更差劲了,抽到不称心礼物、觉得自己吃亏的人很难没有负面情绪。
想要员工关系好、团队氛围好,还是得发真福利。
年货多发些值钱的、假多放两天、春节红包多发点,让每个人都舒舒服服地过年,还能愁大家想不想一块使劲把活干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