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6点,整个天际还笼罩在深邃的黑纱下面,这个时候走在去往早市的路上,能看到远处一些模模糊糊人影,看不清人的轮廓,大致能分清人数。东边的天际略微发白,仿佛黑纱下压抑着的东西,在蠢蠢欲动。
市场的大门完全打开了,灯光从门里泄出来,照亮了市场外面的区域。偶尔会有几辆机动三轮车停在外面,三三两两的人从车上搬运着的箱子。
这个时候早市已经开始营业了,走进市场,这个时间顾客并不多见,但市场里灯火通明,一片繁忙的景象。人力三轮车在这个时间段是可以进入市场的,市场内通常会有一些人力三轮车停在商户的摊位前,商户们在这个是时间正忙着把水果蔬菜等商品摆上摊床。这个时间段的水果蔬菜刚刚上架,是最新鲜的,有些新鲜的蔬菜上面还带着露水。
这个时候,商家大多数会有闲暇,有时间和他们聊两句,就可以体会他们的辛苦。这里大多数商家早晨三点多就要起床,大部分商户会去批发市场进货,然后再返回市场。还有部分商家在城市有自己的菜地,为了保持菜品的新鲜,要起早摘一部分蔬菜带过来,然后上午家里人会再运过来一些。卖活鱼的最费事的,进货的时候为了保证鱼的鲜活,要连鱼带水一起运过来。所以七点之前,绝大部分商家会完成商品的摆放,趁着人少的时候,抓紧坐下来吃早饭,还会有些人,去门口吸一支烟,缓解早晨的忙碌和疲乏。
七点之后,顾客就开始络绎不绝。在七点到八点之间过来买菜的人呢,大多数都是追求生活品质的。在这个时候菜市场的青菜可能还带有早晨的露水,买到的黄瓜还是顶花带刺的黄瓜。如果去挑樱桃的话,那多半刚刚开箱的新樱桃,在灯光下,那种紫看起来很晶莹,好像能滴出水来一样。这个时间来买菜的人,很多穿着运动装,可能是刚刚运动回来,但大多数人都行色匆匆,可能买了菜,还要赶回去做早饭。整个市场虽然人流不断,但并不是特别的拥挤。
这时太阳升起,可以看清整个市场,这是一个简易搭建起来的市场,在两栋高楼之间的一块空地上,搭建起来的。市场的房顶使用复合材料的板材拼接而成,在靠东侧门口的地方是蓝色塑料拱形天棚,在拱形天棚和板材构成天花板之间,有一小块露天的地方,这样阳光可以从这块照射下来,市场除了两侧出入的门,没有窗户,所以采光比较差。所以在营业期间,需要把灯打开。不然整个市场里显得光线特别的暗淡。这是一处简易便民的市场,2008年开业之后,一直承载着附近几万人的菜篮子。很多人周末坐车赶3-4公里的路程,也要来这里买菜。
如果是周末的上午9点-11点的时候,这个菜市场是人流最大的时候。菜市场双向人流饱和,几乎人和人之间是擦肩接踵,一些比较火爆的摊位附近经常要排起长队,然后显得整个市场越发的拥挤。在疫情期间,为了避免传染,菜市甚至会在这个时段进行限流, 这样长长的队伍有又会在菜市场外蔓延开来。这个时段,买菜犹如抢菜一般,一些比较紧俏的菜品,在这个时段大都会销售一空。这个时段进入市场,没有20分钟是很难走出来的。
中午11点以后,客流开始逐渐减少。
到十二点的时候,商品会被重新分拣,品相差一些的商品会有比较好的优惠,青菜类基本上要清仓式销售,会有很大的机会半价买到便宜的青菜,甚至有些菜按堆卖,半卖半送,至于一些散落的菜叶会被整理出来放在一边。有些商户开始低价叫卖,叫卖声在市场里不绝于耳。市场里的顾客也会换一批面孔,这个时间来菜市场的,多数是附近的住户,目的就是买便宜菜、特价菜。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居多,甚至还有些人拄着拐杖,他们在市场里不断寻找着价格更便宜的蔬菜。
还会有些流浪汉没什么钱买菜,他们通常来到熟识摊位前,捡一些要被商家遗弃的菜叶、破损或者轻微腐烂的水果。也有些中年人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拿一个买菜的小拖车,装上满满一小车便宜菜,够一家人一周的吃食。忙手脚颤抖的老人,邋里邋遢的流浪汉,带着口罩穿着朴素的中年人,穿行在市场的不同摊位之间,让这个简陋的市场似乎开始变得更人性化,更加有温度。
12点30分市场就关门歇业了,顾客只出不进,有些流浪者们还是在市场里慢慢吞吞转着,不肯离去,还想在某个摊位前,再发现一些免费的东西。商户逐渐清理完摊位,三三两两的离开了。阳光和煦,透过屋顶的玻璃,斑驳的撒在摊位上,有了光影,落在安静的摊位上,就让市场虽然安静但是却略显生气。市场要享受一个属于自己的祥和的下午。
这是木樨园早市普通一天的真实写照。这个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市场,支撑着丰台区木樨园地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是附近客流量最大的市场之一。
而这样一个市场,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街道办事处通告这里是一处违法建筑,需要拆除。不知道未来的规划的菜市场在哪里,附近的居民到哪里买菜,是否还能买到价格优惠的蔬菜,希望政府能够再拆除之前,解决好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