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在985高校序列中规模适中。
自从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并在高校合并浪潮中拓展了更多学科领域,其规模已显著扩大。
聚焦于其传统的强势工科领域,东南大学可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并肩,紧随清华大学之后,位居国内工科院校的前列。
具体而言,工科领域的佼佼者有东南大学的工科、中国农业大学的农科、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科学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理科。
若单论工科实力,东南大学无疑是顶尖之列,然而就整体水平而言,东南大学的表现并不突出。
自更名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东南大学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发展不均衡现象。
优势学科的质量高居不下,而某些弱势学科则规模较大但水平相对较低,这种差异导致了东南大学整体水平的局限性。
近年来,全国高校师资发展趋势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过去三年中,东南大学在华东地区的高校中新增中坚人才的比例排名第八,仅次于华东师范大学,并略低于南京农业大学,在江苏省内则位列第三。
尽管与华东师大相比差距较大,但东南大学在该指标上实现了反超。
东南大学的整体规模远大于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这可能是其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原因之一。
这一指标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观察时间较短,对于长期趋势以及未来发展的全面评估还需进一步研究。
尽管东南大学拥有众多优势学科,但由于部分学科水平较低且规模较大,导致整体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同济大学的情况也类似,甚至更为典型。
学科评估主要集中在土建领域,这反映了学科分类细化的复杂性。
学科评估并非简单的分数累加过程。
为促进城镇化发展,我国在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时面临着专业划分过细的问题,尤其在一些高门槛、涉密领域如航空航天、兵器和船舶等,则存在专业设置相对宽泛的情况。
这种情况导致同等水平的学校各自专注不同领域,造成了某些学校A+学科多而另一些较少的现象,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其综合实力。
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调整相关政策,比如撤销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将艺术学理论并入艺术学一级学科下管理。
未来,更多细分学科将会逐步整合,使得整体结构更加合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像东南大学这样看似拥有众多A+学科的学校,却未能获得相应关注的原因。
因为它们的优势领域并未增加,且当前土建类专业仍被视作较难就业的大集合体。
为了跻身华五行列并增强竞争力,将南医大合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举措。
从学科布局来看,如果目标是达到华五的水平,那么至少需要具备全国前十的实力和相应的学科体系。
在这一点上,东南大学没有医学院和顶尖附属医院的短板显得尤为突出。
观察前十名或华五成员,无一例外都拥有一流的医疗资源。
这也反映出同城的南京大学存在类似的问题。
医学院不仅在科研方面举足轻重,还是重要的现金流来源,在高校整体结构中扮演着持续而稳定的角色。
东大与南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小型医学院,但省内医学领域的领头羊仍然是南医大。
两校自身的医疗学科相形见绌。
考虑到东大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已经非常强大,若能够与南医大合并,则有望实现协同效应,使得1+1大于2的结果更加明显。
尽管在上海、浙江等地的竞争可能较为激烈,但超过南京大学和科技大学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东南大学近年来的衰落,与胡凌云的领导有直接联系。
他的能力有限,对学校的发展贡献不大,令人失望。
易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缺乏实际行动。
在这两位领导的带领下,学校历经十几二十年的发展却未能取得预期的进步。
回溯到1998年以前,将东南大学列入全国前十的排名简直是荒谬的。
在90年代中前期,甚至还没有985这个概念的时候,江苏的学生报考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难度大致相当。
那时候,南京最弱的一本院校包括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而稍强一些的则有河海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再往上则是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
当然,最好的还是南京大学以及当时极为热门的南京邮电学院。
实际上,工科高校自50年代起就开始了布局。
通过查看地图不难发现,国内每个大区域都分布着一到两所强势的工科学校,它们在各自的地区内占据主导地位。
东北地区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等。
华北地区则有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
华中地区的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也颇具实力。
西北方有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
华南地区以华南理工为代表。
华东地区的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及同济大学都是佼佼者。
西南地区则有重庆大学。
这样的布局便于学生就近入学,并且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明显。
那些位于其他区域的同等类型且层次相近的高校往往名气不大,尤其是地理位置较远的学校。
这些学校从过去到现在都存在一定的等级划分,比如现在的C9联盟成员当年就是顶尖的存在,其影响力和声誉是全国性的。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