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量公立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基础和必需的医疗保障服务。目前很多医院看病,用手机能预约,在线上能问诊,凭刷脸能付款,比以前方便得多。
但对大多数患者而言,找医生面对面看病,既是刻在骨子里的坚持,也是精神上的藉慰,有的患者哪怕病情再重,看到白大褂的医护人员,病痛和焦躁就减轻了很多,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到医院看病,是什么个流程?大致有9步:
选择要去的医院——关注该医院公众号——注册该医院就诊卡和病历——预约相应的科室——挂号和候诊——就诊并进行医患交流(就诊最关键的一步,患者事先可把要咨询的问题准备好,医生会逐个解答)——医生通常会安排抽血化验,根据检查单得出诊断(患者可在手机查看化验结果)——医生开出药方——患者缴费后取药(可以索要发票)。
整个流程实际上就是:医生通过挂号与患者建立诊疗关系,而后通过病理检查知道患者病情,拿出相应的诊断方案和开出药物,患者用药就能缓解病情。核心就是三个字:诊、查、药,形成闭合的治疗回路。
不过,这几年从门诊上看,不少患者在医生开出药方后,并没有去缴费,没有在药房取药,直接离开了。既有老患者,也有新患者。为什么他们不拿药就走了?
医生分析5个原因:
1、从用药类型看,医生开的药与患者/家属的预想有差距。
比如有的家长带生病的娃就诊,医生开的药方是“输液”,但从家长角度看,小孩的血管太细太脆,不好扎针,有时扎三四回都不成功,小孩怕得很,家长心疼得很。所以家长就没去取药,到外面换成口服药物。
有的患者是老病号了,医生开的药方和药物,家里还有不少存货,为了不浪费钱,就没缴费取药,直接离开了。
2、从患者心理看,对医生的诊断方案和用药思路不太认可。
对一些杂病和疑病,医生的诊断结论来自于抽血、验二便的化验单,用药根据临床经验和病理分析得出,但作为患者,感觉不保险,宁愿到别的医院再查一遍,所以没取药就离开了。
3、从药物价格看,医生开的药物可能价格比较高,患者难以承担。
医院用的药物,属于《基本药物目录清单》和国家集采目录的药物,占了很大比例,不过仍有一些药物是价格比较高的,比如抗癌的靶向药、含有贵重补药的中药方,等等。药物价格患者承担不起,只好直接离开,到外面再想想其它办法。
4、从药品进货渠道看,医院没有药,患者只能到外面买。
目前公立医院的药物大部分是集采药,国产仿制药占了不小的比例,进口原研药的比例不断减少,有的原研药甚至在医院买不到了。有的患者希望用原研药,只好到外面的药店购买。
其实,只要是通过药物一致性评价的国产仿制药,药效都是有保证的,价格比原研药低很多,医院也是从给患者省钱的角度考虑。许多慢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甲亢等,用国产仿制药,一段时间下来能省下不少钱。
国家实行药品“零加成”、“带量采购”等措施,原本中标的药物一旦被替代,医院要下架原有这些药品,但新中标的药物还没到,医院就出现“缺药”现象。
5、从患者个人原因看,有四个因素可能导致不拿药就离开。
一个是常见病和慢病的患者,感觉医生开的药没啥特别突出的,自己就到外面买药了。但也增加了乱用药的风险,临床多见于肝病患者,或者感冒吃出了急性肝肾衰竭。
一个是不想排队,图省事,多见于节假日后上班首日、每周一上午的时机,患者排队现象比较多,干脆不拿药就离开了。
一个是医生开的药走医保的比较多,但自己没带医保卡,也没有开通刷脸支付功能,或者钱没带够,就直接离开了。
一个是比较罕见的情形:患者有认知上的障碍或精神上的疾病,如早期的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疾患等,看病后不记得拿药了。
医生开出药方后,患者不拿药就离开,对医患双方有影响吗?都没有影响。
从医生看,他只负责给挂过号的患者开检查单子、开处方,病人最后没有拿药,医生并不在意,在电脑里把处方撤销就可以了。
从患者看,拿不拿药是患者自己的选择权,也不用担心没拿药会被医生“记住”,医生每天要看几十个病人,哪能记住这么多。
不过,正规医院的医生看病,总体还是比较放心的,能不用药的就不用,能用基础和便宜药的就选最合适的,能不用猛药就不用猛药,这些底线还是能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