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牛县级市,是如何炼成的?

城市研究员 2023-08-23 14:22:02

近期,赛迪顾问发布了最新版《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昆山再次蝉联百强县(县与县级市)之首。

赛迪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

这丝毫不令人奇怪,因为这已是昆山连续18年排名县域经济第一名。

就在去年,江苏昆山GDP达到5006.7亿元,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

这个数据什么概念呢?

根据同期的各省GDP数据显示,2022年西藏GDP为2132.64亿元,青海为3610.1亿元。这意味着昆山以一个县级市的规模,经济总量居然远超两个省(自治区),成为县级“黑马”。

如今号称“全国最牛县级市”的昆山经济规模如何,以及与上海多么密切,已有很多媒体报道过。

昆山市市域和区镇边界示意图 来源:江苏自然资源

但今天更想聊下,昆山当初如何摘掉“叫花子昆山”头衔背后的故事。

时间回到1978年,昆山还是一个典型纯农业县,地区生产总值2.42亿元,人均GDP为466元;工业总产值2.82亿元;财政收入0.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元。

城内就一家化肥厂、一家化工厂,农具一、二、三厂,构成了昆山全部工业家当。

当年,很多司机沿着312国道往东边开,道路两旁都是稻田,只有远远看到一处三角形建筑,上书“昆山”两个字,才知道“哦,到昆山了”,然后加紧赶路,因为当地没啥好驻足的。

1980年左右的昆山 来源:昆山统战

昆山城内城外没有像样的水泥路,到处是泥泞不堪的土路,所谓“天晴一块铜,下雨一泡脓”。

苏州下面的常熟、太仓、吴县、张家港、吴江各显神通,都有自己的国营工厂和乡镇企业,产值均超过昆山,许多都已超过亿元。

因为长期在苏州六个下辖县城中经济排名倒数第一,昆山一度被苏州等地嘲讽为“苏州城外半碗饭”的“叫花子县”。

因为穷,昆山人没少遭受其他地方的白眼,甚至因为穷,喜欢唱昆剧的昆山人出门都不开口,生怕被别人发现是昆山人。

那时,昆山人要是去外地出差,被问起是哪里人?都会小心回一声“苏州人”,然后就赶紧岔开话题。

也是因为穷,昆山人才必须争一口气。

1979年深圳蛇口开始动工建设,并成为沿海最早开放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很多内地人前去考察。

时任昆山县副县长吴克铨也去了一趟蛇口,深受震撼,发誓回家乡也要建设一个开发区,吸引外商前来投资。

但国家当时只批了14个沿海城市建开发区,昆山根本没有资格建,更何况当时苏州资金有限,压根还想不到照顾下“小弟”。

怎么办?

吴克铨和几位县委领导商量后,决定“赌一把”,他们在既无政策支持,又无资金帮扶的背景下,果断投资50万建中国首个“自费开发区”,并自担风险在上海投放广告进行招商引资。

昆山开发区旧貌

今天看来这个决定似乎很正常,昆山离上海那么近,希望吸纳上海资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可真正的情况远不是这样简单。

很长一段时期内,上海自身工业只是“内循环”,基本就是自己吃饱,顾不上考虑周围省市。

而江苏和上海因历史关系,彼此像分家不均的兄弟,心里总有些芥蒂。

上海觉得自己是凭本事成为中国的经济大市,凡事不需要依靠其他“兄弟”都能干好;江苏各地也总觉得“大上海”傲慢,有些瞧不上自己。

好吧,既然这样,大家就各玩各的。

当时苏州周边县几乎都是联合附近生产队“抱团取暖”,像常熟、吴县、吴江就与无锡的江阴打得火热,苏州也多与无锡等兄弟城市“联姻”,成立了多家国营工厂,也很热闹。

唯独昆山“孤苦伶仃”,谁都不搭理。

正因如此,昆山才决定哪怕“热脸贴冷屁股”也要紧紧抱住上海的“粗腿”,即便从中分一杯羹,也好过现在这种“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尴尬局面。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旧址

但这个想法也不是所有昆山领导都支持,始终担心上海更瞧不上自己这个穷地方。

但是吴克铨不以为然,他认为上海的优势很多,但昆山离上海近,而且土地多,劳动力多,人工还便宜,恰恰是上海经济发展最需要的资源。

最后,昆山政府拍板“行不行,试试再说”。

如今看来,昆山的决定十分正确。不仅有效避开了同类县域竞争的压力,更提前预判了上海产业发展的急需资源,率先在国内开启差异化竞争模式。

事实也正如吴克铨预料,昆山的招商引资方案出台后,从上海很快引进了上海金星电视机、上海第十二纺织厂等多家企业。

但企业入驻后,昆山觉得有些吃亏了。比如金星电视机来后,表示没有资金继续建设,结果是昆山帮忙出面贷款,说好利润五五开,结果又被对方要去三分之一的商标费。

上海电视一厂昆山分厂

此类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多,昆山做了不少,但都坚持下来。

昆山是觉得,如果没有这些上海的厂家来,自己其实一分钱也赚不到。来了,不仅有钱赚,还能解决就业,培养技术人才,不应算“小账”,而要算“大账”。

确实,本着“吃亏是福”的昆山虽然短期利益有限,却为整个昆山充实了急需的人才与工业,这才借此实现经济腾飞蓝图的第一步。

区位优势如今无比熟悉的话,实际只是昆山最不值一提的成功因素,真正动力是当地迫切的发展愿望。

上海企业来了,昆山更希望像沿海城市那样吸引外资来。

彼时,有一家名为苏旺你(SWANY)株式会社的日企来到苏州,想投资建厂。吴克铨听说后,立即赶到苏州轻工局,恳请局长将昆山加进外商的考察名单。

可当日本客商来到昆山后,开发区四周的烂泥地让他皱起眉头。直到陪同的吴克铨承诺3个月把路修好,对方才答应到时再来考察。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昆山当地这次算是对这句话有了切身感受。

昆山当即从仅有的市政经费抽出50万元,将路给修好,再次邀请日本客商前来。

来了之后,日企的负责人十分惊讶,县城主要干道不仅全部铺上水泥路,周围环境也焕然一新。

看到昆山有如此速度和诚意做支撑,日商当即决定投资100万美元, “苏旺你”手套企业成为了昆山,乃至苏州和江苏的第一家合资企业。

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旧貌

这种敢为人先,主动争取的态度立即让昆山尝到了甜头,数不清的外资及台商企业纷至沓来。

同时,昆山也在吴克铨等县领导的指挥和影响下,积极开发本地乡镇企业,还特意聘请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指利用休息时间去乡镇指导技术的上海技术人员)给企业培训讲课,同时鼓励大批招商人员奔赴上海招商。

昆山那时还有个“绝招”,就是在上海知青和三线厂“大返城”时,以高薪和安排住房等条件,主动与江西、四川、贵州等地的三线企业的技术人员联系,邀请他们将工厂和技术带到昆山。

仅仅数年时间,通过与上海的不断紧密合作,昆山地方经济得到了猛增,工业更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据1987年统计,投产企业19家,实现工业产值2.78亿元,出口创汇834万美元,工业利税总额1528万元,财政收入350万元。

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大篇幅刊发《“昆山之路”三评》,对昆山坚持“穷开发、富规划”,自费开发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深入报道。

1989年,昆山刚实现撤县设市,同时人均收入从垫底跃居至苏州6县第一,彻底摘掉了“叫花县”的称谓。

可“双喜临门”的昆山却有些焦虑。

由于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原本计划投资昆山的外商突然反悔,很多已经谈好的协议甚至直接毁约。

昆山市有些不知所措,刚投资翻建了新的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岂不是打了水漂?

谁也没想到,新的机遇来自一碗当地的“奥灶面”。

当时,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偶然听说单位司机有个台湾亲戚想来大陆考察投资。

他意识到随着两岸关系缓和,已经有不少台资企业来大陆投资,如果能把台商引到昆山,那必将是开启昆山经济的新合作模式。

宣炳龙兴奋地叫来司机,叮嘱道:“把他们接到昆山,我请吃奥灶面。”

一顿饭后,在昆山的盛情邀请下,这位台商决定在昆山建厂,江苏首家台企—顺昌纺织有限公司正式落户。

其实,昆山已经意识到台资重要性,更提前收集了几乎所有台资企业负责人的电话。

1990年,原本打算在西安投资建厂的台湾仁宝电脑刚落地,就接到昆山打来的邀请电话。

此时,国内著名的电子科技企业彩虹集团已在昆山建厂,而且电子工业部的897厂、999厂也纷纷落户昆山,当即决定将“仁宝”建设在昆山,由此成为最早进入昆山的规模企业,并吸引了更多台资企业入驻昆山。

这或许是国内最早的地毯式招商模式,也是俗话说的“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昆山也靠实力和诚意从此与无数台资企业深度捆绑在了一起。

昆山对台商的体贴可不止一顿“奥灶面”,所有台商来了之后,昆山会有专门人员陪同办理各种报批手续,行政机关全部是随到随办。就连台商去北京办理相关手续,昆山也担心他们不熟悉政策,还会安排人陪同,跑前跑后帮助拿下审批。

用当地一位负责人的话来说,“只要他们愿意投资,让我伺候倒洗脚水都没问题”。

这是昆山务实的态度,也是昆山能赢得众多台资企业的重要情感基础。

随后几年里,以每年平均90家台企的速度不断新增,包括捷安特自行车、统一食品、惠昆包装等皆来到昆山发展。

截至2023年3月底,昆山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832个,增资项目2640个,投资总额693.54亿美元,其中123家台资企业入围大陆台商1000强名单,40家台企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台资企业的到来也逐渐丰富了昆山的产业链,带动当地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精细化工、高档轻纺等产业不断发展。

1992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昆山开发区跻身“国家队”,成为沿海“14+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唯一设在县级城市的开发区,昆山又开始悄悄忙着一个新的“小动作”。

1994年,昆山参考台湾地区,首先在全国提出建设“出口加工区”概念,到2000年4月获批,昆山再次以敢为天下先的胆魄震惊全国。

甚至原本出口加工区3年期规划实现30亿美元,可到2006年,却实现了进出口623亿美元。

出口加工区的成功,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昆山,再次带动昆山的产业升级。

此时,凭借经济总量飙升,昆山第二次登上了中国百强县榜首的位置,并保持至今。

谋定而后动,这一直是昆山发展的特色。

虽然早先是因为“胆大”获得了机遇,但昆山很清楚,盲目地“胆大”只会带来更多失败。因此昆山的发展路径始终是“腾笼换鸟”,提前布局新产业,及时发展优势产业。

比如,2000年初,昆山便筹划建设光电产业园,先后引进了龙腾光电、友达光电、维信诺、旭硝子、奇美等产业链核心企业;2005年,昆山开发区开始发展光电产业,围绕龙腾光电和龙飞高世代线,一条从石英砂、液晶玻璃、面板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成为昆山开发区重要经济支柱产业。

昆山光电产业园 来源:昆山发布

到2014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跨越3000亿元,2019年跨越4000亿元台阶;仅仅3年时间,昆山再次突破5000亿大关,成为令人仰视的“最牛县级市”。

今天,上海的地铁已经直达昆山的花桥。走出站台,你根本分不清谁是昆山人,谁是上海人。

其实也不需要分清,就像如今的上海和昆山经济,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面对多变的时局,融合与革新,或许才是最佳的选择。

3 阅读:302
评论列表
  • 2023-08-24 01:34

    没有资本家,全是十三太保在自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