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宋军溃败白沟:契丹奄奄一息,不意味北宋就能赢

聊聊历史 2024-11-04 07:55:53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童贯幻想着不战而屈人之兵,拿回燕云十六州。谁知,面对奄奄一息的契丹,10万宋军毫无招架之力,一触即溃,沦为笑话。

1114年,阿骨打在东北起兵,人数才2500而已,却能压着契丹(辽国)吊打。达鲁古城之战、护步达冈之战,金军总计消灭契丹70万。

金国、契丹打仗,北宋也密切关注局势,希望能分享一杯羹。宋徽宗看来,契丹已经被金国打得奄奄一息,这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好机会。

燕云十六州,无疑是北宋的“心病”,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就一直想拿回这里。但是,宋军不够争气,宋太宗赢得高梁河车神美名。

986年,北宋第一名将曹彬,居然不战而逃,导致10万宋军在岐沟关覆没,雍熙北伐惨败,北宋对契丹心存畏惧。

1005年,契丹铁骑的压力下,宋真宗被迫签署澶渊之盟,双方结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契丹岁币30万,后增加到50万。

澶渊之盟后,契丹、北宋没有爆发战争,双方友好往来。但是,北宋从未忘记燕云十六州,宋徽宗也是如此。

一百多年来,澶渊之盟都得到遵守,北宋与西夏死磕,宋军屡战屡败,契丹也没趁火打劫。如今,契丹、金国交战,宋徽宗却破坏规则。

契丹奄奄一息,宋徽宗也没把握单独取胜,故而需要盟友。金国,成为宋徽宗目标,他决定联合阿骨打,两面夹击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

1120年,宋金达成“海上之盟”,北宋许诺把给契丹的岁币转交金国,金国同意把燕云十六州还给北宋。

有了金军这个盟友,宋徽宗信心十足,立刻把北宋最精锐的西军内调,准备北伐。

西军,长期与西夏交战,战斗经验丰富,名将也不少,是北宋武装力量的台柱子。

20万西军陆续回到河南,宋徽宗信心百倍,不料南方出了问题。方腊起义爆发,纵横江浙财税重地,两湖农民起义也不少,北宋必须先平叛。

童贯率20万大军南征,对付方腊起义,结果死伤惨重。方腊不是宋江这些小股“贼寇”,而是席卷江浙的大军,实力相当强悍。

方腊称帝,年号“永乐”,很霸气。但是,起义军内部不团结,童贯付出惨重代价后,还是消灭了方腊起义。

搞定了方腊,西军又要分出部分去两湖,维护地方秩序。如此,童贯带到北伐战场的宋军,第一批也就十万人,却是精锐尽出。

种家军、辛家军、杨家军都上阵,首席名将种师道也出征,辛兴宗、杨可失这些在西北屡立战功的悍将都跟着童贯北伐。

金国攻打长城以北,此时狂虐契丹。为了对付金国,契丹把幽州(燕京)军团调走,就留下几千老弱,交给萧干、耶律大石率领。

契丹的虚弱,兵力严重不足,童贯看得一清二楚。作为北伐全军主帅,童贯对这次战斗充满信心,认为中原百姓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不战而屈人之兵。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童贯知道契丹虚弱,却不知道宋军更弱。西军能打没有错,但镇压方腊起义已经伤到元气,又没有发放饷银,岂能打赢呢?

再则,西军山地作战厉害,但大规模平原野战则缺乏经验。西军能跟西夏打,不意味着就能在平原上与契丹正面硬刚。

童贯虽说是宦官,但军事经验丰富,他长期跟西夏交战,又镇压方腊起义,也不是庸才,并非碌碌无为之辈。

也许是契丹此时太虚弱,金军又在北面强攻,故而童贯产生了幻觉。童贯看来,中原汉人一定会支持宋军,百姓会欢迎他到来,主动配合王师。

至于耶律大石、萧干,童贯压根不当一回事,区区数千契丹军,还能逆天不成?为了顺利拿下幽州,童贯决定“不战而屈人之兵”,让耶律大石主动投降。

童贯派使者去幽州,阐明利害关系,劝说耶律大石与萧干接受既成事实,识时务者为俊,不要拿鸡蛋碰石头,改换门庭才是出路。

为了证明宋军是“王师”,童贯严禁种师道、杨可世主动挑战契丹,不能出击,只需要保持军事压力即可。

耶律大石兵力有限,面对北宋背弃盟约,他选择战斗,即便此时他手中只有2千多人,也不影响他主动出击。

种师道的前锋杨可世 轻敌大意,听闻百姓箪食壶浆,契丹准备投降,他放松了戒备,行军时阵型杂乱无章。

杨可世抵达兰甸沟,宋军准备生火做饭,饱餐一顿。耶律大石突然杀来,以轻骑兵袭击,把尚未吃饭的宋军打垮。

面对契丹的进攻,杨可世本想组织队伍反击,但宋军慌忙逃走,没人愿意战斗,杨可世也跟着溃军逃跑。

杨可世战败,耶律大石乘胜追击。种师道得知前锋战败,急忙在白沟河布阵,下令宋军坚守阵地,不要主动出击,保住大营即可。

与此同时,童贯从雄州派出使者,去耶律大石军营,表示可以既往不咎,只要他愿意投降,朝廷就当兰甸沟之战不存在。

打不赢契丹,还想招降耶律大石,也只有北宋能这么做了。耶律大石打败了杨可世,又得到耶律淳派来的援军,更加轻视宋军。

耶律大石拒绝投降,还痛斥北宋使者,责骂北宋背信弃义,破坏澶渊之盟。耶律大石让使者回去告诉种师道,赶紧决战,不要想着招降。

使者刚离开,耶律大石立刻派骑兵沿着白沟河行动,在上游水浅处渡河,从背后袭击北宋守桥部队,将其全歼,夺取桥梁。

契丹控制桥梁,耶律大石可以从容调动部队,震慑种师道的主力。与此同时,萧干在西路发动进攻,打败了辛兴宗,从背后包抄种师道。

各路宋军战败,种师道担心陷入重围,便连夜撤退。耶律大石、萧干分兵追击,在古城追上了种师道,双方展开激战。

种师道能征惯战,又有神臂弓加持,宋军得以借助方阵挡住契丹进攻。种师道且战且退,宋军败而不乱,但童贯坑死了大军。

宋军缺少骑兵,种师道防守作战还可以,但主动出击却不行。再则,由于撤退仓促,宋军携带粮食不多,也撑不起持久战。

种师道退到雄州城外,派亲信入城,希望童贯能给将士们进入城内休息,保存实力。童贯担心耶律大石、萧干趁机袭击雄州,故而拒绝。

前面是主帅童贯阻止入城,后方也是契丹骑兵追击,种师道所部人心涣散,毫无斗志,将士纷纷逃走,种师道也无法控制局面。

耶律大石、萧干抓住机会,乘着宋军队形混乱之际,以精锐骑兵横击宋军,把宋军截成两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不巧的是,天降大雪,风雪交加,让这支饥饿且缺乏御寒衣物的宋军,成为契丹宰割的羔羊,数万大军就此覆没。

10万大军惨败,莫州之北雄州之南,以及保定、真定一带到处是宋军尸体,尸相枕籍不可胜记,惨不忍睹。

童贯北伐时,宋徽宗认为宋军必胜无疑,借助金军南下的势头,把燕云十六州从契丹手里拿回来,没啥难度,却遭遇了惨败。

此时契丹虚弱,且腹背受敌,对金军屡战屡败是事实,但不意味着宋军就能打赢契丹的残兵败将,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白沟之战惨败,并不难理解,宋军野战水平不行是关键。西北作战,宋军依托城池要塞,局部战斗投入的兵力一万余人,并没有大规模野战的经验。

西军与西夏打,有输有赢,胜负相当。西夏打不赢契丹,宋军又岂能打赢呢?再则,由于历史原因,契丹对宋军有一种优越感,从未把宋军放在眼里,契丹打不赢金军,对付宋军还是很容易。

耶律大石赢得胜利,但契丹在长城以北被金军压着打,辽天祚帝逃到河东,故而也没能力攻打雄州,也不想继续追击宋军。

耶律大石派使者进入雄州,责问童贯:宋朝为何背弃澶渊之盟,契丹一直坚守协议,没有帮西夏,宋朝为什么勾结金国,恩将仇报。

契丹使者的质问,童贯没法反驳,谁让宋军打不赢呢?童贯只好说:我们担心金国拿下幽州,故而派兵来管理,不让幽州陷入他人之手。

契丹赢得胜利,但还是希望北宋能就此罢手,停止北伐,双方和好如初。宋徽宗不同意,他相信有金军支持,契丹迟早要灭亡,故而继续增兵。

宋徽宗撤了种师道职务,让刘延庆、刘光世父子充当前锋,又征调十五万大军,继续投入北伐战场。

殊不知,刘延庆、刘光世这2位长腿将军,不但坑了北宋,也坑了南宋。刘家军也是西军精锐之一,战斗经验丰富,但面对耶律大石、萧干的留守部队,也是一触即溃。

宋军表现太糟糕,按照海上之盟协议,本该是宋军攻取幽州、云州,结果都是童贯请求金军“帮忙”,金军自己拿下城池。

如此,金军更加瞧不起宋军,攻克燕京后,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建议阿骨打撕毁协议,立刻灭了北宋。

阿骨打遵守协议,他答应把幽云交还北宋,就不会背弃盟约。阿骨打告诉部将:我活着,就要守诚信;我死后,你们看着办。

1123年,阿骨打病逝,弟弟金太宗继位。1125年,金太宗灭亡辽国。1127年,金太宗灭亡北宋,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虏。

1 阅读: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