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基本没有学术交流、学术讨论与学术规范!
中医经典的传承、中医理论与医术的教学,基本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或者是一带一,或者是一带多,最多也只是一个师父教几个徒弟,而没有象现代学校那样大批培养中医人才的传承方式。因为没有大规模、普及性的中医教学,所以也就没有规范性的中医教材,反正师父只教那么一个人或几个人,教材写得怎么样没有多大关系,因为主要是采用“耳提面命”的口头讲解方式。有的医书为了保密,甚至有意不写关键性的内容(即所谓的秘诀),而把关键性的内容留在选定好徒弟后再口头传授给他。这些做法都不利于中医的广泛传授与学术提升。
再后来,中医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门派、家族传承,而不同派别之间为了保密,或由于其它原因,甚少将本门的精华拿出来与别人交流。这就导致了对同一个名词,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解释,就拿最基本的名词“阴阳”来说,火神派郑钦安的解释就跟很多其它派别不一样。对于“营、卫、气、血”、“三焦”,对于六经(太阳、阳明、少阳等)等名词,各门各派的解释都有出入。而且,更关键的一点是,这些门派提出自己学说、使用这些名词的时候,根本不顾及别的医典、医书也出现过这些名词,根本不去对自己使用这些名词做出内涵上的界定,也不去说明这些名词与其它门派学说同样名词的区别……
举例说,你如果认为温病学派的“营、卫、气、血”就是黄帝内经中的“营、卫、气、血”,那你就将陷入极大的迷惘之中。
又例如,火神派郑钦安讲的“阳”是“坎中一阳”,而黄帝内经中讲的阳则包括这样的含义:心为阳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将五脏分阴阳)……面对这些纷乱,你如何协调起来理解?
这就难怪,反中医的人(或“中医黑”)说中医本身不科学。
以上也只是略谈几点而已。中医理论本身不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和接纳,是有其自身原因的。
古代中医博大精深,但流传过程中也出现很多糟粕和混乱,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否则无以实现中医的复兴。
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位集大成的伟大医学家,如孙思邈,他们试图提炼出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与医术体系,但仅凭他们个人的努力,很显单薄。
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官修医典医书的大举措,比如宋朝林亿等人奉旨编修医书,清朝官方组织编写《医宗金鉴》等,甚至将官修医书作为考试内容。但是,这些官修医书的举措只是一个时期的一个特定的活动,算不上真正的学术讨论活动。中医“各派纷呈,各呈家技”的状态仍是主流。
那么,现代有了官方的中医教材,中医理论算是成型、成熟了吧?也不算。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很混乱的,不但理论上混乱,治法、处方等也存在很多混乱的地方……为什么从中医院校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很多不能独立看病?原因值得反思。
关于中医经方体系,不完善之处也很多,详细请参阅我关于《辅行诀》、《伤寒论》的破解文章。
总之,目前中医学术界亟需: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
这是继往开来的大事。
这需要众人去做,因为这需要形成一种学术交流的大环境才能做到。
炎黄国医研学者吴越
2024年8月19日
郑重提示:本文旨在弘扬传统中医经典,传播炎黄国医文化,如果文中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若要使用医疗处方请依法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还需联系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来理解。
而且,出于对平台规则的遵守,也不发表有关医疗、医案等方面的内容,笔者多是在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但不等于笔者只崇尚空谈而不重实践,希望读者诸君理解,在其它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探讨各种医学问题。
文中所述,如有不当,欢迎指正。
经方是中医的核心,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作品。笔者的经验:学中医经方,从伊尹经方开始着手,容易得多,而且,是真正正确的开启方式!有兴趣者,可参阅笔者的著作、文章或课程。
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A、普及系列:《“阳主阴从”高效养生法》等自助中医普及课程。
B、针灸系列:《周天针灸法-针灸入门一日通》与《周天针灸法-针灸入道一点通》等
C、经方系列:包括由浅入深的《分类讲病》《经方易用》《经方直用》《经方逻辑》等阶梯
其中,《经方逻辑》特别系列:中医经方核心课程-中医经方的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
附2: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
基础啊
哈。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果然提炼不错
中医药首先排除安慰剂效应,只要做对比试验,中医就露馅了,
牛逼旁边的剃须刀刮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