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指着北京副市长的鼻子骂道: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

热情的小狐狸 2025-01-18 03:31:37

提到林徽因,你会想到什么?是《你是人间四月天》?还是她跟徐志摩无疾而终的爱情?还是她跟梁思成琴瑟和鸣?世人的印象里,林徽因是知书达理,温婉娴静的女子。用今天的话讲,她是众多男士心中的女神。

不过,林徽因也有暴怒的时候,她曾经指着北京副市长吴晗的鼻子骂,林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是什么原因让她发这么大的火?这一切都跟老北京建筑保护有关。

一 北京牌楼“由存变废”

1949年初,北京和平解放,9月北京定为首都,随后北京的市政建设就被提上议程,北京城改造与扩建由此开始。当时,旧城改造是重点工作,因为涉及文物保护。比如牌楼的存废。

北京的牌楼,也叫牌坊,是老北京一道标志性的建筑风景。牌楼的作用,一是作为街巷的分界标志;二是装饰性建筑,烘托出一种气势;三是表彰某人某事,带有纪念意义。

据历史记载,北京城曾有300多座牌楼。有的在公园内,像北海公园内有牌楼20座,颐和园内有牌楼41座;有的跨街道分布,像前门外五牌楼、东交民巷牌楼、西交民巷牌楼、东公安街牌楼、司法部街牌楼、东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帝王庙牌楼、大高玄殿牌楼等;有的临街分布,像大高玄殿对面的牌楼、鼓楼前火神庙牌楼。

最初,对于牌楼的处理,主要以修缮为主,只有东公安街、司法部街牌楼被拆除了。国务院还专门发文,指示要重视保护古建筑。按照指示,北京市对全市城楼、牌楼做了统计调查,还制定了修缮方案。很快中央就批复了,还给拨了修缮资金。

1951年初,北京市建设局等单位制定了施工方案,4月份修缮工程启动。当年完成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完成。于是,二期修缮工程报告又提交上去,但迟迟没有批下来。因为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处建议拆除牌楼。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大街牌楼附近交通事故频发,牌楼是主要原因。这个建议之所以引起北京市政府重视,主要是当时文津街北京图书馆门前发了严重的交通事故。那里有个金鳌牌楼,牌楼后面是三座门,有3个仅能通行一辆车的门洞,不远处又是一个拐弯处。当时有一辆车正要过门洞,拐弯处突然出现一辆车迎面驶来,两车同时挤一个门洞,肯定通不过。其中一辆车避让撞到门垛上,车毁人亡。

这场交通事故是一个导火索,引起了公安局交通管理处的关注。他们调查发现,此处交通事故已发生多次。之后,他们又分析了交通事故频发地点,主要有朝阳门、阜成门、东西、西四、帝王庙几处,并得出结论:朝阳门、阜成门的城楼,东西、西四、帝王庙的牌楼,是影响交通的主要因素。

随后,北京市委开会讨论,并通过处理方案,将影响交通的城楼和牌楼拆除。北京市把方案提交到中央,得到批复后,就准备拆除。

负责拆除工作的,是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对他来说,这是一场“硬仗”,因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首先就反对。

二 激烈争论

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建筑领域大家,他们认为,牌楼是一种点缀,把单调的街道变成了艺术空间,丰富了北京城的街道景观,应该保留。至于交通问题,他们提出,可以采用建设交通环岛等方式解决,不一定非要拆了牌楼。

在讨论会上,梁思成同吴晗展开激烈争论。梁思成苦口婆心劝,要多保留牌楼等有价值的古建筑,而吴晗则称,北京市将来是要发展成大都市的,牌楼什么的都会过时“鸡笼、鸟舍”,此话直接把梁思成气哭了。

当时,林徽因患很严重的肺病,说话声音沙哑。她在同学聚会上跟吴晗争论起来,一气之下,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呵斥,那句“林氏满门忠烈”令人动容,在座的留洋同学听得出她话里的深情。

梁思成跟吴晗争执不下,他致信中央,建议把牌楼作为街心景观保留下来,交通问题通过交通环岛的方式解决。

之后,在北京文物保护讨论会上,对于古建筑存废的问题,正反双方又展开激烈的交锋。林徽因指出,文物保护同新建筑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保护古建筑代表延续传统。梁思成指出,历史塑造的北京优美城市风格应该保护,给其他地方树立榜样。

对此,吴晗说,应该尊重专家意见 ,但不代表要听从专家的意见。这话意思显而易见。考虑到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坚持,中央领导亲自出面做工作。

1953年底,北京市下达处理决定,景德坊及东、西交民巷牌楼拆除,其他再议。这是一个起点,后面又有牌楼被拆,比如历代帝王庙的牌楼。

对于这个牌楼的存废,文物局给出的意见是,建议保留或重建。梁思成说,北京的牌楼里,帝王庙的牌楼景致最好,有阜成门城楼互相衬托,还能看到西山风景,黄昏时分,看夕阳西下,美不胜收。不过,牌楼在1954年还是给拆除了。据说,这两个牌楼被拆时,梁先生哭了好几天,而当时林徽因病情恶化已经很严重,一年后就病故了。

其实,当时除了牌楼,老北京城墙的存废也经过了激烈的争议。

三 老北京城墙存废也有争议

对于老北京城墙的存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主张保留。理由主要有,一是可作为市里与郊区的区隔,二是可作为环城公园,供市民娱乐;三是可以在适当地方打豁口,调节交通。林徽因特别强调,城市是一本石头的书,要把文物保护同历史学习集合起来。

另一种是以华南圭为代表,主张拆除。理由主要有,一是市里、郊区连成一片,消除隔阂;二是便于协调城内城外建筑风格;三是便于修建环城大路;四是城墙材料可另作他用。

还有一种意见是部分保留,以华揽洪为代表。他认为,要考虑环境布局凸显古建筑的美感。由此出发,他主张城楼应保留,城墙可以部分拆除。

而参加讨论的,绝大多数是支持拆除的。他们主要从交通便利、城乡联系紧密以及城市风格协调等方面考虑的。不过,当时在华的苏联专家是支持保留的。他们认为,作为世界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北京城,保留城墙在世界影响很大。

后来又召开座谈会,还是莫衷一是。为了慎重期间,中央决定城墙拆除暂时搁置。不过,后面随着形势变化,老北京城墙也被逐渐拆除了。

1953年,右安门瓮城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城门、城墙坍塌,被拆除。随后进入零星拆除阶段,一开始是坍塌比较严重的部分被拆除,后来影响交通的部分也被拆除了,外城和内城都拆了不少。

同年底开始拆除外城城墙,像左安门、广渠门城楼、箭楼、广安门城楼以及瓮楼、西便门的城楼都拆了,永定门东、广渠门南拆了两大段。一场大规模的拆墙行动,如火如荼底展开了。

到了1957年,文化部看不下去了,就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称北京城墙存废事关国际影响,应该慎重考虑。中央同意了文化部的意见,让北京市暂缓拆迁行动。

一年后情况又发生变化。北京市委开会决定,保留正阳门城楼、箭楼和鼓楼,其余城墙和城楼一律拆除。这意味着北京内城和外城都要拆掉。由于当时劳动力紧张,拆除工程分批完成。到了1960年代中期,北京外城基本被拆除了,个别地段有半截,内城拆了部分。这个时候,北京市开始修建地铁,选址就在城墙位置。

1969年,中苏不断恶化,两国边境还发生了“珍宝岛事件”,在紧张的氛围下,北京城掀起了拆城墙、取城砖、挖防空洞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北京城内城、外城的城墙、城楼,绝大多数被拆掉。古观象台、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得以保留,崇文门东大街、西便门各有一段残垣保住了,其余基本都被拆毁。

不过,虽然古风古貌有些减损,但从总体看,北京城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动。北京城真正发生大变样的,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当时推出以房地产项目带动危旧房改造。但在执行过程中,危旧房整改成了危旧房整拆,不管是危房还是旧房就是拆。

后来发现拆的太严重了,不少老专家就提建议,称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后来又划出片区进行旧城保护,算是抢救下来25片区历史文化保护区。

这里要为竭力保护文化古城的专家们点个赞。

参考文献

史真.北京城墙大规模拆除始末[J].出版参考,2006,(08):23-24.

申予荣.北京城垣拆除始末[J].北京规划建设,2002,(05):61-64.

侯丽.老北京城保护的往事[N].中国文化报,2009-08-18(006).

凤凰网.1953年吴晗坚持拆北京牌楼 梁思成气得痛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