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神童:2天念完小学,10岁参加高考,读了1年大学嫌太简单溜回家

人间靳说 2024-10-29 11:02:57

2011年南方科技大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年仅10岁的少年苏刘溢。

照片里的他,稚气未脱身高只有1米5,在一群大学生中显得格格不入。

媒体蜂拥而至,“神童”、“天才”的标签铺天盖地。

2天念完小学、10岁参加高考、以566分的成绩被南科大录取、可读了1年大学嫌太简单溜回家……

苏刘溢的一生从开篇就是“巅峰级别”。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因大学太简单而溜回家的他,最终怎么样了?

神童苏刘溢

天才神童

苏刘溢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只是一个被迅速遗忘的新闻标题。但在当年,他可是媒体的宠儿,是“别人家的孩子”的终极版本。

他的故事始于山东泰安,一个高考竞争激烈到令人窒息的地方。

苏刘溢的超常天赋,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露无疑。据说他不到一岁就能流利地复述母亲讲的故事,识字量更是远超同龄人。

小时候的苏刘溢

为了不让孩子的天赋被“耽误”,苏刘溢的父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他跳过幼儿园,直接进入小学。

仅仅两天半,苏刘溢就结束了他的小学生涯,原因无他,学霸的世界,普通人不懂。

老师发现他已经完全掌握了小学阶段的知识,继续待下去,纯粹是浪费时间。于是,在老师的建议下苏刘溢“升级打怪”,直接升入了初中。

神童苏刘溢

你以为这就够夸张了?不,这仅仅是开始。7岁的苏刘溢,在初中同样展现出碾压性的学习能力。

他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初中课程。随后他再次跳级,进入高中学习,此时的他年仅8岁。

10岁那年,苏刘溢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高考,并以566分的成绩,被南方科技大学破格录取。

大学中的他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人们惊叹于他的天赋,同时也充满了好奇:这个智力超群的孩子,未来会创造怎样的奇迹?

大学嫌太简单溜回家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残酷。进入大学后,苏刘溢的天才光环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地鸡毛。

年龄的巨大差异,让他难以融入大学的社交圈。试想一下,一个10岁的孩子,和一群比他大七八岁的成年人在一起生活、学习,会是怎样一种场景?

苏刘溢和妈妈

同学们聊的话题,他无法参与;同学们进行的活动,他也无法融入,孤独、格格不入,成了笼罩在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也与苏刘溢的学习习惯格格不入。从小到大,他都习惯了超前的学习节奏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

而大学的课程对他而言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课堂上他常常感到无聊、乏味,甚至开始在课堂上睡觉、玩游戏。

大学课堂上的苏刘溢

更糟糕的是媒体的过度关注,也给苏刘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的生活被曝光在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被无限放大。

人们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霍金”,可这种过度的关注和期待,却像一座无形的山峰,压得他喘不过气。

最终在大学仅仅待了一年后,苏刘溢选择了退学。

这则消息,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质疑,是大学教育“埋没了”天才,还是“神童”的光环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苏刘溢的退学并非突发事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从一开始,将一个10岁的孩子送入大学,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决定。

从“神童”到普通人

苏刘溢的“退学”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离开大学后,他回到了家乡,远离了聚光灯和外界的喧嚣,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

他不再是那个被标签为“神童”的少年,而是一个渴望回归平凡、寻找自我的普通人。

回到家中后,苏刘溢并没有放弃学习,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追求速度和效率,而是开始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苏刘溢开始尝试着与同龄人交往,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体验普通人的生活。他发现,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还有友情、爱情、亲情等更值得珍惜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刘溢逐渐走出了迷茫和困惑,他开始明白,成为“神童”并不是他人生的唯一目标,更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他开始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努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和意义,如今,苏刘溢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野,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

“伤仲永”的翻版

苏刘溢的“失落”,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伤仲永”的翻版,是“揠苗助长”的典型案例。

如果我们跳出传统“成功”的定义,或许会对苏刘溢的经历,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习惯于用分数、学历、社会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苏刘溢无疑是这个体系中的“佼佼者”。

当他进入一个更加多元、复杂的大学环境,传统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单一而苍白。

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些恰恰是苏刘溢所欠缺的。

过早的跳级让他错过了与同龄人一起成长的宝贵机会。他的世界被书本和考试填满,却缺少了同龄人之间的玩耍、嬉戏、争吵。

这些看似“无用”的经历,却是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则加剧了他的社会化困境。苏刘溢的父母,无疑是爱他的,但他们的爱,更多地体现在对孩子学业的关注上,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和情感的关怀。

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孩子,即使智力超群,也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媒体的过度关注,则将苏刘溢推向了另一个极端。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无限放大,被贴上“天才”、“神童”的标签。

人们对他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也变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

在种种因素的交织下,苏刘溢最终选择了逃离。他退学了,回到了一个相对单纯、熟悉的环境中。

或许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对他而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苏刘溢的故事让我们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定义“成功”?难道只有那些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就的人,才算是“成功”吗?

那些选择平淡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尊重吗?

苏刘溢的经历也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健全的人,不仅需要拥有过人的才智,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文/编辑:招财小芬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11-04山东10岁“神童”苏刘溢入住南方科技大学

大众网--生活日报2011-07-08南科大学生苏刘溢:不是退学,而是有点想家了

今日女报2021-02-042岁看新闻联播,10岁考上大学的那些“神童”们,现在都消失了……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