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知乎走险棋,它的危机也来了

摩羯商业评论 2021-03-13 16:29:41

2月份,语音群聊应用ClubHouse,在硅谷一干大佬的安利下突然火了起来。国内的映客团队在春节期间加班加点,上线了同款App“对话吧”,春节后开门迎客。

2月20日,映客创始人奉佑生,在对话吧组织了一场围绕ClubHouse商业价值的高端群聊,很多投资界大佬都被拉进聊天室。

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杜永波发言,说他在第一时间,就把ClubHouse推给了知乎创始人周源看,之后双方碰撞了一大堆关于知乎与ClubHouse的灵契神合。杜说着说着,一旁的周亚辉听不下去了,打断杜的发言道:

“大家都觉得这款产品天生是为知乎打造的,但大家都知道知乎的手儿,一直是比较慢的…….”

周亚辉的大实话,让不少人笑了场。

知乎,真的像周亚辉说的那么的“手儿慢”吗?

其实,从2018年开始,那个“文人气”的知乎,不但已经躁了起来,还为了流量屡屡走出险棋。这些努力,终于让知乎跨过了上市的门槛。

然而,事情正在起变化,山雨欲来风满楼。知乎躁起来之后,它的真正危机,也在逼近。

如果从原创角度看,知乎确实不善于创新,就像周亚辉说的“手儿慢”。

一路走来,知乎“跟风”的标签是显而易见的,有媒体人调侃,知乎是“大前年学得到,前年学喜马拉雅,去年学小红书,今年要学快手”。

但是,如果从商业化角度看,知乎2018年以来的步伐,可以用“躁起来”来形容。

杜永波应该知道,早在2016年,所谓的知识付费元年,知乎就(在“分答”之后)推出了一对多的群组语音问答产品“知乎 Live”。一些人认为,这是知乎在广告之外的第一次产品商业化尝试。

然而,“知乎 Live”终究没有成为ClubHouse,实际上,这款产品在知乎招股书中鲜露踪迹。

实际上,自2016年开始,知乎就做出了一系列产品商业化、内容商业化的尝试,经常被指“跟风抄袭”,它们大多数都折戟沉沙。短视频应用“即影”,更是创下了3个月便被判死刑的业界最快砍产品记录。2018年融完E轮之后,知乎的商业化变现动作更是快马加鞭,让知乎老用户应接不暇。

客观的说,知乎近些年来的商业化取得了成效,其标志就是终于换来上市资格。然而,在等待上市的中国独角兽名单中,知乎的排名与其资历似乎并不匹配。

在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中国独角兽榜单”中,知乎排在了24名的位置,被一群后起之秀超越。24名,在独角兽50强榜单中,是一个“中二”——中档第二梯队的角色。

2021年,“手儿慢”的知乎终于要赴美上市了。鉴于当下的资本市场行情,很多人说,这是“1949年加入国军”——用不了多久,知乎就会再折腾回香港。

知乎的投资人李开复老师,说他“十年前曾担心知乎太过文人作风”,这话与周亚辉说的“手儿慢”听起来近似。开复老师担心的,应该是周源的野心不够大,商业化之路缓慢。

不管过程如何曲折,2018年开始躁起来的知乎,终于以“中二”身份上市,缓解了开复老师的这种担忧。

由于上市之前融了太多轮,人们对创始人周源的股份占比没有太多期望。

然而,当招股书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还是惊了一下:周源的股份竟然只占8.2%?

(知乎股权结构)

这比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之时,马云的股份比例还要少很多。要知道,B站上市时,并非B站创始人的陈睿,占股比例高达21.5%;快手上市时,宿华的占股比例是12.6%(联创程一笑还持股10%)。

知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因为流量焦虑。

众所周知,在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时刻,马云朝雅虎杨致远和软银孙正义“讨钱”。当时正值美国科技股泡沫破裂,两者狠狠“宰”了马云两刀,这“两刀”也成为两者一生中收益最大的投资。

周源和知乎也是如此。因为前两年坚持搞邀请制,后三年又迟迟拿不出流量变现或商业化方案,需要融资续命。而比钱更紧迫的,其实是流量。所以,知乎去拿腾讯、百度和快手的钱,就顺理成章。

于是,我们从招股书中就可以看到,已显示出占股比例的,除了今日资本之外,都比周源要高。知乎股权代价换来的成果,就是无论是百度的搜索框,快手的视频流,还是腾讯的流量帝国,都向知乎的内容敞开了怀抱。

充裕的资金,特别是2018、2019年融到的7.2亿美元,让知乎终于有了财大气粗的感觉,快速告别开复老师说的“文人气”,躁了起来。

因为变现能力先天不足,与巨头联姻还不足以让知乎做大做强,知乎必须寻找其他吸引流量和变现的方式,也就是知乎自己说的“出圈”。

然而,多年来塑造的知识精英社区标签,注定会使得知乎面向流量和盈利的战略挺进,看上去有冒险的味道。于是,让很多知乎早期用户、优质答主不爽的一幕幕出现了。

知乎走出的第一步险棋,是娱乐化。

事实上,所有的平台开放之后,都会走向娱乐化。早期的天涯如此,后来的微博如此,总是跟知乎碰瓷的虎扑更是如此。

只不过,知乎的娱乐化,官方导向要更明显一些。

2018年1月,因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微博的热搜榜、热门话题榜、热门微博榜明星和情感板块等栏目消失。这让知乎捕捉到了机会。

知乎立刻在站内增添了热榜页面,还上线了知乎热榜小程序。不久,#代班微博热搜#的话题经由各路大V热捧,迅速吸引路人关注。

在2018年的世界杯期间,知乎将娱乐化战略又推进了一大步——邀请新生演员刘昊然代言火了一波,微博上,#刘昊然代言知乎#的话题阅读高达2.6亿。而待到黄景瑜家暴热点出来,知乎代替微博,俨然成了黑粉互攻的主战场。

知乎非常了解,自身娱乐化之后会引起老用户的不满。在2018年5月的盐Club上,周源说,知乎的用户结构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二三线城市用户增多,年轻用户占比也正在提高。

“知乎正在从服务一部分人的知识社区迈向普惠内容平台。”

——官方的巧妙回应,把娱乐化动机遮掩的很好。但是,疾速娱乐化,不可避免地引起知识精英和老用户的不满。

在“如何看待知乎娱乐化,肤浅化?”的问题下,用户“肯定”说道:

“看下今天的头条,无语了,和微博没什么区别了”。

点赞最多的用户“tiao”回答道:

“之前觉得知乎是一个回答比较客观,问题也比较专业化的平台,(现在)下载后打开一看全都是什么谁漂亮哪个明星怎么样,我打算卸载了。越来越娱乐化,肤浅化。”

不满的老用户,自然好走不送。新增的广大年轻用户,已经对娱乐话题霸占知乎热榜、MCN自导自演话题习以为常了。

在娱乐化这个命题上,也不乏同情知乎的人。

比如,一种声音就认为:B站之所以超过了优爱腾,就是因为B站既有上课时间和严肃内容,也有下课时间和娱乐内容。板着脸教学8年的知乎,给年轻人带来了轻松化的内容并尝试商业变现,是无可厚非的。

事实上,在招股书和财报解读的稿件中,知乎都在有意无意将自己与B站进行对标。

然而,这种对标看似有道理,却忽略了一个基本前提:B站的营收,不依赖上课时间和内容,而知乎的营收却主要依赖这些内容。也就是说,上课时间和内容对B站只意味着流量,而对知乎来说却意味着核心资产。

而且,B站可以“破圈”,是因为有游戏业务作底盘支撑,而知乎却没有。当然,随着知乎娱乐化的继续推进,我们有理由想象其也将孵化出娱乐现金牛业务。但恐怕到了那时,知乎的基因就真的变了。

如果说,因求生欲而娱乐化还能引起很多知乎er同情的话,那么知乎的其他一些不可思议的战略行为,则让很多用户不只是脱粉,进而愤怒了。

如果历数知乎历史上的掉粉事件,“海贼-王路飞”被知乎封号,肯定算做掉粉规模最大事件之一。

依靠虚构写作,“海贼-王路飞”一人分饰244个角色,被网友赞颂:

“财富,名声,权力,他曾经拥有知乎上一切”。

然而,知乎却在2017年将“海贼-王路飞”封号了,给出的理由是

“其内容均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属于伪造经历的行为。”

这导致了大量粉丝不满。在“如何看待知乎用户海贼-王路飞被封号?”提问下,获赞786的“门老师”回答道:

“因为知乎上的大V都在池子里撒尿,唯有海贼-王路飞站台阶上尿。”

不熟悉知乎历史的本文读者,看到这可能会问:知乎封杀“海贼-王路飞”,这不是在去娱乐化吗?

知乎后来躁起来的事实证明,真相并不是这样——“在海贼-王路飞”被封杀三年后,让很多老用户更愤怒的一幕出现了。

知乎开启了网文战略,重金吸引网络作家在平台上进行创作,欲从阅文、掌阅和中文在线那里粉一杯羹。其中,知乎的官方帐号“故事档案局”、 “盐选推荐”、 “案件手记”、 “真实职业故事”等,率先垂范,开启了大规模的虚构写作。

这引起了用户的强烈不满。

不满之一,是来自海贼-王路飞的粉丝们,他们追责知乎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靠封杀海贼-王路飞立了牌坊,自己却赤膊上阵。

上述知乎的这些“故事会”帐号,其编造的故事包含大量凶杀、恐怖、强奸等吸引眼球内容。“半岁大婴儿放进坛子、被强奸后的心理变化、健身教练被日本富婆包养、小三如何上位……”只要这些帐号回答了问题,它总能被排在很前列的位置。

而颇具反讽意味的是,“真实职业故事”、“案件手记”、“故事档案局”等多个知乎官方帐号的内容里,都有一个疑似来自于《隐秘的角落》男主角张东升的名字——韩东升,在这些帐号里,韩东升分别做过警察、律师、法医、富豪、特种兵、失业外卖员甚至中东雇佣兵。

韩东升,成为了知乎编故事的御用姓名。

对此,“忙人·土方岁三”愤怒写道:

“王路飞满嘴火车,却一不骂人,二不开公众号,三不艹粉,四不变现,五不宣传Q群微信……他分明可以匿名,但是他没有;他分明可以把段子主人公冠上个张三李四,但是他没有。每个段子的主角,都是那个『我』,敞亮地把『海贼-王路飞』挂在前面,随便哪个看客只要点开了他的头像,立刻就能知道此人是在吹牛皮。很简单,此人是知乎存在至今最大的一个反讽,堪称知乎版的憨豆先生。他扒下了知乎身上那层并不存在的皇帝新衣,他毁掉了知乎一直标榜的核心价值观。”

知乎的这种骚操作,还有更夸张、更令用户愤怒的。

在问题“如果你被某个人强奸了,你会怎么做?你有没有好的办法?”下,“故事档案局”以“老司机”般的驾轻就熟,写了一篇非常刺激的回答,传授如何在开头先声夺人,用露骨的描写抓住读者,之后巧设悬念,故弄玄虚。此外,还有诸如“爷爷残忍杀害刚出生孙子”的回答,让人不寒而栗。

随着回答被一位大V的愤怒声讨,大量用户纷纷响应,“故事档案局”很快删除了此类回答。

在“知乎有哪些高赞的垃圾回答”提问下,“鸠摩凛”回答道:盐选博物馆、盐选精选、故事会档案局等知乎官方编故事的号。“鸠摩凛”的回答收获2200+赞。

此外,知乎平时推送,含有大量擦边球内容。笔者仅收集了自己接收到的一部分推送,供读者管中窥豹。

近两年来,急于商业化变现的知乎,那个曾经比认为是“文人气”的知乎,躁的让很多人看不清了面目。

2018年,在知乎的E轮2.7亿美元融资刚Close的时候,知乎大V,拥有50万+粉丝的创业话题答主“楠爷”,在相关话题下写到:

“知乎目前流量和部分头部用户的价值,是知乎生存在中文互联网世界的根本,但是知乎和头条的变现逻辑是不一样的……认真和真相,是知乎的底线。如果有一天,整个互联网世界不再拿知乎的答案和专栏当作答案,那么知乎将彻底崩塌。从2017年开始,知乎的这条底线正在松动……知乎和头条一样,高度依赖RTB广告交易…….高度依赖算法。头部用户的生态共赢是知乎的防火墙,目前看依然简单粗暴。”

官方赤膊上阵的低俗化内容,再加上诸如P2P等害人不浅的广告,已经远超“楠爷”当时的预计。

诞生以来真正的危机,正在逼近知乎。

从“人均985,年期百万起”,到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嬗变,仅仅发生在短短近两年多的时间里。

不过,虽然危机四伏,但才满十岁的知乎,刚刚开始“发展就是硬道理”的阶段,还顾不上解决这些问题。相反,知乎现在正忙于打造自己“破圈”、“普惠”的形象。

只不过,B站的破圈是从下往上破;知乎的破圈,是从上往下破。

今天,知乎已经远超美国的Quara,它已经没有老师可以参考。

知乎的结局,到底是下沉人群与精英知友两大圈层拥挤在一起却相安无事,还是一方最终被另一方同化掉呢?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