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上频繁热议的几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如“谷歌正式推出GRAD系统”,“字节跳动宣布将双月OKR调整为季度制”,以及“理想汽车决定摒弃OKR,转而采用PBC框架”。
这些动态传递出一种普遍认知:一度风靡的企业管理工具——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其效用正面临质疑,公众甚至调侃其已“失灵”或“魅力不再”。
OKR(Objective and Key Results),意为“目标与关键成果”,是一种深受互联网巨头青睐的管理体系。每季度,制定与复盘OKR已成为众多互联网企业的常规要务,其重要性犹如一道无法回避的议题。
追溯至2013年,字节跳动率先将OKR理念引入国内,此举迅速引发业界共鸣。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百度、京东、美团、拼多多等一众互联网巨擘紧随其后,纷纷采纳这一源自硅谷的管理智慧。不仅如此,连诸多传统行业也意识到其价值,竞相汲取并融入各自的运营实践中。然而时至今日,不少大型企业员工已逐渐淡出撰写OKR的行列。面对经济增长放缓的现实,OKR似乎已不再是应对各类挑战的万能良方。
OKR曾经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如日中天,各大企业争相追捧。然而,近年来,这股热潮似乎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OKR效果的质疑和吐槽。
字节跳动等先行企业率先对OKR制度进行调整,从双月OKR改为季度OKR,反映出对OKR作用的重新审视。许多员工也表示,他们在填写OKR时感到痛苦,甚至将其视为工作负担。有员工吐槽说,领导给她设置了跟工作毫无关系的目标,如“一月瘦5公斤”,这种荒谬的目标让她对OKR产生了厌恶情绪。
不少网友反馈,在一些互联网公司,OKR制度已经形同虚设。尽管人力资源部门每个季度仍然会催促员工进行OKR的回顾和制定,但很多人只是敷衍了事,随意复制粘贴,或者在季度回顾时重新修改成自己能达成的内容。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OKR的初衷,也让OKR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此外,还有员工对OKR的有效性提出质疑。他们认为,OKR内容可以随时更改,这使得OKR失去了约束力和指导意义。有些领导甚至把明明应该作为目标的内容写成了关键结果,这种做法让员工感到困惑和不满。
广东省孵化器创新创业导师骆仁童博士表示,OKR热潮的退去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对OKR效果的重新审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OKR制度,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应用和调整。
OKR一度被视为管理领域的创新理念,尤其在谷歌等互联网巨头的推崇下,它似乎成为了绩效管理的新标杆。然而,近年来,OKR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似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甚至逐渐沦为“KPI的翻版”。
OKR的初衷是明确而美好的: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通过可衡量的关键结果来跟踪进度。与KPI不同,OKR强调目标的导向性,而非单纯的绩效考核。但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却发现,OKR与KPI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出现了“OKR=KPI”的误解。例如,有员工反映,在跨部门或跨小组沟通时,对方往往以“这不是我的OKR”为由推诿责任,导致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此外,国外也有不少声音对OKR提出质疑。有网友在知名程序员网站Hacker News上分享了自己在OKR实施过程中的荒诞经历:为了达成降低网页加载时间的OKR,团队不惜将图片质量压缩到极低,结果导致客户投诉连连。下个季度,他们又不得不设定提高图片质量的OKR,再次回到原点。这种荒谬的循环让人不禁对OKR的有效性产生怀疑。
谷歌作为OKR的鼻祖之一,近年来也对其绩效评估系统进行了改革。据报道,2022年谷歌推出了GRAD系统,旨在关注员工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而非简单地依赖OKR来衡量绩效。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OKR的作用,也引发了人们对OKR未来发展的思考。
员工管理,自古以来就是企业的难题。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理论,到后来的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每一次变革都试图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存在局限性,如目标僵化、员工缺乏冒险精神等。直到OKR的出现,才真正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OKR起源于英特尔,由约翰·杜尔发扬光大,并在谷歌得到广泛应用。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吉曾表示,OKR帮助谷歌实现了十倍的增长。如今,OKR已成为字节跳动等众多企业的标配,被誉为高效工作、爆炸性增长的秘诀。
OKR的核心在于设定明确的目标(Objectives)和关键结果(Key Results),通过不断追踪和调整,确保员工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同时,OKR鼓励员工冒险、创新,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奋斗。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为企业带来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但是,OKR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保证每个企业都能取得成功。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方向,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因此,各大企业对OKR管理体系的动态调整,并不能得出直观判断:“OKR失灵了”或“魅力不再”,实则有待进一步剖析。
我们需要细致探究这些企业所做出的具体变革内容及其深层含义。每个公司调整其目标管理框架时,是在特定业务环境与内部管理背景下进行的策略性抉择。换言之,这些变动并非简单的弃旧迎新,而是基于对公司现状及未来战略考量的适应性调整。
面对层出不穷的管理工具与方法论,企业应秉持理性态度,避免盲目跟风。选择何种管理体系,关键在于其与自身组织特性的契合度以及能否有效推动战略落地。因此,是追逐潮流采用最新热门工具,还是坚守并优化现有框架,抑或是借鉴多种理论精华进行定制化整合,都应基于对企业自身运营逻辑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各类管理工具优缺点的清醒认识。
广东省孵化器创新创业导师骆仁童博士表示,管理工具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企业和管理者如何使用它。如果在实际管理中OKR不适合企业组织,是可以尝试其他管理工具,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
因此,OKR并非万能,但也非万恶之源。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应深入探究变革背后的实质,理解企业在复杂商业环境中如何灵活运用和适时调整管理工具,以实现持续的组织效能提升。选用管理工具,与其追求流行,不如专注于寻找最符合自身组织特性与战略诉求的解决方案。
关联案例:
字节跳动调整OKR周期,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要改了吗?
李彦宏2024年OKR:揭示百度战略重点从重构业务转向追求现实营收
互联网巨头都开始用的OKR,到底是个什么管理工具?
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欢迎点赞和分享哦!~~
免费电子书:结构化思维 | 荆棘商途 | 年度十词 | 创新企业案例 | 区块链金融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 骆仁童主讲课程
人工智能:《AI趋势》《ChatGPT》
数字应用:《区块链》《元宇宙》《大数据》
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智慧建筑》《智慧交通》
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数转》《零售业数转》《中小企业创新》
产业数字化:《烟草数转》《银行金融科技》《电力能源互联网》
宏观与趋势:《数字经济》《2024宏观》《双碳》
思维与技能:《数字化思维》《组织变革》
创新与创业:《创业导师》《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