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业逆天改命,冲破日韩法三国霸权

寄翠谈商业 2024-03-28 22:47:47

在中国造船业崛起之前,韩国是世界的绝对霸主。

问题是,面积不如中国一个省的韩国,是怎么把造船业拱到世界第一的?

1960年的韩国人均GDP只有82美元,比中国人均89美元还差一点。

当时靠军事政变上台的总统朴正熙愁死了,虽说他打仗不咋地,但这跟治理国家又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全国上下穷得叮当响。

那怎么办呢?朴正熙决定搞“进口替代”战略,限制进口,多用国产货。好处是国产货有时间发育,竞争压力小,先别管质量怎样。

朴正熙找遍韩国,找不出几家像样的企业,根本就没本钱搞进口替代。他决定跟日本学,利用韩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制订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战略。

朝鲜战争中,他对美军强大的远洋运输战力印象深刻,所以造船业、汽车产业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1962年,朴正熙颁布《造船工业奖励法》,鼓励韩国人去搞船。

发育了5年,韩国造船业多少有些起色了,1967年老朴又颁布了《造船工业振兴法》,用举国之力把韩国造船业推动起来。

这是一场国运的豪赌,现在来看老朴赌对了。

而参与豪赌的,则是现代集团的创始人,郑周永。

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

1966年郑周永跑去日本参观了横滨船厂、川崎船厂、神户船厂。就跟发现新大陆一样,震惊得下巴掉下来!

恰逢此时正是韩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策是优先发展钢铁、机械、石油化学、造船。

当时的韩国副总理跟他说,你给整个船厂呗!

郑周永干劲十足,开始四处找贷款。

他先去了美国和日本,美国人认为韩国人想屁吃呢,日本人说韩国太穷,饭都吃不饱,还想造船?

差点把他当成神经病。

他在回忆录中说,当时也觉得自己像个“神经病”,我要有钱,还会是这个吊样吗?腿都跑断了,也没弄到钱。

他又跑英国去碰运气。

郑周永这回学聪明了,他跟一家英国造船厂签了技术协作合同,先忽悠到了图纸,然后一家家银行去碰瓷。伯克列兹银行犹豫了一下,表示对这单还没谱的生意不那么感兴趣。

郑周永急中生智,从裤兜里掏出一张面值500的韩元,指着纸币上边的古代朝鲜铁甲船跟行长说,我们棒子其实会造船,造铁甲船的历史比英国还早300年,现在虽然没落了些,但船我们还是能造滴。

连唬带蒙一通吹,伯克列兹银行行长同意给钱。

不过行长还是保持了风控专业,说你得先有造船的订单,我才能借钱给你。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郑周永真的就跟神经病一样,拿着一张韩国某地不知名荒滩的照片和之前忽悠来的图纸,到处跟人说,只要你买我的船,我就从英国贷款,然后在这个沙滩上建造船厂。

看他这么来劲,伯克列兹银行的总裁也想促成生意赚一笔,给他引见了希腊船王,当场就给了他两艘26万吨油轮的订单,还给14亿韩元的预付款。

条件是比同行报价便宜16%!

郑周永拿着订单从英国银行成功借到了钱,赶紧回国汇报去,韩国副总理听完他这一圈空手套回两艘大油轮以后,都给吓懵了!

这么大的油轮,他一个副总理都没见过,你叫韩国拿啥造?副总理哆嗦着问他:“我的脑袋,会不会搬家?”

凭借过人胆魄、机智和口才,郑周永玩了一场豪赌,让韩国的造船业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

1972年3月船厂开工,设备和原材料全靠进口。郑周永刚造好船厂一部分,就赶紧造船,几乎是同时进行,没日没夜赶工期,只花了两年零三个月就把船造好了。

1975年,现代造船厂已拥有制造240万吨级的能力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而且设备又新又先进。

郑周永,赌对了!

韩国政府也来劲了,给造船业极低的税收,还有大额低息长期贷款,提供船舶出口担保,提高进口船收关税限制等等。

政企合力,韩国造船厂走上了薄利多销的路线,有了新订单就赶紧投资新设备或者建新船厂。

1993年,韩国的造船订单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2002年,现代集团的第1000艘船完工交付,用最短的时间,打破了世界最大新船完工量纪录。5年后,韩国制造业产值中造船业占比3.3%,制造业雇佣工人总数的3.2%,

当年的订单总量、余量、船舶建造量遥遥领先,成为全球绝对霸主,把看扁他们的日本人都给干郁闷了。

客观地说,韩国的造船业,给中国做了个示范。

因为,后发国家想要发展,能成功的道路真不多,以出口为导向,利用廉价劳动力完成原始积累,再把优势逐步扩大,从技术上追赶并反超,最后把饭碗子抓在自己手里。

韩国的造船业,这样的国运,说它是赌出来的,不算过分。

后发的中国造船业,其实也是赌出来的。

1978到1982年短短4年时间里,邓公提到过12次船舶工业。他说:“我们造的船比日本便宜,我们的劳动力便宜,一定可以竞争过日本......要多造船,出口船,赚外汇......造船工业最大的问题是技术改造,要积极引进技术......引进技术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管理在内。”

很快,中国通过引进技术、合作生产、设备进口等办法,迅速吸收了中小吨位的造船技术,逐步缩短国际差距。

但要想“推船下海赚外汇”,就得先去国际市场上找买家。

我们也同样面临当初韩国碰到的问题,国外看不上中国造船业,只是没把我们当成“神经病”而已。

当时中国在船舶出口方面乏善可陈——改开之前的三十年里,一共才出口了16万吨,顶不上一艘大油轮,多是一些“性能落后的小马力拖轮、渔轮和驳船”。

有的船还没开到买主的码头就得停下来修,有的船没过几个月就锈迹斑斑,实在是没法用,所以市场口碑也不咋地。

找不到国际买家,大家愁得睡不着觉。

机械工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前身)反复调研,最终决定去香港找买家!

香港是最繁华的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在几百家船务公司当中,找几个心系祖国的,机会总有的吧?

找来找去,找到了船队规模2000多万吨,号称“世界船王”的包玉刚。

1980年,包玉刚同机械工业部的同志谈完后,马上把计划给日本的两艘2.7万吨散货船订单划拉过来,后来李嘉诚也给了4艘2.7万吨散货船的订单。

短短几个月时间,机械工业部就拿到了6艘出口船合同!

当然,在商言商,条件就是要按国际标准建造。7天之内要完成报价设计、38天完成合同设计、33天完成技术设计和图纸送审。

因为是头一次,双方心里都没底,邀请英国劳氏船社负责监造。

很快,劳氏船社就给中国愣头青上了一课!

劳氏甩过来三大本《技术说明书》,连床铺、壁灯和鞋柜都有详细的技术标准,如果有一项不满足监造要求,要么返工,要么赔钱。

当时中国船舶工业沿用的是苏联标准,跟西方规范大相径庭。

这等于要全盘推倒重来,关键是,时间紧迫到18个月就必须交船,最多无责延缓1个月。再拖一天,罚款4500,还是美元。

如果拖了超过150天,船就可以不要。

简直就是啃天书一般的考验,机械工业部和造船厂的人差点疯了。

如果啃下这块硬骨头,那就是迈向世界的第一步;如果认输,那百年来都不一定有翻身机会。

在这关头,大连造船厂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后来有媒体问,你咋敢的?厂长的回答很朴实:“船厂2万多人要吃饭。”

员工知道厂长接了这么个活以后,写的请战书装了好几麻袋。三十多位退休老技工主动找到厂长,说要回来啃硬骨头,一分钱不要。就提了一个要求——中午让车间把他们早上带来的饭给热一下。

人有了,厂子也有了,可没技术啊!

当时国内根本就没有设计建造英制船舶的经验,两眼一抹黑。按理说,从国外买图纸比较合适,省时省力。但大家心疼那么一大笔外汇,另一方面设计团队憋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闭门会烟雾缭绕,上海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的负责人一拍大腿:“图我们来画,保证完成任务!”

大连造船厂也没闲着,仔细研究说明书,提出380多条需要解决的难题和对应措施。

是不是感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实际上,动手以后还是屡屡碰壁。

有个负责验收的英国人,天天拿着仪器测油漆的厚度,薄一微米就要求返工。

各种要求近乎变态,而且不近人情。老技工们骂娘跳脚也没用,硬着头皮按照苛刻的要求,一遍遍做。

大连造船厂很聪明,根据外国船社的验收规范,制定了系统化的工艺标准和校验细则,还搞出了高水准的技术培训班。

两万船工齐心协力,攻克了无数个技术难题,第一代船舶工人就是这样学会国际规范的。

1981年9月14日,新船通过了严苛的验收顺利下水,首航300多天,在世界三大洋航行了5.2万海里,船上所有的仪器仪表全部正常,上万米的焊缝无一破裂,船体油漆崭新如初。

这一场豪赌,总算赢了!

船王包玉刚又追加了6艘总价1亿美元的订单,标志着中国造船业从香港开始,打开了国际市场,尽管有2艘因为国际市场变化取消了订单。

但别高兴得太早,日本三菱重工高级顾问到大连造船厂考察后说:“你们的造船水平至少落后世界25年。”说明当时的工艺、流程、设计和建造,跟国际主流标准还是有很大差距。

落后那就虚心学,当时日本造船业最先进,中日关系也还不错。那就先跟日本学,国内七家船厂先后跟日本船厂搞了“帮对”搭子。一批一批学成归来的人才,为中国造船业的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当时还是新港船厂的一个普通实习生,他说,“我们在学习、借鉴、消化、在吸收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很多帮助。”

这些人才学以致用,加快了船厂造梦的速度。

到1995年,中国造船业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船舶工业成为机电产品出口创汇的支柱。

邓公的寄望,从梦想走进了现实。

后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低迷,船厂的部分优惠政策还取消了。

内忧外患之下,中国船舶工业并没有沉沦,调转枪头向高精尖领域扎了进去,决心自主研发先进技术超越国际主流。

201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终于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国认为造LNG船比造航母还难。因为,想要大规模远距离运输天然气,得用零下160多℃超低温把气体“冻”成液体,体积缩小到1/600才能运输。

但是,液舱对钢材的要求近乎变态,必须导热低,热胀冷缩率低,还得是高强度!

而LNG船最核心的液货舱技术,被法国技术垄断长达50年。

能满足这种变态要求的材料,叫殷瓦钢,厚度只有0.7毫米,是一家法国公司“炼丹”时意外发现的。

全球只有法国能做出来,工艺配方绝对保密。由于殷瓦钢特别薄,那么焊接技术也很变态!

法国仅靠这一项专利,每年上亿欧元的授权专利费,就足足吃了50多年!很多国家投入研发,都失败了,不得不放弃。

直到2017年,沪东中华造船厂联合宝钢、特钢等企业,仅用4年时间就研发出了国产LNG船专用殷瓦合金钢,打破了法国的技术垄断。

先别高兴太早,法国公司也不是吃素的,他们还有一种比殷瓦钢更牛的超级材料!这是一种用特殊不锈钢冷轧板材做的,指标比殷瓦钢还好,但难度又比殷瓦钢高出一个量级。

好消息是,2022年太原钢铁成功研发出这种超级材料,并做成顶级液舱,这才彻底打破了法国垄断。

直到2023年,中国成为唯一能同时建造航母、LNG液化天然气船、超级邮轮的国家!并且完全国产化!

根据船舶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全部增长,分别拿下超过50%的全球市场份额。船舶出口金额高达3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利润总额259亿元,同比增长131.7%。

一直不把中国放在眼里的韩国,不得不接受现实。

从设计、材料到制造,需要调动几万家企业,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国做到了。

人才,不全是那些懂技术、能实操的,也有能对未来做出精准预测的,还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一起踏着遍地荆棘往前走。

韩国能后来居上,离不开这三种人才。

中国再次后来居上,也离不开这三种人才。

未来,星辰大海在远方等着我们,切不可自大,中国带着世界往前跑,才刚开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