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他盗尸做人皮大衣,造人骨家具!美国著名人皮大衣案

积远观看世界 2024-11-09 03:54:00

1957年,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让美国威斯康星州普兰菲尔德小镇陷入恐慌。

五金店老板伯妮斯·沃顿在自己的店内神秘失踪,现场只有一摊鲜红的血迹和消失的现金。

案件的调查线索指向爱德华·盖因,这位小镇居民眼中的“和善邻居”,竟然隐藏着难以想象的黑暗一面。

警方对盖因家进行搜查后,所见景象犹如从恐怖小说中抽离:人皮椅子、骨头装饰、头盖骨碗,还有用皮肤缝制成的“人皮大衣”。他为何如此?

警方最初的调查显示,案发当天,沃顿女士独自在五金店内工作。

儿子弗兰克因参加猎鹿活动而外出。失踪前一天,爱德华·盖因曾在店内出现,并向沃顿询问防冻剂的价格。种种迹象表明,他或许是最后见到沃顿的人。

然而,当警员抵达盖因家搜查时,却没料到他们即将面对的是地狱的景象。

房门推开,腐臭的气味扑鼻而来,房屋内混乱不堪,墙上挂满了用人皮制作的装饰。

最令人震惊的是,沃顿女士的遗体被倒挂在房梁上,内脏被掏空,成为盖因“收藏”的一部分。

爱德华·盖因生于一个病态的家庭。

母亲奥古斯塔是狂热的宗教信仰者,对儿子的控制极为严格。

盖因的父亲懦弱无能,经常酗酒,家庭重担落在母亲身上。

奥古斯塔灌输给盖因“女人是邪恶的”的理念,严控他的行为和交友,并将所有情感和信仰施加于他。

父亲的形象在盖因心中被母亲极度贬低,导致盖因对母亲产生深刻依赖和崇拜。

当兄长亨利表现出反抗母亲的迹象时,他的死更加加深了盖因内心的创伤。

尽管警方未能证明亨利之死与盖因有关,但其离奇的死亡增加了整个家庭的神秘性。

奥古斯塔的去世成为盖因人生的分水岭。母亲生前居住的房间被他封存,成为他“永远的圣地”,而其余房间则变成了骇人的“纪念馆”。

盖因的心理崩溃与病态行为开始显现。他的生活孤僻无助,内心充斥着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女性身份的迷恋。

在多年的孤独中,他逐渐发展出一种奇怪的性别认同障碍,他对女性身份既向往又痛苦。

无力完成变性手术的他选择了另一种极端方式:盗取女性尸体并剥下她们的皮肤,制作成衣物、面具和家具。

他把自己装扮成女性,穿上这些用尸体制成的“服饰”,以此模仿母亲的形象,希望在精神上重现与母亲的连接。

这种极度扭曲的行为,反映出一个孤独个体在深度心理崩溃中的挣扎。

盖因的行为最终失控,他开始杀人。

1954年,酒吧老板玛丽·霍根成为他的第一个确认受害者。

她长相酷似盖因的母亲,但性格却截然相反。盖因无法接受这种心理上的冲突,选择杀死霍根,并将她的尸体带回家制成面具和“收藏品”。

盖因的世界彻底被病态占据,他再也分不清现实与病态欲望之间的界限。

在警方的审讯中,他曾声称,自己在夜深人静时穿上人皮大衣和面具,“成为”母亲,甚至希望重回童年那段“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日子。

盖因的陈述虽然令人不寒而栗,但也让人们意识到一个精神崩溃个体在病态心理世界中的深陷与无法自拔。

邻里眼中的盖因,是个平凡而温和的人。

他帮忙照顾小孩,热心帮助他人,从未表现出明显的暴力倾向。这种“老好人”的外表,掩盖了他内心深层次的病态。

社会环境、孤独、家庭教育的极端失控,共同构成了盖因的悲剧。

法院判决他因精神疾病不具备完全的刑事责任,将其送入精神病院,他在此度过余生。

即使在精神病院中,他依然保留着母亲对他掌控的印记。他表现得安静顺从,就如同当年在母亲控制下的状态。

盖因案件的曝光,不仅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经典案例,也警示着人们关注家庭教育、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盖因并非单纯的恶魔,而是家庭、社会、心理多重因素下的复杂产物。

他的犯罪行为提醒着我们,精神疾病需要被关注、被重视,而不应仅仅被忽视或丢弃于社会的边缘。

盖因的故事不仅令无数人心生恐惧,更带来了社会关于“人性黑暗”与“心理扭曲”的讨论。

这起案件不断被文学、电影改编,因为它真实地展示了极端心理的深渊。

正如许多研究者所言,盖因既是施害者,也是自己命运的受害者。

这场悲剧的启示至今未曾消退,警醒着我们在面对极端现象时,需要以更深层次的关怀和理解去解构那些暗藏的扭曲心理,避免悲剧重演。

参考资料:

美国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沉默的羔羊》主角原型的双面人生——2023-01-17 13:26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