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西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周王室基本上是个看热闹的主。
春秋有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属东周的一段时期,那时候各国混战不休,战争不停,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有“七雄”,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持续550年的分裂时期。
是百花齐放,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的时代;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时代。
中国的春秋战国,是整个人类古典战争中最多发的一个时期。大小战役不断,盘点其中几个经典战役。
长平之战(前262年-前260年)
战争概括
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战争结果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战争经过
公元前264年,秦国大举攻韩,韩王愿割献地以求和。
但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他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以达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
但是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将上党并入自己的版图。
赵国这一举动,令秦王大怒,于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长王乾率军攻打上党,上党赵军不敌,退守长平。
赵王闻秦军东进,派老将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阻挡秦军。
一代良将廉颇知道一时赢不了,遂及时改变策略,采取坚壁不出的战术,与秦军打持久战,以图拖垮秦军。
为了打破这僵局,秦国采用离间手段,用千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四处散布流言,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
赵王遂以赵括代廉颇,赵括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战略,草率率军出击,被秦军包围,46天不得出,最后赵军投降,45万人被杀。
战争影响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围歼战。秦军长平之战的胜利,使得秦国为其向东扩张、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
战争概括
长勺之战为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而得名。
战争结果
最后结果,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
战争经过
自公元前685年,讨伐齐国的干时之战后,齐国便一心想要复仇,那时,齐桓公刚坐稳齐国国君之位。
公元前684年鲍叔牙率领轻敌的齐国大军,与鲁国交战于长勺。
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相遇。
历史上著名的曹刿论战,便是发生在此战之间。
当时曹刿出策叫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都没有奏效,士气很低落。
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失败,也使得齐国开始了自强之路。
战争影响
鲁国以一比十的人数,加上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齐国。成为春秋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桂陵之战(前354至前353年)
战争概括
桂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54年,是战国中期齐魏两大国之间的两场著名战争。
当时齐国的军事家孙膑,创造性地采取“围魏救赵”等高明战术,在桂陵和击败实力强大的魏国军队。
战争经过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俚变法,使得魏国在诸侯国中强盛起来。
并积极向外扩张,对齐国造成严重的威胁。而赵国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与齐国结成了军事同盟。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大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趁势出兵,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
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但孙膑以为,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它,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
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围攻位于大梁东南的襄菱,显示齐军已攻魏救赵,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
主力进至大梁东面的军事重镇平陵,由于平陵本不易攻取,魏军因此产生齐军指挥无能的错觉,齐军由此成功地把魏军继续拖在了赵国。
等到邯郸城破,魏军需要休整的时候,孙膑就派轻车锐卒直扑大梁城郊,庞涓不得不回师救援,而齐军主力则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伏,魏军受到重创。
战争影响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
孙膑创造的“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关于春秋战国的战争还有很多,如晋楚的城濮之战;吴楚的柏举之战;秦魏的少梁之战等,就不一一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