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粉刺、痤疮?原不出三法,中医尽可收之

鸿志康康 2025-01-18 19:12:40

痤疮,虽皮肤小疾,但因个体差异较大,发病机理复杂,十分顽固难治。老中医以清上温下、温里透表、化瘀软坚为主线,层次分明,方证相应取得佳效。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汗…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鼓,郁乃痤”,认为人体在出汗的同时感受湿邪以及寒邪,像鼓一样郁积在肌肤上,都会引发皮肤上的疾病。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将本病命名为“粉刺”,与近现代称谓极为接近。如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细起如粟谷状,由风热相搏而生。盖诸阳在于头面。风热乘之,结而不散,故成”,并提出“铍”指粉刺,即“面铍者,是粉刺也”,故此后医家每多使用“粉刺”这一病名。

当今之人,情志不安,焦躁易怒,肝失条达,气机郁滞;饮食不节,喜食生冷,兼且熬夜,易患痤疮。经统计,痤疮已成为全球第八大常见病,>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痤疮发生,3%~7%的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因常于青春期开始发病,故俗称“青春痘”。西医治疗此病并没有特效药,其疗效不佳,易复发。

中医治疗此病历史悠久,大都认为血热是痤疮的成因,故俗手多从实热论治痤疮,喜大剂量使用大黄、黄芩、黄连等苦寒药物,结果怎么样呢?多数情况下适得其反,不但没治好“痘痘”,反而使脾胃受伤,不可不慎!

黄元御就曾说过:“脾胃中土为后天立命之本,若滥用寒凉滋腻,泄火伐阳,必致寒湿愈加而中土阳衰。”黄元御年轻时就因被庸医滥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种下了病根,仅仅五十四岁就离世了。

然,高手去繁就简,热证用凉,上热下寒则清上温下,寒证用温,托毒外出。以三法包括其余,令人拍案叫绝。以下三个治疗痤疮的思路,另辟蹊径,都采用了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的思想,故效如桴鼓。

医案一

董某,男,27岁。

自述:面部患严重痤疮10年,面颊丘疹如小豆大,稠密如蛤蟆皮状,因发病时间长,皮肤已变青紫,疮面发红,顶带脓疮,根部坚硬,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洪大。

辨证:根据症状分析,疮红带脓,大便不利,舌红苔黄腻,一派阳盛之象,阳明胃火循经上行面部形成疮痈。

方选:甘草泻心汤可泻胃肠之火,故选甘草泻心汤加味。

处方:甘草30g、黄连10g、黄芩10g、干姜10g、半夏12g、大枣6枚、乌梅肉30g、二花10g、土茯苓30g、玄参20g、白芷20g、白芥子10g、大黄15g、桃仁15g、桂枝6g。

此方服10剂,痤疮消去三分之一,又服20剂,面颊部位最严重的脓疮也变成了疮印,共服40剂,痊愈。

方解

甘草、黄芩、黄连、大黄、二花、土茯苓,清热、泻火、解毒;玄参,凉血;干姜、大枣、半夏,护胃;大黄、桃仁、桂枝,活血、化瘀、通便;白芷,排脓引药上行面部;乌梅肉,祛死肌,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白芥子,化痰软坚。

全方俱备清热解毒,凉血活血,软坚散结,泻火通便之功。

点评:本例辨证为阳明热盛,心胃之火上行头面,用清热泻火为主方。

医案二

郭某,女,23岁。

自述:近一年来,满脸痘痘,小如麻子,从皮下鼓出来,疮顶偏红,手足冰凉,痛经。舌尖红,中心苔白腻,脉沉细。

辨证:此病例疮顶偏红,局部有红毒。根据整体症状手足冰凉,痛经,舌脉均为寒象,治疗应以温中散寒兼清热解毒为原则。

方选:桂附理中丸、五味消毒饮、消瘰丸、活络效灵丹合方。

处方:蒲公英30g、白芷30g、野菊花10g、天花粉10g、浙贝母10g、牡蛎20g、夏枯草10g、乳香3g、没药3g、当归10g、丹参20g、党参20g、白术10g、干姜10g、附子5g、肉桂5g、甘草10g。

此方服5剂,痘痘开始减少,共服25剂,痊愈。

方解

蒲公英、白芷、甘草、野菊花、天花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浙贝母、牡蛎、夏枯草,软坚散结;当归、丹参、乳香、没药,活血生肌;党参、白术、干姜、附子、肉桂,温中散寒。

全方清上温下,两全其美。

点评:上火下寒,用清热泻火药与温中散寒药合方,栀子干姜汤即为《伤寒论》中寒热同调的代表方,仲景用苦寒之栀子清上焦郁热以除烦,以辛热之干姜温中焦虚寒以止利,用药思路同出一辙。

医案三

梁某,女,35岁。

自述:满脸痘痘,密密麻麻如谷粒,在皮下鼓起来,疮顶不红,长达3年未愈,曾服泻火药无效。舌淡苔白,脉微细。

辨证:此例痘痘小而不发红,根据脉象中焦有寒湿之邪。脾主肌肉,脾寒湿盛,脾胃阳虚,失去温煦腠理之功能,故治则为温补脾胃阳气为主。

脾胃如果太寒了,水谷运化就越来越不好,脾虚生湿,更为湿困,湿郁化火。通俗点说,说脾胃这个枢纽瘫痪了,道路不通了,上半身的火气更下不去,因为道路不通,郁在那里,形成郁火。导致上热下寒、里寒假热之症。

方选:桂附理中汤、当归四逆汤、消瘰丸、活络效灵丹合方。

处方:肉桂10g、附子10g、党参30g、白术20g、炮姜10g、干姜10g、炙甘草10g、当归10g、白芍30g、细辛10g、白芷10g、蒲公英30g、浙贝母10g、牡蛎20g、白芥子10g、丹参30g、乳香3g、没药3g。

此方服10剂,痘痘消除一半,共服30剂愈。

方解

清热解毒药只用了蒲公英一味;肉桂、附子、党参、白术、炮姜、干姜、炙甘草、细辛皆为温补脾胃之阳气之药,达到温暖肌肉之目的;贝母、牡蛎、白芥子,软坚散结;当归、丹参、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改善腠理血液循环;白芷,引药上行面部。

点评:痤疮不红,表里皆寒,治疗以温中散寒药为主方。

在临床中遇到痤疮久治不愈者,面色青黄,手足冷,皆是中焦阳气虚,寒湿内生,气血不能上承头面,清阳不能上升,上火不能下降,故用温中散寒桂附理中汤合之,效如桴鼓。

局部以红肿热痛为热,可用清热解毒之品。同时兼顾整体体质,如果整体偏寒,则应合桂附理中之品,而不必担心温药加重痤疮症状。此外根据痤疮形态,酌情加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之品。

(以上不构成治疗建议,务必个体化辩证论治)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