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格法庭片!夫妻生活的遮羞布被拍了出来,它是为了隐喻什么?

波波谈影剧 2024-04-14 06:40:36

最近热映的《堕落的审判》早在年初就获得奥斯卡五项提名,也是戛纳影展金棕榈奖得主,也得承认其有一定功力,于前大半段的剧情更是应记一功。

故事很快先建立了一个悬疑格局,丈夫堕楼身亡、儿子有不在场证据、妻子这个时候则睡着了,在验尸与重组案情下都找不到真正死因时,妻子理所当然就成了嫌疑犯。

也随着案件的审讯展开,除了丈夫的死因,这段婚姻关系中被掩盖的矛盾也被放上台面审视。

法国女导演茹斯汀·特里耶虽然执导的作品不多,但《堕落的审判》开场轻轻几个镜头的设局已令人眼前一亮。没有多余的支节,也没有刻意误导观众,就是在最冷静平和的雪山中突然发生命案。

从带点古怪的访问片段开始,不安渐渐凝聚,无论观众与角色都没有看到什么、发生了什么事都得靠观众自行脑补,在有限的角色与空间下,先为故事来个简而有力的注脚。

导演最破格的处理,就是观众从头到尾,都不知道事实的全部。

在庭上出示的证据,如血浆测试,及女主角和丈夫之前的争吵录音,经控辩双方陈述,都得到不同演绎。电影不停质疑何谓事实,导演通过控辩双方陈词,观众就恍如成为陪审团般,听了控方的指控似乎言之成理,但转头辩方律师解释又说出另一角度。

戏中的法庭戏份就是如此来来回回,真相没有越辩越明,反而越来越模糊。

这部电影电影和一般法庭片另一不同处,是没有多余的回忆片段,观众见到的只是法庭中出示的证据,又或戏中人在法庭的发言,我们也无法知道女主角和他儿子在庭上说的是否真相,事实和谎言的界线就是如此不清晰,有的只是立场。

这场法庭案没有揭示真相,它是说真相和谎话根本很难分得清楚。

为了营造这真假难分的效果,原来导演从头到尾都没有告诉女主角桑德拉,究竟她是否真的清白,只叫她当自己清白来演。

也正因为故事没有个极刁钻复杂的案发现场,如何发展下去就更考导演叙事的功力。

《堕落的审判》先立了这个局,再于有限已知的真相中慢慢拆局,从地理环境到死者的心理质素,再到女主角与丈夫过去的关系,以至是带点神秘的儿子、与女主角眉来眼去的律师,都似是如有关系,仿佛每个线索都能为案情带来新突破。

可是,这些线索与辩驳的观点,往往都将案情推向死胡同,甚至案中人都因为审讯时间拖得太长,开始对现实有所模糊。故事铺陈这些漫长的审讯上保持着一定的写实感,没有惊人的转折、控辩双方都没有哪个精要的位置来个逆转胜,喜见故事仍调度自如,中段更剧力慢慢递增。观众不会觉得太冗长,反倒是感觉到主角们受尽煎熬,无论有罪与否,都已经是最大的惩罚,真相如何到底是否重要?

《堕落的审判》与香港去年《正义回廊》、《毒舌律师》两出港产法庭片的大桥,何其相似—核心家庭的崩溃,亲人死亡,记忆重塑,寻找事实。

我们总喜欢用“唇枪舌剑”来形容法庭,但在这部电影中,尖锐的盘问真的就像手术刀一样,剖开美丽的皮囊,让所有人看到血肉中的黑暗。

也正面回应了英文标题中的"Anatomy解剖"。

然而,在此堂皇叙事的脉络下,《堕落的审判》涉及的论题更多,努力企图撕破蒙蔽众生的幻想。

这部电影的轴心是夫妻关系的崩坏。

由片头,隐身的丈夫尽力破坏妻子与学生的对话,至中段在法庭播放的录音片段,我们得知两人当时的关系恶劣至极。

(这场吵闹戏的热烈程度堪比《婚姻故事》中男女主角在家中由冷静对谈至激动争吵的情节)

由此影片引出的问题是:双方各自立场是否错误?从那段录音中,我们得知:丈夫希望重拾写作,要求妻子比先前协议花更多时间照顾儿子,有错吗?妻子认为移居丈夫老家,自己孤独一人没社交生活,不熟悉当地语言,已经够多牺牲,还要更多退让?

况且,是丈夫当初自己同意多花时间照顾儿子的,怎可随便反悔?她又有错吗?其实,要求一个人婚后性格、生活态度不变,简直异想天开;故此,冀求两人关系、相处模式永远不变僵化冰封更是难上加难。希望两人在价值观有矛盾时互谅互让?但两者的立场没道德或法律上的错误却又南辕北辙,又可如何协调?

就像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中,丈夫要回美国照顾与前妻所生的儿子,妻子却想在巴黎一展抱负:两者人生规划根本无法妥协,结局就是丈夫说冷笑话道歉,妻子木讷着面称赞丈夫;然而,冲突并没解决。

生命取向的冲突,其实无论是用什么办法(包括死亡),都无法完美解决的。

此剧涉及了很多面向,像性别议题、司法制度、婚姻关系等等。这部电影对婚姻的讨论尤其多,在法庭上与其说是在分析丈夫的死因,不如说是在审判夫妻的婚姻关系。撇除了凶杀案的背景,你会发现这对夫妻的争吵其实也是我们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一个对外工作养家,一个对内照顾家庭,谁付出比较多?

怎样做才是对孩子好?孩子出了意外,是谁的责任?

一开始那句“我们都同意”的搬家计划造成了财政紧绌,是谁的错?

简单如购买一部洗碗机:丈夫出钱购买洗碗机当礼物,认为是体贴妻子家务劳碌;妻子却觉得丈夫与其买洗碗机,为何不亲自帮忙?而且她更希望能存钱一起去旅行。

“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贫穷、健康或疾病,我将一生一世永远爱你”的承诺,就一点点的在这种没有对错的争执中崩解。

导演把婚姻关系送上法庭的戏剧性处理,其实也和现实中的离婚诉讼很像。

要在法庭上结束婚姻关系,自然需要列举说明;随着夫妻二人开始细数生活上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带来的不满,这段岌岌可危的婚姻基本上也就覆水难收。同时当涉及到孩子的抚养权,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们就像片中的丹尼一样,目击两亲的感情破裂,亲子关系也无可避免的出现裂缝。

《堕落的审判》和一般法庭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直到电影的最后一秒,它都没有真相!

这部电影中,“视角”是一个很有趣的元素。

在案发后,警察刚调查现场时,观众跟从的是导盲犬的视角;在庭审中两位律师针锋相对时,观众是法官和陪审团的视角;而当女主角开始为她和丈夫的争执自辩时,观众则变成了旁听席中丹尼尔的视角。

无论是哪一个视角,观众由始至终都对真相一无所——就像陪审团一样,我们也是仅仅凭着每个证人的只言片语进行自己的审判。

但看到最后,你会忍不住想:真相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剧情刚刚展开时,桑德拉对律师说:我真的没有杀他!。

律师回她:其实这真的不重要。

临近剧终,小男孩丹尼尔在作最后一次供词前痛苦地挣扎,在旁保护他的工作人员提议他:选择你所相信的。

丹尼尔成为父母关系的第一在场者,到最后他突然主动要求作供,成为影片的最大悬念。

导演说:他和母亲很亲密,他相信她,同时他也知道父母关系有裂痕,他明白自己对整个裁判相当重要,他要决定母亲是否有罪,但到最后他的口供是否属实,连我也不知道!

所以看这部电影必须要说的是,入场前必须得要调整心态,这是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全片都没有为观众道出到底谁是谁非,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为观众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局,自行定夺案情的真伪。到底女主角是有罪,还是一众主角的集体谋杀案?电影没有明确的结局,得靠观众自行想象。

这正是《堕落的审判》的核心命题。

就着“真相”这回事,《堕落的审判》没有用上过多的倒叙;

庭上针锋相对的情节,或是透过对白交代、或是模糊了重要的细节。

不见其影的一段声音,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只从证人口中说出的证据,也一样不一定为实,就连检控官的引导性线索都极具主观成份。

有别于一般的法庭片,目的是不断提供线索给观众发掘真相,《堕落的审判》则是有意让观众愈看愈觉如堕迷雾,亦真能带动得所需效果。

独论电影的前大半段,确是突破了传统悬案题材的框架。

同样的,相比丈夫死亡的谜团,这部电影其实隐藏了一个更大的、也同样是直到最后都无解的谜团:丈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起初,桑德拉接受学生访问时,丈夫播放超大声的音乐,令观众感觉他是个不顾别人感受的人。但随着庭审上一点点披露的证据,他又仿佛是个被妻子出轨和儿子受伤所折磨的可怜人。 丈夫的心理医生那一段辩论最为精彩:一位是普遍认知上的权威人士、另一位则是常理来说最亲密的伴侣,但两人对于他的一些说话和行为,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理解,从而得出了“他很积极的想改变生活”和“他在自暴自弃”两种相反的结论。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关于日本孤独死事件的故事: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独自死在家中,在查找他的身份期间,发现他身边仅有的社交关系对他的描述都截然不同。前女友以为他是有一定阅历的公务员、现女友说他是正在读大学的叛逆朋友、中学同学说他是在东京读完大学回家乡了、而调查结果则是他在家待业两年了。

哪个才是真的他呢?也许全部都是,也或许全都不是;了解一个人本就是盲人摸象。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就像《堕落的审判》所呈现那般,或许我们对他人自以为的“了解”其实也只是一种盲目的相信罢了。

《堕落的审判》的确为水准之上的作品,可如过往的影评都常说,一如奥斯卡最佳电影般,是否夺得金棕榈奖就有个光环必为神作?这又未必。

明白《堕落的审判》没意图去为观众给一个答案、开放式结局这回事在同类电影中也时有出现,但《堕落的审判》在个带点暧昧的位置突然完结、部分线索也没有交代,就是在庭上的压轴高潮一刻后突然完结,有感坐过山车在最高位突然坏车,然后要你自行爬楼梯离开般没趣。

若要写个让人自行判断真假的故事,大可从控辩双方不同证据中、找些似是而非的证据去刺激观众思考,惟《堕落的审判》无论如何都企图要指向女主角有罪,再安排得检控官与证人用上极牵强的方式去令女主角入罪,在个明明极写实的故事中突然出现这些情节,也不期会有一刻出戏。

最后,小男孩在庭上的压轴证供(失明正有公平的暗喻),满以为会对剧情有何帮助、引导出另一个更爆的线索,岂料其压轴原因实可有可无,也令好感不断下降,还得煞有介事在完场前安排个更暧昧的收笔,刻意要再将观众的认知重新打乱,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我觉得更应该分析的是电影观众。当韩国电影《熔炉》引起当地保护未成年人法律改革,通过《性侵犯防治修正案》;英国电视剧《贝茨先生诉邮局》可以引起英国首相对一宗冤案的关心;又或者,《正义回廊》或者《堕落的审判》又能影响些什么呢?

总而言之,《堕落的审判》于同类法庭题材电影而言,铺排的确具创意和惊喜,以简而精的手法自行设局再拆局,引领观众思考种种真假的盲点,拍来不乏剧力。

可是,电影极其量只属中上水平,又不至达最佳级别。

故事过于用力去描述种种真假的对证反变得刻意,甚至带点牵强、企图安排更多无关痛痒的支节去令案情更扑朔迷离,只令后半段充满可删减的空间。

想要制造开放式结局没有问题,可在似是而非的暧昧一刻突然收止,就觉反高潮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