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CT收费新规:惠民新举措与行业新变革

有鱼的综合 2024-11-21 13:58:42
一、新规出台背景

长期以来,“检查多、检查贵、检查重复” 一直是群众在看病就医过程中反映集中的问题。去医院看病,往往还没开始正式治疗,就先面临一系列昂贵的检查费用。以 CT、磁共振、X 光 等检查项目为例,一次检查可能花费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据统计,在一些地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仅放射检查类项目的费用就可能高达数千元。其中,部分检查项目存在重复收费的情况,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检查结果不能互认,患者在转诊过程中往往需要重复进行相同的检查,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可能延误病情的诊断和治疗。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医保局印发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旨在统一整合规范现行放射检查项目,让放射检查项目立项更清楚、收费更明白,推动放射检查价格趋于合理,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这一指南的出台,对于广大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有望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大家的检查费用问题。

二、新规主要内容

(一)清晰的立项分类逻辑

放射检查类立项指南对项目进行了清晰的分类整合。首先按成像技术分为 X 线成像、计算机体层(CT)成像、磁共振成像、单光子 / 正电子显像等类别。在此基础上,对于计算机体层(CT)成像、磁共振成像,根据是否引入对比剂、是否形成动态图像等,设立平扫、增强、灌注成像等项目。最后,对于血管等检查难度较高部位单独立项,既考虑了项目兼容性,又体现了特殊部位的特殊难度。例如,磁共振虽不具备放射性,但主要在医院放射科开展,基于分类惯例也在放射检查类项目中一并给予规范。这种分类逻辑更加清晰,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

(二)以检查效果为导向的收费立项

以往,普通 CT 检查按设备排数确定收费标准,这导致随着设备排数增多,收费也不断增加。如今,新规坚持服务产出导向,普通 CT 检查不再按排数确定收费标准,而是对扫描层厚<2mm 的 “薄层扫描” 设立加收项。以 CT 平扫为例,检查设备排数越多,扫描结果 “切得越薄”,成像效果更清晰,但也带来了更高的设备价格和医疗机构更多的收费立项诉求。部分地区根据排数增多叠加收费,造成新一代设备检查价格降不下去,老一代设备检查价格 “降了白降”。新规将关注点聚焦在检查精度上,根据服务产出体现设备迭代后在检查精度方面的差异,满足了临床检查收费需求。

(三)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规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AI)的发展,其与医学影像的结合成为医疗领域重要趋势。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辅助医生快速识别肺部 CT 图像中的小结节等,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实践中虽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无法替代医师诊断。在已收取诊断相应项目检查费用后,不宜单就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再向患者额外收费。为此,立项指南在放射检查类主项目下统一安排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的扩展项,医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诊断执行与主项目相同的价格水平,不与主项目重复收费,既支持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进入临床应用,又防止增加患者负担。

(四)云影像助力检查结果互认

近些年,存储手段进步,检查结果上传至云端成为可能。立项指南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检查结果上传至云端后,患者可通过便捷方式阅读本人检查资料,同行可跨地区跨机构调阅检查资料,医保部门可核查已上传的检查资料,是检查行为的完整体现,也是同行跨地区跨机构调阅、形成检查结果共享互认的基础条件。如医疗机构无法做到检查影像云存储,就需要减收一定费用。同时,立项指南统一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购,实体胶片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捆绑收费。江苏等省份率先将实体胶片与检查价格解绑,把选择权交到患者自己手上。

(五)市场竞争与降价空间

过去,我国大型设备检查市场大多被少数厂商占有,定价权掌握在少数厂商手中,项目价格中设备折旧费用占比达到 30%-50%,这成为医疗机构高定价的主要原因。近年随着更多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检查设备整体研发水平进步,市场竞争更为充分,采购价格呈下降趋势,由千万元级下降到百万元级。这不仅给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多质优价宜的选择,也为检查价格回归合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各省关注大型检查设备真实采购价格下降趋势,合理下调放射检查服务价格水平,促进检查结果互认,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三、新规影响分析

(一)对患者的影响

新规的实施将极大地减轻患者看病就医的负担。首先,检查费用的调整使得患者在经济上的压力有所减轻。以 CT 检查为例,不再按设备排数收费,避免了因设备升级而带来的费用增加。同时,对扫描层厚<2mm 的 “薄层扫描” 设立加收项,使患者能够根据自身病情的需要选择更加精准的检查方式,而不必为不必要的设备参数付费。

患者在检查费用方面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实体胶片实行零差价销售,由患者按需选购,不再捆绑收费。这意味着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决定是否购买实体胶片,避免了不必要的支出。此外,云影像的推广使得患者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阅读本人检查资料,不再受限于实体胶片,减少了重复检查的可能性,节省了时间和金钱。

(二)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新规可能促使医疗机构补齐云影像服务短板。如医疗机构无法做到检查影像云存储,就需要减收一定费用。这将促使医疗机构加大对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技术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患者和医保部门的需求。同时,云影像的推广也有助于医疗机构实现跨地区跨机构的检查结果共享互认,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新规还可能促使医疗机构调整设备采购策略。随着检查费用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医疗机构在采购设备时将更加注重性价比。对于一些低端设备,如果能够满足临床需求,可能会因其更好的性价比而受到医疗机构的青睐。同时,对于高端设备,医疗机构也会更加谨慎地考虑其成本效益,避免盲目追求高设备排数而导致成本过高。

然而,医疗机构也面临着检查费用调整后的运营挑战。检查费用的下降可能会影响医疗机构的收入,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检查收入的医疗机构来说,可能需要调整经营策略,提高服务收入占比,加强成本核算,提高服务质量,以应对收入下降的压力。

(三)对行业发展的预示

新规可能预示着大规模医疗设备集采的到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检查费用的下降,医院对设备的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对于参与集采的公立医院来说,由于集采通常是政府采购,不用医院自己承担费用,医院可能会更倾向于采购更好的设备。这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为了避免这些影响,未来可能会有更大范围的医疗设备集采。

新规的实施将推动行业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合理定价。以检查效果为导向的收费立项,将促使医疗机构提高检查精度和服务质量,避免过度检查和重复收费。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将促使医疗机构不断优化服务,降低成本,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实惠的医疗检查服务。这将有助于推动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1 阅读: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