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三重文化寓意,即早期的祭祖节、中期的盂兰盆节及后来的中元节,所以七月半分别归属于民间世俗,佛教与道教。民间世俗中的七月半可以追溯上古时候的秋尝祭祖,是上古先民以敬祖尽孝,不忘根本为核心来庆祝丰收追怀先人的风俗活动,在佛教和道教中又被赋予了不同的说法,佛教中的七月本为“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是以“普渡”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为主,道教则侧重于孝道。随着三种文化的不断发展,三者的不同含义也逐渐被民间混淆融合。
实际上,道教在时间和仪式不同程度地仿效了佛教的盂兰盆会,但因为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使得其又别具一格。学者研究认为中元节是佛、道二教因素糅合后产生的,是典型的中古时代佛道融合的例证。玄都大献仪式是道教中元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供养仪式为《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七“功德品”所列举的第八种功德。而在佛教早期的《佛说盂兰盆经》中已有供养僧人可以度亡的做法和观念,《大献经》无疑是借鉴了《佛说盂兰盆经》从而将其供养仪式改编为玄都大献。
祭祀是自古就非常重视的风俗习惯,三俗合一的七月半都以祭祀为主,无论是时间还是地域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加上“七”在我国古代历来有着神秘的色彩,《易经》直言“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赋予“七”阳数、天数的含义,使得“七”无论是在学界还是民间都被视为“复生之数”。认为天地阳气即使灭绝,也会在七天后复生,因此认为“七”包含了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不过,由于宗教文化的影响,民间普遍有了七月鬼月的说法,旧时的许多地方还迷信地将七月视为不吉利的月份,尤其是七月十五这天更被视为诸事不宜,最为普遍的有三件事。
首先忌讳的就是夜游,古人认为这天鬼门大开,鬼魂中有一些不守规矩的孤魂野鬼会戏弄八字轻的人,所以天黑之前必须回家。其次就是这天忌讳嫁娶,原因大抵同上,因为红白事分界的迷信思想在民间根深蒂固。最后就是这天还忌讳搬家,古人迷信鬼门大开后,有主的鬼魂会回家,无主的孤魂则会游荡在荒郊野外和无人居住的空屋。除此之外还有不开刀、不买房、不偷吃贡品、不胡乱烧纸等忌讳。
其实,追根溯源不难发现,七月半祭祀习俗最初只是远古时候人们秋收后用祭祀的方式敬祖尽孝让先人先享丰收成果的一种仪式。而这种习俗也并非只有七月举行,更没有这诸多禁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的产生都需要一个依附的根源才更易传播为人所接受,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说法附会其上,而原本吉祥的七月大抵也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