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树铮任奉军副司令之经过

山雁说过去 2024-10-06 16:06:34

张振汉*作者曾在陆军第一师、归绥城防司令部、参战军、西北边防军任职。

张作霖

一、奉军进关与张作霖同皖系的勾结

1918年2月间,张作霖在奉天召集帝制派秘密会议。当时,张曾屡次请政府起用张勋,并为张镇芬、雷震春(前者为宣统复辟时的度支部尚书,后者为陆军部尚书,当时均在押)开脱,故北京对张议论纷纷。正在这个时候,徐树铮秘密到达奉天。大总统冯国璋知道徐树铮到了奉天,恐将助张作霖造乱,即嘱总统府军事处长师景云电徐树铮“回京息谣”。徐树铮复师景云辟谣电大意为:“一不复辟二不倒冯”(指冯国璋)。冯大总统再请段祺瑞招徐回京,徐后电段谓:“国事日亟,匹夫有责,树铮只知有国家,他非所知,一时不等即回,异日当赴师门领责。”徐之行为引起各方面的注意,由此可知徐树铮在北洋军阀时代,为兴风作浪之人。

2月中下旬,奉军一部开进关内,分驻于秦皇岛和乐亭;继之,奉军大部队源源进关,京奉铁路线之乐亭、军粮城、天津和廊坊,都有奉军开到,其先头部队到达丰台,戒备森严,形势紧张。津浦铁路线之独流站亦有奉军到达,是人不解装,马不卸鞍,有整装待前,继续南下之势。

奉军进关,如临大敌,因之谣言四起,议论纷纷。有的谓奉军进关要复辟,有的谓奉军进关为倒冯。风声鹤唳,京津震动。

3月14日,张作霖致电大总统冯国璋,大意为:奉军进关,为执行大总统讨伐令(对南方讨伐),俟部队到达战地,即归曹、张(指曹锟和张怀芝)两总司令节制。在来抵战地以前,将择地设奉军总司令部。作霖自兼总司令,以前陆军次长徐树铮任奉军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同时张作霖要徐树铮联合通电时谓;“奉军进关为执行讨伐令。在未到战地以前,军署远在关外,指挥约束不便,自应择铁路适中地点设立奉军总司令部,以资统辖,而便指挥。其总司令一职由作霖兼摄,作霖现任督军兼民政,地方重要,不能远离,特照会徐树铮任副司令,代行总司令一切职权,前往军粮城筹设奉军总司令部。”继之,徐树铮在军粮城通电视事及启用关防;并谓奉军援助一、二路军(一路为曹锟,二路为张怀芝)开始建运输桥。至此,奉军进关之闷葫芦打开了,徐树铮统率奉军执行讨伐令之戏的锣鼓也就响起来了。

张作霖亦由“胡子”起家而飞黄腾达,身任封疆大吏,是靠枪杆之力,他深知枪杆子之可贵,更知兵权不可以假人,他今天肯将奉军统帅权交给徐树铮,并付以全权,便宜行事,而不加遇制,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徐树铮

徐树铮谋奉军副司令,不是为的官职,而另有所图;张作霖给徐树铮奉军统帅权,则有张的深意在焉。冯国璋知道徐树铮为奉军副司令,正不以为然,嘱师景云电徐回京,徐复电婉言拒绝。

张作霖截械案与徐树铮任奉军副司令之由来

冯国璋想继任大总统,直系的人们也都希望冯继任大总统。冯之谋士献策于冯,为了能获得下一任大总统,必须有足够实力作为本钱,冯正以为然。而向日本购买大批军械,约定由日本人将军械送至秦皇岛起岸,交付中国接收,然后送到北京。这件事徐树铮知之甚详,秘密赴奉天,将这件事之内容,详告于张作霖,并预助张将这批军械留下来,以扩充奉军之实力。当时奉军只有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个师,所有装备均属陈旧。张作霖久欲扩军,苦无军械,今听徐言,正中下怀,即接受徐之计谋。据当时有关人说:“截械成功,徐要求张作霖派兵进关,执行讨伐令,并给徐以统帅权为条件,张作霖均应允了。”这是奉军进关执行讨伐令和徐树铮任奉军副司令之由来。

徐树铮到奉天,先与杨宇霆(杨为张作霖之参谋长,徐之同学)洽商,商定后,献策于张作霖。张作霖即派张景惠、杨宁霆分别各带一部分军队,分驻于秦皇岛、乐亭、滦州间。张和杨均到秦皇岛,不动声色施展交际手段,与接军械者结为相识,终日花天酒地,双方相处无介,所有军械之情况,均为截械者所侦知;俟军械装上火车,准备由秦皇岛开往北京时,被奉军拦挡,使火车头掉转开往奉天,截械告成。这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截械案。

足够编成六、七个混成旅的枪炮齐全的大批军械,没有费吹灰之力,就被张作霖拿到手,冯国璋气愤万分。冯在盛怒之下,亲自出马,并嘱国务院和段祺瑞各给张一电,三电大意均是要张作霖将军械还给中央,如张需要军械,当另行筹措。

张作森于2月25日复冯国璋等电略谓:“西南假和议,已明令申讨,凡我国民,同仇敌忾。况我身属军人,责无旁贷,即派队赴滦州,预备节节推进。惟军械缺乏,正拟电请筹措。适中央枪械运到,因时紧迫,待用孔急,亟须变通办法,迳先取用,以免运送,特电备案。”

至此,大总统冯国璋像哑吧吃黄莲,有苦说不出,莫可奈何,只得罢了。徐树铮为了谋得奉军副司令,帮助张作霖截留冯国璋军械,这件事不仅得罪了冯国璋,并且得罪了直系军人,得罪直系所有的人,使冯国璋与段棋瑞之间之暗斗,更加深刻化。

徐树铮任奉系副司令与段棋瑞之“国是”主张

徐树铮为什么不顾开罪冯国璋,献策乞求张作霖派兵进关,执行冯国璋之讨伐呢?这是人们不能理解的。徐之所以如斯,是为贯彻段祺瑞的“国是”主张。

段祺瑞的“国是”主张是:在国际问题上,主张“参战”;在国内南北统一问题上,主张“用兵”。冯国璋秉政之后与段之主张有分歧。冯假和平以倒段,段内阁垮台(1917年11月)。冯倒段,段系的人们甚为不满,待机而出以制冯;而冯对南北统一问题,重又走上段祺瑞用兵主张之老路上来,下令讨伐。徐树铮认为有机可乘,所以不顾一切,献策张作霖出兵讨伐,以贯彻段棋瑞之“国是”主张,并不是拥护冯国璋之决策。

冯国璋讨伐令公布后,即令去岁抗命援阎、停留浦口不前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援鄂。冯玉祥率领该旅行至武穴,于2月14日通电主张和平统一南北,在武穴独立与中央脱离关系。中央下令免冯玉祥职,冯抗命不交,并宣布戒严,截断长江交通,扣留税款,挥兵攻皖。冯所以攻皖者,是反战,亦是反段,因为皖督倪嗣仲是段系之主战者。故此,中央再下令概夺冯玉祥中将宫职及勋章勋位。

冯玉祥仅有一旅之兵力,竟敢宜布独立与中央脱离关系,如果事前没有联络,背后没有人支持和策动,是不会轻率从事的。冯玉祥之独立,背后有李纯之支持,还有陆建章之策动。冯国璋知道陆建章在冯玉祥处,即拟电召其来京,开嘱陆建章劝冯玉祥取消独立,服从中央。陆复电拒不来京,并谢绝劝说冯玉祥。

冯玉祥独立抗命,其他将领亦观望不前,如曹锟、张怀芝等人行动,仍然是迟迟复迟迟。其所以然者,系受李纯主和之影响。李纯系冯国璋之继承人,拥兵坐镇南京,控制长江,并与南方往返频繁,是当时举足轻重之人物,其主和影响甚大。

徐树铮看到以上种种情况,认为正是实现段祺瑞对南方用兵之好机会,所以不顾一切,策动奉军执行讨伐令。

徐树铮

二、徐树铮任奉军副司令与段祺瑞再组阁

徐树铮任奉军副司令,统帅奉军执行讨伐令,进军甚为迅速。在津浦路线之奉军源源向徐州集中,准备援赣援闽;在京汉线之奉军,向武汉集中以援湘;许兰洲部正在进入陕西,奉军进关,声势浩大,各方震动。在这种形势之下,国务总理王士珍束手无策,再三请辞。大总统冯国璋为形势所迫,再三请段祺瑞出山,其中虽然经过许多曲折,终于3月20日重又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段棋瑞在去年(1917年)11月23日下台,迄今受命之日,整整四个月之时间。段内阁去岁之垮台,由于对南方用兵受阻而引退;今日之再组阁,仍然由于对南方用兵之使然。冯国璋请段组阁,由于徐树铮任奉军副司令和执行讨伐令,不得已而为之。段祺瑞愿意再登台,亦由于徐树铮任奉军副司令和执行讨伐令,有所恃而组阁。段祺瑞东山再起,使冯、段间之暗斗,更加剧烈。

先是冯国璋对西南讨伐令公布后,各将领都按兵不动,观望不前。如湖北王占元告急,曹锟按兵不援;江西陈光远乞援,张怀芝亦不应援;江苏李纯所派援赣之张宗昌旅,亦停留不前;援鄂之冯玉样在武穴独立。正在紊乱不可开交之际,奉军突然进关执行讨伐令。冯国璋为维持中央威信和为冯玉祥开脱计,于3月18 日明令将冯玉祥撒职留任,戴罪立功,其部队开赴湖北由曹锟节制。冯玉祥看风转舵,遵令开赴湖北。曹银鉴于奉军压境,亦不得不令其部队援援湘。李纯所派援赣之张宗昌旅亦开赴前线。奉军在武汉集中后,向湖北挺进,军行迅速,节节胜利。湖南克后,江西方面进军亦极迅速,主力进至萍乡。奉军在湘、赣间组织司令部,张景惠任司令,讨伐军声威大振。

湖南克后,段祺瑞任命张敬尧督湘。张敬尧纵兵殃民,不仅湘人恨之,各将领亦均不满,吴佩孚竞指责段祺瑞任用私人。段祺瑞任用不学无术之张敬尧督湘,乃是一件大错而特错的事。

湖南克后,讨伐军奏捷,段祺瑞就在这个时候到武汉犒军。到武汉其实是与前方将领会晤,面授机宜,决定第二步对南方用兵之计划。徐树铮先到武汉,为段祺瑞谋划一切。

段祺瑞在武汉事毕,于4月25日夜乘楚材兵舰赴南京与李纯会商军事。行至丹水池地方,楚材舰与江宽轮相撞,江宽沉没,遇难者甚多,楚材舰受伤。事发后,谣传段总理遇难,徐树铮分电政府和有关方面报平安。这件事的经过是:有人阴谋用楚材舰谋杀段祺瑞,事为徐树铮侦知,在段棋瑞上楚材舰之临时,秘密改乘楚泰舰;其卫队人等,仍在楚材舰上。改乘楚泰,他人不得而知,所以在楚材与江宽相撞后,议论纷纷。这是震动一时的楚材兵舰撞船案。

据段系的人说:“以楚材舰谋杀段总理,策划其事的有陆建章。”所以段祺瑞回京后,即密令段系军事机关,捕拿陆建章,就地枪决。

陆建章是北洋军阀中的老资格,在袁世凯秉政时期,陆建章任职执法营务处。陆为人残暴,杀人太多,当时人们称他为“陆屠户”。后来陆督陕,被陈树藩所逐,陈系段祺瑞的学生,陆因之而恨段,遂南北奔走,煽动军队,拉拢土匪,以倒段祺瑞。

6月14日下午,徐树铮在天津奉军司令部将陆建章枪毙。徐树铮向政府报告枪毙陆建章之文中有“陆建章南北奔走,勾结土匪,煽动军队,今又煽动奉军,将其拘拿到部,期其反省,而陆建章大骂曹锟,大骂冯玉祥忘恩负义,并将反冯大总统”等罪状。

6月15日大总统冯国璋命令,褫夺陆建章军官、军职、勋章、勋位,以昭法令。陆建章与冯玉样有亲戚关系,亦是冯玉祥之旧长官。冯玉祥抗命援闽,停军浦口,以及冯玉祥在武穴独立,均有陆建章之主使和策动。以楚材舰谋杀段而策划其事者,亦有陆建章。徐树铮将陆建章骗到奉军司令部后,即以电话向段棋瑞请示如何处置。徐所以请示者,因为段祺瑞有取消前令之意。适巧段棋瑞有事,由段芝贵接的电话,段芝贵未向段祺瑞请示,即假段祺瑞之命告徐树铮仍照前令办理,徐树铮遂将陆建章枪毙。迨段祺瑞知其事急告徐制止,而陆已毙命。

徐树铮枪毙陆建章,不仅直系的人们不能原谅,奉系的人们也不能同情,不仅对徐树铮有指责,对段祺瑞亦不能谅解。

此外,奉军南下,徐树铮结怨于李纯,进一步增加了直皖间的矛盾。其经过是:奉军第三旅郭瀛洲部,由津浦路挺进韩庄。驻韩庄之部队系江苏省陈调元旅,郭部与陈部发生冲突,陈部被迫撤退徐州。继之奉军第二十九师之一部又挺进徐州,陈调元旅被逼再南撤。为此事江苏督军李纯认为徐树铮欺人太甚,迭电中央指责徐,徐以婉言道歉,并解释误会。事情虽然暂告平息,而李纯对于徐树铮仍然不能见谅。

后来徐树铮派王永泉旅经津浦路援闽,事前未通知李纯,李极为不满。俟王永泉旅到达蚌埠南之明港车站,李纯令驻该处之部队,将铁道拆断,并以兵而攻之,王旅退守蚌埠。李纯据情电政府责徐树铮外,并向徐质问,徐以函电向李道歉,几经往返磋商。王永泉旅始得到达浦口乘轮赴闽。

由于奉军欺压李纯之部队,并且两次发生冲突,逼人太甚,使李纯不仅对徐树铮难以容忍,对段棋瑞亦不能见谅,所以李纯反战到底,反段到底。徐树铮任奉军副司令,更为皖系树立了不可调和的政敌李纯。

张作霖鉴于徐树铮拥兵专横,与徐之合作发生动摇,谋去徐之心遂生。

三、直奉合作加速了直皖战争的爆发

自从张作霖与徐树铮合谋之后,如截留军械,扩大奉军,受命东三省巡阅使,荣膺陆军上将和勋一位等领衔,张作霖所希望者,都如愿以偿。同时,他看到徐树铮拥兵专横,枪毙陆建章,结怨于李纯,又恐徐树铮与杨宇霆合谋,患生肘腋间,畏忌徐树铮之心日增,急欲除之。当时张对于段、徐既有顾忌,而派赴湘、鄂、陕等处之奉军又都在直系势力范围之内的地区。恐怕发生意外之变。有此种种、所以张作霖到天津与曹锟谋合作。张首先提出免徐树铮奉军副司令职,曹锟亦畏忌徐树铮,苦无法除之,今张首议去徐,曹锟甚为欣然,愿尽力支持张之所欲为,保证不会发生意外之变,直、奉合作遂达成。直、奉合作倒段祺瑞,是段系之致命伤。

直、奉合作达成,对于南北问题,主张和平统一,并有英国人在吴佩孚背后指使,所以吴佩乎与南方之谭浩明,在是年8月21日通电主和,吴佩孚自动山湖南撤兵湘北。吴佩乎是曹馄亲信部将,吴主和,即曹主和,而曹锟又听命于冯国璋,吴佩孚主张撤兵湘北,给段棋瑞对南方用兵主张,以沉重之打击。

冯国璋一心想继任大总统,直系的人们亦如是想,而段祺瑞百般设法抬出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故此冯国璋和直系,都不满段祺瑞之所为,冯、段之间由暗斗转到明斗。

当时曹锟想当副总统之心更切,在大总统选后,段祺瑞力主暂不选副总统,曹锟指贵段祺瑞有意与他为难,因而对段转为公开反对。

直、奉合作,吴佩孚主和撤兵,是排除徐树铮、反对段祺瑞的重要关键。其所以造成这种局势,皆由于徐树铮任奉军副司令。

9月1日,国务总理段祺瑞通电先期引退;到了10月10日大总统徐世昌就职时,准段祺瑞辞国务总理职。段棋瑞引退之电文中有:“大选在即,总统就职,内阁必须总解职,故此,应当先期引退。”段的这些话,是先期引退之表面文章,真实的原因并不是如此。使段祺瑞引退之主要原因有二,即;(1)张作霖在天津与曹锟会议(7 月18日),达成直、奉合作;(2)吴佩孚与南方之谭浩明通电主和,8月21日,吴佩孚自动由湘南撤兵湘北。

张景惠

张景惠向张作霖告密,徐树铮离开奉军

张作霖急欲去徐树铮之主要原因,惟恐徐树铮与杨宇霆合谋,挖他的墙角。徐树铮获得奉军统帅权以后,徐之行动,杨均知之,张作霖反有不知者,故此,奉军中有“徐、杨合谋”之传说。

张作霖截留之军械,编成六个混成旅。参战督办事务处之指示,以两旅用于江西方面,以两旅用于湖南方面,其余两旅归参战督办处统辖。当时徐树铮是参战督办事务处参谋长,遂将这两个旅的旅长委任他的同学宋邦翰和宋子扬。这件事为秦华及张景惠知道后,认为徐树铮挖了奉军的部队,遂向张作霖告密谓:“徐、杨合谋内外结成一气,并将部队挖去两个旅,而杨另有所图,乃大患也。”玩枪杆子出身之张作霖,闻知此事,在盛怒之下,即欲去徐除杨,将部队收回。

但去徐必先除掉杨宇霆,张作霖遂作了一系列安排,于10月中旬,先免杨宇霆奉军参谋长职,以秦华继任,孤立徐树铮。于10月23日,以孙烈臣为奉军副司令代替徐树铮,徐树铮即离开奉军。当时张作霖本想将宋邦翰和宋子杨两旅收回,由于投鼠忌器,未敢即发,迨直皖战之后,遂将该两旅缴械收回。

徐树铮与张作霖结合,只有二百儿十天。在这短短的时期内,徐树铮不仅开罪于直系,而且得罪了成其致命伤的张作霖,促成直、奉合作,使直皖战争加速爆发,使段祺瑞失败,使自己迅速下台。(1963年1月)

内容来自《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

1 阅读:62